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体ⅱ:黑暗森林》的思考

看完一本名著,大家心里一定有很多感触。这时候看完最关键的感受就是不能忘记。那么我们如何写出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看完《三体ⅱ:黑暗森林》后为你收集的小品文(3篇精选小品文)。欢迎分享。

看完《三体ⅱ:黑暗森林》1三体ⅱ黑暗森林延续第一个故事,讲述了已知三体文明存在,三体舰队向地球进发期间,人类的反应。三体世界的直子锁定了基础科学的进展,可以随时监督人类的外部行动。人类几乎处于完全劣势,陷入完全不可能取胜的星际战争。而人类通过三体人的信息制定了面壁计划,利用人类思想不透明的特点制定了一些三体人看不透的救国计划。

罗辑是四大之一。与其他三人相比,罗辑没有杰出的政治才能、杰出的科学贡献和杰出的军事领导才能,但却被ETO称为最有可能与领主对抗的人。在其他三个外人准备利用自己的特权在各个领域大展拳脚的时候,罗辑却在利用自己的特权享受着梦想中的生活。在这里,他无忧无虑,欣赏着美丽的风景,找到了心中的爱人,渐渐和妻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五年后,随着一个外人的失败,委员会为了进一步制约这个外人,促使他做一些他们认为对人类有益的事情,带走了罗辑的爱人和孩子。想要尽快与妻儿团聚的罗辑,终于开始思考人类的生存问题。他想起了欧洲贸易组织的领导人叶文杰以前对他说过的话。“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发展壮大,但宇宙物质总量不变。”两个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罗辑的脑海里。从这两个宇宙的公理出发,罗辑渐渐悟出了一些东西。他请一位科学家帮他制作了宇宙中距离地球50光年的恒星具体位置的三维地图,并通过恒星级功率信号发送到宇宙中,以验证他的想法。罗辑决定进入冬眠,因为这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来验证。在此之前,另一个局外人的计划以失败告终,罗辑向宇宙发出的这个神秘信号被人类称为拯救地球的“咒语”。

信号发出185年后,罗辑从冬眠中被唤醒,但迎接他的不是“咒语”的药效,而是面壁计划的取消。原因是人类认为由于地球科技发展了100多年,掌握了核聚变技术,建立了庞大的太空舰队,人类不用面壁计划就可以轻松抵御三人行的入侵,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面壁计划是当时最失败的一个。罗辑看到身边科技的变化,突然对自己之前发出的“咒语”感到可笑。与此同时,另一个和他一起在冬眠中被唤醒的破壁人也宣告了他计划的失败,而破壁人竟然是他的妻子。罗辑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科技的变化,同时也遇到了曾经的好友史强,这给了他很大的安慰和倾诉的对象。它最早出现在科技异常发达的地下世界。罗辑多次被周边科技攻击。幸运的是,史强在他身边帮助他解决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所以罗吉和史强不得不以相似的生活方式回到地面世界。

据人类观测,三体文明的探测器即将到达太阳系。但是,此时人类认为自己拥有两倍于三体文明的太空舰队,在这场战斗中绝对不会输。他们声称“第一个探测器是知道实力差距的三体文明主动求和的信号”。三体文明的第一个探测器如期而至,地球上最豪华的太空舰队被人类派出迎击,准备夺取三体文明观察者的控制权,进行观测分析。四百艘战舰排成四排,四名精挑细选的先锋率先对探测器进行零距离观察分析。当四大先锋看到“圣人之泪”的飞行探测器时,他们其实更愿意称之为艺术品..用显微镜观察一个物体的表面,把它放大一百倍、一千倍、一百万倍、十万倍、一百万倍、一百万倍,发现它的表面其实是光滑的。这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技术。随后,探测器发出一圈圈光波,周围温度急剧上升,瞬间蒸发了四个先锋。然后探测器以每秒千米的速度飞向地球舰队。仅仅十分钟后,地球上所有的太空舰队只幸存了两艘,其余全部被摧毁。人类陷入无尽的恐慌,逃避现实的热潮瞬间达到顶峰,人类社会呈现一片混乱景象。

就在人类陷入绝望的时候,意外观察到罗辑在185年前发送到宇宙的“咒语”应验了,信号中标注距离地球50光年的那颗恒星被未知力量摧毁了。与此同时,人类在宇宙中逃亡的几支太空舰队,为了维持自己舰队的生存,也在下一支舰队中毁灭了人类的生命,这让罗辑更加确信了自己的理论。他称他为“黑暗森林”法则,并根据叶给出的两个公理,阅读他的笔记。最后,他得出结论,宇宙中任何一个文明在得知具体的宇宙坐标后,都会毁灭另一个文明。在看到罗辑的“法术”成真后,人们再次将罗辑称为救世主,认为在这种绝境中只有罗辑才能拯救地球,于是恢复了罗辑的旁观者身份,赋予罗辑调动几乎所有地球资源的最大特权,将罗辑推上至高无上的宝座。但罗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在三体文明的探测器来到太阳系干扰了地球发出的信号后,地球再也无法用以前的手段发出恒星力量的“咒语”了。罗辑在“法术”无法正常发动的情况下,陷入了如何拯救地球文明的思考中。在这种困境中,他越来越思念妻子和孩子。他很无奈,但也只能无奈。委员会认为此时的他是人类希望的象征,他必须做点什么,即使他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因此,罗辑被指派领导Snow项目,该项目仅使用太空中的尘埃云来观察其他探测器到达时的轨迹。委员会的条件是罗辑的妻子和孩子从冬眠中醒来,罗辑不得不投身于雪景工程。罗辑在雪计划中的专注度是超乎寻常的,不正常的。他要亲自确定每颗核弹的位置,甚至要在控制室里对核弹的位置进行两个月的微调。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像他这样的救世主从事了一个似乎根本无法改变人类命运的工作,甚至被称为最大的骗子,但他从未放弃。因为他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所谓的雪计划,而是通过把每一颗核弹放在精确的位置,核弹引爆后形成的星际尘埃云可以挡住太阳,向恒星发出毁灭三体文明的“咒语”。

罗辑成功了。地球文明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与三体文明和谈的资本,保护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又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罗辑的生活也充满了幸福。罗辑说:“正是因为人类的“爱”,我们才没有看清宇宙中“黑暗森林”的规律,但也是因为“爱”支撑着我们在面壁者的使命中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人类可能是宇宙中唯一有“爱”的种族。”但有一天,罗辑收到了一条来自《三体世界》公民的信息:“在《三体世界》里,我逐渐看到了爱情,看到了我想看到的未来,我感到很幸福。”这是三体世界第一次警告人类文明不要暴露地球具体位置的公民。我认为,经过这场战争,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都会发生改变。“爱”在三体文明中已经逐渐萌芽,但我希望它能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希望黑暗森林中的每一个地方都能照成灿烂的阳光。

看完《三体ⅱ:黑暗森林》,去年第一次看《三体》系列,被刘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深深打动。昨天又看了一遍《三体2:黑暗森林》。她无疑是三本中最令人震惊的。

基于两个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而文明永远在膨胀,宇宙物质总量不变)和两个概念(怀疑链和技术爆炸),宇宙的社会学图景真的很“惊人”;作者对人类(包括普通人和三个北京邻居)在危机中表现的细致分析真实而深刻。《人类基本价值观的挑战》(生存权与逃避主义)、《大低谷与第二次复兴》、《未来人的生活场景》等心理学、社会学分析近乎完美。

面相馆计划无疑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面相馆计划的“黑暗逻辑”、“对面相馆的人微笑”、“计划的一部分”等基本设定符合真实情况,让人拍手称快。而民众和最高权力机构对面壁计划态度的转变,以及对这种“绝对权力”的怀疑和制衡,则恰到好处。打破围墙给围墙计划带来了另一种不同,不仅让计划浮出水面,让读者对计划更深层的策略印象深刻,同时也让围墙计划的“黑暗逻辑”终止。(因为这个逻辑在理论上具有无限的连续性)。

张北海是本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深入思考利弊和是否公正,以及基本原则。而这也是贯穿本书的思路。正如张北海所说,“灭绝人类是三体文明最正确的选择”。从集体英雄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变带来了人性的大发展和人类的幸福,但也是人类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到“人人平等”的基本诉求,在全人类毁灭这件事上变得“非理性”。就像在太空中的“暗战”中,人类被重新定义。他们背叛了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但同时又获得了新生。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亮点。很难想象,刘还融合了社会学(包括宇宙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物理学。仿佛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据此展开,仿佛一切都顺理成章。

当然第二次没有第一次那么震撼,理由也是逻辑不一致,有漏洞的。这里有一些明显的逻辑错误。

1.地球已经观测并命名了500多颗有行星的恒星,大部分都在50光年以上。罗辑咒语是一个距离太阳系50光年的恒星系统。但是三体文明距离太阳系只有4.2光年,三体恒星系统不可能不被地球研究。而且,按照三人族的文明能力,要想找到适合居住的稳定的“恒星-行星”系统,早就应该发现太阳系并对其进行研究了。地球还能预测50光年外的行星(被诅咒的恒星系)没有生命,三体文明应该早就接触到地球文明了。此外,对于三体文明来说,他们已经拥有强大的生命周期系统,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稳定的“恒星-行星”系统来供应能量。根据他们的能力,他们应该在银河系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为什么要等到地球发出信号才觉得有生命的希望?

2.直子可以摆脱“光锥”的影响,在4.2光年的距离进行瞬间交流。这种技术本来就不可能,但就算三体真的有这种技术,也永远达不到飞船光速的20%。要知道,地球被完全封锁后,200年内就研制出了15%光速的飞船。

3.罗辑发出的诅咒里也有一个bug。罗辑后来解释说,有1万个“猎人”,其中90万个被忽略,9万个被测试,发现没有生命可以攻击,但最后1,000个中只有一个会粉碎目标。这样做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文明基础。其次,在18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收到了“诅咒之星”被攻击的信息。考虑到信息延迟了50年(50光年),在信息发出后130年被攻击。也就是说,在方圆130光年的范围内,有大量的“其次,罗辑发出的信号需要非常非常强大先进的文明来识别(需要知道银河系中数千亿颗恒星的实时位置(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意味着这个文明可以随便进出银河系,建立整个银河系的数学模型,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而如果真有这样的文明,地球早就应该被发现了。

4.其实仔细想想,那些面壁者的隐藏策略并不是很高明。泰勒提出的“将人和宇宙战舰量子化,通过‘量子幽灵’进行战斗”的计划没有任何逻辑依据(相对不现实的设定,就像基因改造后把人类变成超级赛亚人一样)。就算科学上能实现,三体文明早就能实现了。雷·迪亚兹“毁灭太阳系”的计划,除了计划本身(制造654.38+000万吨氢弹)是不可能的。就算水星真的减速坠入太阳,凭借三体文明的能力,也很可能将整个水星抹去。而且这种自杀方式也不是在地球上埋个氢弹说你来我就陪你一起死那么简单。这两种面壁计划都是主流防御,三体文明面前的主流防御没有价值。这个基本的道理是无法理解的。希恩的思想封印也是个神奇的东西,正面战略价值并不大。其实是一种“逃避主义”的思想强化。不过这个东西还是挺有意思的,只是涉及面广,不方便展开。罗辑的黑暗森林攻击确实是唯一可行的,其本质是建立威慑。这种威慑的前提一定是,如果没有太阳系,三体文明必将灭亡。没有这个前提,你恐吓我,我杀了你,然后我就随便找个地方。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逻辑缺陷,我就不一一描述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优秀的书,我推荐你读。我一直相信“人类之所以没有边界,是因为人类的想象力没有边界”这句话。所有的想象都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在这种想象中,人们会得到新的定义。

看完《三体ⅱ:黑暗森林》昨天刚看完《三体ⅱ》,得知它获得了雨果奖最佳长篇。我的第一反应是——活该!如果说第一部还是基于现实叙事的人类终极命运的愿景,那么第二部就是超越人类现实的宇宙宏观背景下的科幻小说。

看完第二部电影,给我留下三个感受——第一,好看;第二,震撼;最后,冥想。小说是人类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小说,个人认为好看是它成功的首要因素。说实话,这些年我看了很多小说,但唯一能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烙印的书,永远不会褪色。

说到三体的美,不亚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在故事的结构上,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脉络,相互融合。从一开始,这是一个很大的悬念,诱导读者想立刻揭开面纱,但刘不慌不忙地解释,直到小说结束。从头到尾呼应,逻辑和故事达到高度统一,结局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从小说叙事的空间尺度来说,完全超越了人类所能建构的尺度。刘在宇宙尺度上叙事,建构宇宙观,想象宇宙文明。把地球放在宇宙中几千亿个文明星球组成的宇宙社会文明中,只是一个点,甚至不是一个点。这种宏大叙事与雨果宏大的《悲惨世界》或《白鹿原》完全不同。读者身处其中,只有一种感觉,就是小得不能再小了。叙述速度上,以光年为单位,几千公里几秒到达。当人类沉浸在自己创造的星级飞船中时,外星文明以超乎人类想象的科技杀死了数千艘星级太空战舰,外星文明以无比的傲慢将人类可怜的自尊和傲慢从天堂送回地狱——“毁灭你,与你何干?”

在叙事的基本道德标准上,刘超越了人类的基本道德标准,建构了普遍社会的公理——“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不断发展壮大,但宇宙物质总量不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比的冷酷与残忍。刘把宇宙比作一片黑暗的森林,置于其中的1000亿个行星文明就像行走在其中的冷酷杀手。谁先暴露目标谁就死定了。以刘的尺度,外星文明完全有能力一枪摧毁一个星球,这完全超出了人类的道德标准。在宇宙的黑暗森林里,能量是一定的。一旦目标暴露,要么摧毁其他行星文明,要么被摧毁。无论对方目前多么幼稚,多么脆弱,在宇宙的时间尺度上,一旦其科技发展超过一定的门槛,就会出现科技大爆炸,可能会在瞬间远远超出你,来毁灭你。这种残忍来自于彼此之间无尽的猜忌,也就是刘说的猜忌链——不知道你们怎么看我。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怎么看你。这种猜忌没完没了,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方消灭另一方,没有其他选择!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把一部伟大的小说比作美女,好看是第一条件,而“震撼”则是南方人第一次看到雪,北方人第一次看到海,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兴奋和喜悦。这种震撼对于一个美女来说只是锦上添花,但对于一部伟大的小说来说,抓住读者的心是他的必备技能。而我想说,《三体ⅱ》做到了这两点。如果只是让人觉得“美好”和“震撼”,那无异于一部“尴尬”的电影。但《三体ⅱ》给读者的不仅仅是这些,它就像一个真正的美女,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让人陷入沉思,让人着迷。看完《三体ⅱ》后,我经常仰望星空,总想看到点什么,但十有八九,Xi安的天空是灰色的,连星星都很少见。其实我知道,即使夜空群星闪耀,我依然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感受到它的深邃和浩瀚,却让我陷入无尽的沉思。我站在夜空下,感受着地球的渺小,人类的渺小,我的渺小。

如果说《三体ⅱ》有什么破绽的话,我觉得就是刘为了给大家普及天文知识,把它嵌套在了和人物的对话中,显得有点生硬。况且《三体ⅱ》更像是一部基于未来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