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代朝鲜和朝鲜文学?

1910年后,日本对朝鲜进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大约在这个时候,崔南山(1890~1957)发表了他和李光洙(1892~1951?)新体诗与现代小说。

1919年爆发的全国范围的抗日运动,推动了进步势力的崛起。当日本实行“文化统治”时,西方文学思潮也进入了韩国文坛。“神创论”、“白潮”、“废墟”等文学流派将欧洲的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自然主义引入朝鲜。在金(1900~1951)、廉湘银(1893~1963)、朴钟浩(1901 ~ 19868)。

1923年,在国内外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文学新秀组织了文艺社团“颜群社”,最早举起了革命文学的旗帜。他们的作品多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因此也被称为“新倾向”。著名作品主要有宋颖(1903~1979?)黑暗的村庄(1923)、成长的人群(1924)、崔的故国(1901~1932)。

崔是新潮流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16岁,四处流浪,过着悲惨的生活。这段来自社会底层的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所以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劳动人民的苦难和强烈反抗。他的几十篇短篇小说发表在《血痕》(1926)、《红焰》(1931)。著名的《朴斯通之死》(1925)描述了老妇人因为没钱在金钱社会上就医而死于独生子的诅咒。《饥饿与杀戮》(1925)的主人公朱婧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被逼疯,哭喊着要“粉碎这个鬼世界”。代表作《暴走》(1925)的主人公朴俊善良勤劳。他曾带着“开辟新生活”的美好愿望离家出走,却依然难以生存。经过五年的痛苦挣扎和寻找,他终于认识到“这个制度只能维护和纵容那些虚伪奸诈残忍懒惰的人”,“不可忽视”,他终于走上了觉醒和反抗的道路。朴俊的形象很有代表性,所以这部小说也成为了新倾向文学的典型作品。

1925年8月,韩国无产阶级艺术联盟(简称“Karp”)成立,该联盟以具有新倾向的原作家为基础。早期,“卡普”沿用了原文艺社团颜群社的节目。1927年9月“卡普”改组后,制定了新的纲领,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无产阶级艺术运动,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一翼”。卡普主张以文学创作育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彻底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发展和高涨标志着朝鲜无产阶级文学的建立和重组。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无产阶级作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赵明溪的短篇小说《罗东江》(1927),李基勇的短篇小说《傅园》(1928)和长篇小说《故乡》(1933),还有《薛汉》。卡普以其强烈的革命色彩激起了日本统治者的仇恨,在1931和1934两次逮捕和镇压卡普的作家。1935“卡普”被迫解散。但“卡普”文学的巨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在1925年至1935年统治了韩国现代文坛。

赵明溪是卡普文学的代表和重要作家。他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抒情诗充满了感伤和神秘主义。从日本回来后,他写了剧本《跳舞》(1923)和《春草上的诗》(1924),显示了他创作思想的进步。65438年至0925年,积极参与组织“卡普”。此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了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苦难和反抗精神。比如短篇小说《去地下》(1925)、《低压》(1926)、《罗东江》(1927)、《春山》(1928)、《儿子的心》(65438+)。其中《罗东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朴成云是罗东江畔一个渔夫的儿子。他奋力探索抗日独立之路,最终从民族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这部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朝鲜人民革命运动和抗日斗争的一个缩影。

30年代末,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朝鲜各方面的统治,进步作家难以公开活动。只有在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诗歌、小说、戏剧、政论等革命文学艺术,才在朝鲜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血海》(1936)、《卖花女》(1930)都是名剧。

1945,二战结束,朝鲜人民也迎来了自己的解放。但几年后,朝鲜和韩国分别建立了两个国家,于是朝鲜现代文学实际上变成了朝鲜和韩国的现代文学。

朝鲜解放后的40多年来,无论是在解放抗美战争时期,还是在战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老作家共同创作,把现代文学推向了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朝鲜的著名作品有:白头山(1913 ~ 1951),朴色勇(1902~)的叙事长诗。李奇镛的小说《土地》(1~2卷,1948~1960)和千世峰的小说《奔流的河》(1915~)描写了土地改革。黄健的短篇小说《燃烧的岛屿》(1952),钱世峰的中篇小说《战斗的村民》(1953),施润吉的长篇小说《时代的诞生》(1964)描写了祖国的解放战争。李北鸣(1908~)的中篇小说《劳动一家》(1947),全(1925~)和赵白龄(191925 ~)的短篇小说《百日红》描写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千里马运动。尹世忠的小说《中考》(1963)和李根荣的中篇小说《第一次收获》(1909)等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现实的认识和感受。

1948大韩民国是在一场国难中建立的。长期的日本殖民统治和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在朝鲜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此时西方文学思潮也蜂拥而至,一批年轻的文学青年形成了80年代韩国文坛的“战后文学派”。战后作家的作品主要是发泄战争中被压抑的压抑,揭露战争给人性带来的破坏;形式上否定文学传统,试图学习和模仿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在文学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上有意识地进行大胆变革。战后文学派的主要作家有(1914~)、社(1922~)、金圣涵(1919~)、徐继渊(1930~)、何。

孙昌和徐济源是战后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孙昌的小说《血书》( 1955)在忧郁压抑的气氛中描绘了主人公非人的屈辱和绝望,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他的作品中,痴女常爱、残疾军人军、失业无望的诗人葵红,都是麻木、冷漠、变态的弃儿。通过他们在饥饿和死亡线上的挣扎,反映了战后韩国的社会现实。徐济源的成名作《深夜的拥抱》(20世纪50年代),既描写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又通过深入灵魂的书写,写出了主人公的觉醒。主人公从战场上偷偷溜回家去看他垂死的妻子,但他因为内疚而羞于见她。总觉得他奸杀的一个女生好像是他老婆。终于,他的人性被唤醒,决心回到妻子身边。

如果说50年代韩国文学的主流是战后文学,那么60年代新感觉派的出现也是韩国文学的一件大事。这一派作家,在抗战之后,过于重视表现历史的倾向,反对“从悲壮的历史中感伤悲叹”,主张尝试“探索现实和未来”。他们特别强调语言技巧,注重语言的感觉、意象的跳跃和心理分析,主张在“无意识”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尽力表现梦境和幻觉。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金成玉(1941~)、朴泰勋(1942~)、徐廷仁(1936)、金(1940~)等。

金承佑在大学时代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人生练习》(1962),奠定了她在韩国文坛的地位。

他的短篇小说《首尔,1964的冬天》(1965)描述了寒冷的冬天。在首尔的一家酒馆里,不要脸的英雄“我”和一个叫安的大学生认识了一个中年人。“我”因为出身卑微,升学前景无望,觉得当兵当公务员毫无意义;大学生“安”虽然是不愁吃喝的富家子弟,但也感到空虚和迷茫。中年人更惨。他心爱的妻子在医院病逝。他卖掉了妻子的尸体,得到了一笔钱。他用这些钱请人陪他聊天,缓解孤独和绝望。但最终还是没能摆脱,第二天就在客栈自杀了。在这三个人物身上,概括了当时韩国一代人的犹豫、悲观、空虚、失落、厌倦的精神。

70年代后,韩国经济飞速发展,文坛也是异彩纷呈。这时的纯文学、暴露文学、商业文学等。,都异常活跃。小说,尤其是小说,是使用最多的表达方式,受到人们的追捧。

在作家队伍中,中青年作家思想犀利,不少成为文坛后起之秀,作品更受关注。这些作家分别是:Seok yeong Hwang (1943~)的小说《客居地》(1971);女作家朴李静(1926~)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土地》(1~3卷,1969 ~ 1978);赵世喜(1942~)的12系列小说《小矮人射向天空的小球》(1978),深刻揭示了韩国社会矛盾和悲剧;李凡玄(1920~)的《黑海峡》(1976)和《白乌鸦笔记》(1979)描写社会底层市民的生活和心理;女作家孙素喜(1917~)擅长心理描写和抒情夜(1974)和华丽的我们(1978);千赢天下(1938~)的(1974)写的《黄狗之哀》讲述了占领军的暴虐残暴。因为这些作品代表了韩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