网络文学的特征
我们知道传统文学是以纸张为基础的。在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学形成了强调教育功能、实用功能、突出表现、强调“形神兼备”、题材和风格多样化的特点。从一开始,网络文学就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点。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一面是文学同样具有教育功能,但网络文学似乎更强调其娱乐性;实用功能也是如此,网络也强调实用性;风格的多样性没有改变,网络文学的作者广泛,风格更加多样。不同的是,网络文学的表现力更强,传统文学无法表达的东西,网络文学都可以表达。比如诗与舞的融合,增强了表现力。网络文学的题材更加丰富。由于严格的审查制度和报刊杂志的审查制度,传统文学无法与题材相关,有的甚至被枪毙。网络文学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不违反政治,所谓的性问题和个人隐私心理秘密都可以在网上表达。传统文学强调文以载道,网络文学中有很多没有主题和思想的作品。文学的娱乐性在网络文学中体现得更加充分。从文体来看,网络文学中有很多新的文体,比如小说接力、散文诗接力、诗歌后续大赛等等。当然,必须注意的是,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文学作品,大多是转发作家的现成作品,即使不是著名作家,也是写在下面,然后贴上去。只能说传统文学作品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但在传播方式和现有媒介上完全不同。只是有些网络文学作品只存在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其创作手法、风格、传播方式、接受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
网络文学一部分是把原创的传统文学作品贴出来让大家阅读欣赏。这部分作品不是原创,但满足了大众的欣赏和收藏欲望。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不再是离家相当远,甚至自己完全无法到达的地方。这些场馆里的文艺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公共收藏,而是通过个人电脑,点点鼠标就可以随时欣赏的“虚拟收藏”。文艺的世界从外部进入室内,从真实到虚拟,从大众到个人,从过去到现在,从体验到体验,从欣赏到浏览。这也是它们的不同功能。
总之,网络文学有以下明显特征。
首先是创作主体的共性。
个性因为互联网上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可以随意复制,容易转化。个人主观意志可以更大程度的实现。
传统艺术更多地体现了“大众* * *”。艺术为更多的人服务。艺术创作完成后,必须进入公共场所或公共媒体。而网络艺术因为开放性和随机性更强,所以更“个人化”。个人的感受,一点点灵感,一点点艺术的火花,都可以被记录,被制作,被释放。网络释放了人们的“写作情结”,实现了人们的“出版欲望”。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描绘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使“完成的、不可改变的艺术作品”成为历史。在蒙娜丽莎脸上画两根胡子,已经不是艺术大师的专利了。现代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为《蒙娜丽莎》临摹画了一副小胡子。这幅修改后的《蒙娜丽莎》被赋予了新的标题,成为了杜尚的“杰作”。在网上,很多人将可以看到对各种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对作品进行改造,随意复制、涂抹、删除。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网络艺术缩小了电影院、音乐厅、图书馆等艺术欣赏的公共场所,使其更接近个人电脑的“桌面”。
网络软件开发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电视的特点是,观众观看的所有节目都可以向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播放,甚至可以把节目发送到你的寻呼机或手机上。这种“窄范围广播”正在把互联网变成一个个人广播系统。
网络艺术语言具有平面化、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网络艺术具有开放性和可修改性。考虑到作品要面对广泛的人群,网络艺术创作的语言更加平实,更加大众化。目前网络艺术的创作,对于大众来说,多是一种个人的自我展示。
自从电脑绘画出现后,专业画家和业余爱好者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比如电脑让一些品味不错但美术基础不太好的人进行艺术创作成为可能,有时候你用电脑进行绘画创作,往往会因为一时的疏忽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传统技法无法带来的。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通过计算机进入艺术创作领域,极大地释放了非专业艺术创作者的潜在才能。
全面。网络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计算机技术将信息的物理性从模拟信号改变为数字信号,存储形式也随之改变。网络艺术的存在给艺术的保存和传播带来了质的变化,多媒体技术整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实现了图片、文字、声音和图像的结合。在互联网上,诗歌、小说、广告、戏曲、散文、绘画、动画、流行音乐、电影(图片)、电视都可以相互交融,拼凑、剪切、粘贴在同一个主页上,或者建立从一种艺术风格到另一种艺术风格的超文体链接。
从单一文本向超文本转变是这种综合艺术的一个根本特征,过去读者和研究者面对的是单一文本,但进入互联网后,艺术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形式,而是一种“超文本”。超文本是一种文本文件,其中一些词、词、符号、短语或图像起着“热链接”的作用,显示在屏幕上,并改变其字体或颜色或加下划线,以区别于一般文本。当鼠标的光标移动到单词或图像上时,光标的形状会从箭头变成手形。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的主页会跳转到链接的新内容,即链接到另一个文本。链接超文本的另一种方法是将信息按类别链接到一个地图上,这实际上是万维网www的导航地图,用户可以根据图标的指引找到信息。网络搜索引擎以信息分类的形式提供了信息查询的便利。
这样,超文本就变成了文本之间相互链接形成的文本网络。
现代艺术家已经掌握了各种材料和媒介的综合运用。1998年夏天,北京炎黄美术馆举办了一场“影像艺术展”。从平面效果来看,它类似于一幅画,但每个图像都是摄影、电脑绘图、喷涂和其他艺术手段的结合。类似于这种现代影像艺术的特点,大杂烩艺术和拼盘艺术会在网络中广泛流行。
动态。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另一个区别是,它从静态变成了动态。甲骨文、金文、活字一旦被创造出来,除非被破坏,否则永远不会改变;影视制作成拷贝和录像带,很难更改;网上的一本小说,一幅画,明天可能因为网站主人的修改而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艺术作品是永久创作的作品,访问者可以随时对其进行评论、修改和补充。这些评论和修改可以附加在文本上,成为超文本的链接,也可以由制作者根据访问者的观点修改文本,使文本以新的面貌出现。这样,网络艺术就变成了一种动态的艺术。
一部小说的简介或某些章节在网上发布后,作者和出版部门可以对访问该小说的读者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信仰、爱好和反馈意见,从而判断适合该小说的读者,分析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信仰、爱好和反馈意见,判断该小说适合什么样的读者,该小说的畅销程度,再版时需要做哪些改动。
阅读印刷艺术作品时,从一页翻到下一页,从一个情节翻到下一个情节,从一个故事翻到下一个故事,是一个不可逆的线性阅读过程。而网络美术作品在浏览时往往可以链接到相关的主题、情节和故事,类似于电影画面的蒙太奇切换。导演就是观众本人。
传统艺术是一种“只读艺术”,只能被动观看,空间上有一定距离。网络艺术是一种“可读的艺术”,空间上的距离缩短到1米以内。一旦用鼠标进行修改和反馈,距离消失为零。
网上很多与艺术相关的网站也是每天更新,甚至不定时更新。只要网络艺术作品的传播者愿意,随时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互动。网络用户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参与者和生产者,只要用户有兴趣参与和制造。其他电子媒体通过发布→传播→接受来传递信息,而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是发布→传播→接受,是双向、可逆、互动的。由于不同的性格和口味,每个不同的网络用户对收到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也可以有不同的信息反馈。这种互动性和电子游戏的特点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上的艺术作品都是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
网络艺术是一种传播艺术,这种传播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制作者与浏览者、浏览者与其他浏览者之间的交流。正是这种双向交流的特点,使得艺术原作被重新阐释、重新配置和“翻译”,从而使艺术作品变得更丰富、更复杂、更精致、更有意义成为可能。但是,在这种可能性实现之前,艺术作品创作中特有的历史情境(原始语境)就丧失了,原始的真实被歪曲和修改。艺术作品进入了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因艺术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网络进一步使日常生活更加科学和艺术化,网络艺术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尚未讲述、看到或听到的情况的展示,使参观者能够体验别处的生活。
大多数作家认为,读者可以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任意修改的可能性,即网络艺术的互动性与作家创作的个性化是否矛盾,并不妨碍自己的创作。有作家说,这一点没有问题,“因为基本文本是永远存在的,被读者修改过的东西已经不是作家的东西了。”“就像100个人读红楼梦会有100种理解一样,这种差异并不妨碍曹雪芹自己写小说。”来自网络的各种批评和争论都不会伤害到作者。(刘震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作为一种现代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人文气息,而学者们仍然喜欢有形的藏书。
短暂的。在美术领域,“新兴作品”的创始人艾伦·卡普拉(Alan Caprau)描述了“即兴作品”与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和丢弃”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这种“即兴作品”理想能展出一次,就一次。即兴创作是艺术的卫生纸。另一个“活动艺术”流派旨在创造最大的可及性和短暂性。其代表,以色列活动艺术家叶亚科夫·阿甘(Yeyakov Agam)阐述了他们的信仰J:“三分钟前我们和自己不一样,三分钟后,我们又不一样了。.....我试图创造一种不存在的视觉形式来塑造这种观点。一个形象一旦出现又消失,什么都保不住。”(阿尔文·托夫勒,美国:未来的影响,148,149,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类似于“即兴”是“即兴作品”这一体裁的基本特征,“短暂性”是当代流行文化产品的普遍特征,这使得大多数流行文化产品失去了持久的魅力。遗憾的是,这一特点在网络艺术中更加突出。
从传统艺术到网络艺术,从屏住呼吸到简单浏览,沉浸其中的一厢情愿被转瞬即逝的一瞥“到此一游”所取代。碎片是后现代文化意象的基本形式。今天的网络艺术是拼凑的艺术,是拼凑的艺术,美国作家保罗·罗伯茨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为一些光盘公司写了1000篇“非线性文本”——每篇不超过200字的短文,用来注释一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短语,点击鼠标进行进一步浏览。传统的“被欣赏”的艺术变成了“被浏览”的艺术,网民不再长时间停留在“碎片”上,而只是赏花、匆匆浏览。网络艺术的制作者为了吸引网络用户的注意力,故意向访问者展示各种新奇独特、闻所未闻的万花筒艺术。一个主页的质量是通过网络用户的访问量来衡量的。大多数网站的首页都有一个自动计数器,自动统计网民点击首页的次数。史诗电影的风光不再。恐怕现在的观众再也没有像《解放》那样有耐心看完一部长达五个多小时的电影了。观众对文化小吃和文化快餐是馋嘴的,比如北京电视台“环球影视”栏目10分钟介绍的“电影精选”。
虚拟的。网络艺术是一种数字虚拟艺术,只存在于电脑空间。这种虚拟性使艺术的现场感消失了。
就音乐而言,电脑里的音乐再美妙,也比不上音乐厅里的演奏,因为后者耳朵里捕捉到的现场音乐的“质感”是电脑捕捉不到的;就绘画而言,陈列中的真彩画面,无论多么逼真,都不会让人在画框前感到真实可触。就电影而言,电影院灯光昏暗,神秘黑暗的氛围让观众一下子融入到电影的剧情中。
就像电视出现后,有人提出电影会消亡的结论。面对最新的娱乐方式和虚拟现实技术,还有人担心电影的未来。在对电影的哀叹中,人们没有意识到衰落的不是电影艺术本身,而是现有的传统电影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难以匹敌。同时也要看到,现有的家庭影院、高清投影电视等电子媒体尚不具备高科技影院的特殊氛围和视听感受。网络艺术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存在感的消失。
下载能力。一百多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艺术也从“临摹艺术”发展到了“下载艺术”。
工业革命为艺术作品的大规模复制提供了条件,摄影术发明于19世纪中叶,可复制的电影艺术诞生于19世纪末期。尽管照相复印机早在1907年就在纽约投放市场,但直到1959年施乐914静电复印机投放市场,复印技术才得到广泛应用。从照片冲洗到胶片冲洗,从排版到激光排版,从复印到电子扫描,除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艺术也从原始时代进入了复制时代。
大多数花在开放过程中会变色。一般来说是从深色逐渐演变成浅色。这是由于单位面积花瓣中色素含量的减少。原花绽放时,花瓣的面积在不断扩大,但新合成的色素非常有限,无法满足花瓣延伸的需要。这样,随着单位面积颜料量的减少,颜色越来越淡。在阳光下氧化变质和持续分解是褪色的另一个原因。
与一个世纪前的当代艺术之花相比,花瓣的面积扩大了无数倍,而单位作品的艺术含量也下降了,“色彩”越来越淡。艺术品的数量与日俱增,但寿命却与日俱减。今天没有一本书像过去那样有价值了。一本书所包含的知识量在缩小,书的阅读时间也在缩短。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创作手段的便捷,艺术创作变得轻而易举,大量的艺术作品被无限复制,产生了大量的艺术赝品和艺术垃圾。
如今的网络艺术让艺术进入了下载时代:只需用鼠标点击菜单中的“已选”一栏,然后点击“另存为”,轻点一个新的文件名,就可以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储存在个人电脑的硬盘中,需要时可以随时调整或打印出来。艺术的大规模复制是一种商业行为,使与原作相同的艺术作品进入消费市场。下载艺术品纯属个人行为,使艺术品进入家庭显示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