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萨特的《墙》。

《墙》是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的小说,写于1939年2月。

小说通过描写西班牙反法西斯战士格里在狱中等待行刑时的心理活动,表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了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命的自由。

小说这样描述最小的那个:“恐惧和灾难让他脸色苍白,整张脸都扭曲了。三天前,他还是一个整洁的年轻人,但现在他看起来像一个老怪物。”

比恐惧更令人窒息的是孤独,是单一生命面对死亡的孤独无助,是那种被连根拔起的感觉,是那种变得与世界无关的漂浮和痛苦。伴随着呻吟声和哭喊声,人们在讨论明天行刑时是开一枪还是开两枪,中间是否再装弹瞄准。想象中的痛苦甚至比实际的痛苦更难以忍受。

人们往往把《墙》视为反映西班牙战争的现实主义作品,把小说的主人公视为反法西斯的“革命战士”。

扩展数据

萨特是战后法国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代表作《恶心》(1938)是一部著名的存在主义小说。这部日记小说的主人公罗康丹生活在一个污秽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压抑,迷茫,沮丧,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

萨特的戏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的存在主义。剧本《成群的苍蝇》(1943)以篡位暴君俄瑞斯忒斯·根部雕出的为父报仇的古希腊传说为主题,阐明了人要用意图和行动去争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

密室(1944)是一个阐述存在主义哲学的剧本。剧中刻画了三个死后不改本来面目,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了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后还记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认为“别人就是地狱”。

萨特主张“介入文学”(或译献身文学),即作家要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活动,表达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看法;文学作品应该干预社会现实。在创作方法上,他主张写真实,不讲究艺术雕琢和华而不实的辞藻,而求朴实自然的文字。

在他的小说中,作者的叙述往往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交织在一起;在处理作品的时间时,要注意同时性。比如在小说《缓期执行》中,他也描写了大约20个人物活动的场景。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二战后的法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度百科-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