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顾茅庐》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书,中间有字,元末明初小说家,通俗《三国演义》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他主要著作有小说:《隋唐演义》、《唐五代演义》、《遂平三魔传》、《水浒传》。

《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了小说创作,还有一部话剧《宋太祖龙虎会》。

扩展数据

罗贯中一生多事之秋。他对中国周期性的大灾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对生产力和文明的巨大破坏,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切身的观察。他总结出“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对中国历史上治乱周期的准确概括。

蒙古人灭了宋朝,建立了庞大的帝国,而元帝国却没能解决外族政权汉化的瓶颈,稳定的日子不长,很快就陷入了大动荡。

元末农民大起义,史称“红领巾起义”,爆发于郑铮十一年。在此之前,为大起义做了思想和组织准备的祆教、弥勒教和安百里教已在民间流行多年。元四年(1338),彭和尚、周在袁州起义,五千多农民起义。“马甲都是佛书。”

最开始的时候,小规模的起义和暴动已经遍布全国,仅北京南部就有300多起起义。

罗贯中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中长大的。当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于1351年在颍州升起大义大旗时,徐州濠州的芝麻李、彭达、郭子兴相继起义。长江流域的彭莹玉、徐寿辉等人也借红巾军之名发动起义。

一时间,隋末全国各地出现了“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反烟”的景象。红巾起义几乎是汉末黄巾起义和隋末瓦岗寨起义的重复或复制。

此时,正值弱冠之年的罗灿关中如何置身事外?他一定是在观察现状,寻找机会。他的家乡山东东平及其以南的运河两岸地区是叛军和政府军交战的重点地区。这可能是罗贯中长期留在江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士兵死了,往往就毁了。在战争中,命运最糟糕的总是普通人。据葛主编的六卷本《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末年大乱,全国人口从6000万下降到3500万;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引起的动乱,使全国人口从6000万减少到2300万。隋唐之乱,总人口从6000万下降到2500万。宋元之乱,宋、金、西夏组成的中国总人口从654.38+0.45亿下降到7500万。

罗贯中经历了元明之乱,全国人口从9000万下降到71.6万。在曹操的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啼”的悲情场景反复出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罗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