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小说创作中对历代服饰材料的借鉴(8)清代服饰(6)

4)汉族女装

清初汉族的女装和明末一样,以传统的衣裙套装为主。

中期以后,妇女穿裙子和裤子。女佣和农村劳动妇女只穿裤子不穿裙子。都市女性以简约长裙为主。富裕家庭的女裙有很多种,如褶裥中绣有图案的“月华裙”,以及用金银线将裙子像凤尾一样连在一起的“凤尾裙”。(也就是马裙)

乾隆时期,女性喜欢穿浅黄色的粉色镶边衬衫和刺绣镶边的裙子。

咸丰、同治时期,在凤尾裙的基础上出现了“鱼鳞百褶裙”,即裙子下摆用线连接,使之可以展开和合拢,看起来像鱼鳞。

光绪后期,礼服开始加缎带,尖角用金银铜铃装饰,在动作中叮当作响。

红色是汉族中最昂贵的服饰,女性在喜庆的节日里经常穿红色的裙子。这种红色代表吉祥的观念影响至今。

刺绣刺绣是清代女装的一大特色,通常绣在领子、袖子、前襟、下摆、开叉、裤腿上。早期有三嵌五嵌,后来发展到十八嵌。中国妇女通常穿连衣裙、斗篷等。服装从里到外依次是:肚兜、贴身小外套、大外套、马甲、云肩、披风。

————

《中国服装简史》(王明著)里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提到“马脸裙”(可能写的时候不叫马脸裙吧!),但是我查阅的网上资料很多都有介绍马脸裙的内容,所以我有必要在这里介绍一下。

马脸裙是明清时期汉族妇女服饰最典型的样式。

关于“马脸裙”名称的由来,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马脸裙”其实是一种建筑名称,指的是城墙体系中的防御结构。由于裙门相似,这种百褶裙俗称“马脸裙”。

马脸裙又称“马脸百褶裙”,是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主要裙式之一。前后有四扇裙门,两两重叠。外裙门装饰,内裙门装饰很少或没有装饰。马脸裙的侧面有褶皱,裙腰多为白布,寓意用一根绳子或一颗扣子白头偕老。

上一篇,我写明代女装的时候(“31——小说创作中对历代服饰材料的参考(七)明代服饰(五)”),里面的“月华裙与百褶裙”是马脸裙。

(1)明代马面裙

马面裙始于明代(其前身很可能是宋代的两边裙,出土实物为福建黄生墓出土的裙子),清代汉族妇女也开始流行穿马面裙,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马脸裙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裙门光滑无皱,两边打褶,像这样:

马面裙中还有一种“裙”,是条状的花纹,有特殊的含义,或显示身份的高贵,或预示平安吉祥。最常见的图案有蝙蝠、云纹、灯笼、八仙渡海、麒麟缠枝、龙凤、云蟒等。

明代的马面裙比较朴素,马面褶大而稀疏,褶裥柔韧,旋转起来很好看,就像月光一样,所以又叫“月光裙”。明代的马面裙有无任何装饰的素色马面裙,有装饰底的马面裙,有装饰底及膝重的马面裙,就是那种两裙合一的裙子。

(2)清代马面裙

清代汉族妇女喜欢穿马面裙。与历代不同的是,清代马面裙结构复杂,褶皱细密,最多时可达数百褶,而且都是死褶。清代马脸裙非常重视马脸的装饰,用刺绣来装饰。一些马面裙有复杂的刺绣,这导致了侧垂,干垂和凤尾风格的形成。

侧褶(百褶裙):

马脸裙两侧裙摆打褶形成的样式叫侧褶,是明清马脸裙的相同特征。清代马面裙褶较细较密,两侧对称,排列整齐。褶的程度“少则几十,多则上百,多则160”,俗称百褶裙。

干(干裙子):

清代马面裙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方法,就是在两边的平裙上剪下暗缎制成的细条,卷在上面,几十根细缎把裙分成几个部分依次排列,外面看起来像“干”,所以叫“干”。

凤尾款式(凤尾裙):

凤尾裙是一种特殊的马脸裙。据李斗《扬州原舟记》记载,明末清初的女子裙式,曾是“缎制,两面各绣,嵌金线,断为一裙,谓之凤尾”。充分展现了凤尾裙的特殊性:由数十条彩色条纹拼接而成,两端尖锐,并排固定在腰部的裙子。凤尾裙应该是马脸裙变化最大的款式了。两边的裙摆和前后马脸不再是连续的布料,取而代之的是形式上细长的布条。因为条条之间缝隙太大,遮不住身体,所以不单独穿,一般都是绑在马脸裙外面作为装饰。

清末还有凤尾侧挂式和凤尾干式两种形式。(找不到图了,只好自己填了,呵呵~)

来一波马脸裙:

清朝后期,汉族中的仕女也模仿满族旗袍或装饰手法,在满汉女装的演变中逐渐形成融合的趋势。

(摘自王明《中国服装简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