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读者平均通宵阅读的超级巨著《巨人的陨落》是一本怎样的书?
题词:后人永远不会知道原战零星冲突的惨烈情况;其实一无所知才是最好的。真正的战争总会消失在历史的阴暗面。沃尔特·惠特曼
但是巨人的陨落并不希望我们忘记一战的历史。相反,作者肯·福莱特以其精妙的构思和宏大的叙事,最大程度地还原了100年前的动荡岁月,为读者呈现了一场21世纪的史诗盛宴。作为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这部作品有着庞大开放的背景,客观细致的场景描写,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高潮迭起的剧情推进。有着时代伟人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期待和努力,有着普通政客的勾心斗角和不真诚,有着无辜平民的努力和拼搏。面对铺天盖地的战争,人们无可奈何,却又坚定地面对,不断追问战争与和平的终极意义。
01宏大的叙事背景和精妙的剧情推进
1648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欧洲宗教权威的终结,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被视为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从此,宗教权威被世俗权威所取代,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1815拿破仑战败后,维也纳和会在五大强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普鲁士、俄国之间建立了基于“均势”的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0多次会议使这个集团(五个大国)成为志同道合的领导人的俱乐部。通过这些会议,他们赋予新欧洲国家的独立和殖民国家对非洲的分割以合法性。”
国际关系精要。
但工业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和文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国家间力量发展的强烈不平衡,对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是工业化的领头羊,中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贵族逐渐失去了权利;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普鲁士于1871年将39个分割的部分统一为德意志帝国。19世纪的最后几年,德国的崛起不仅打破了欧洲的均衡,也让各国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充满矛盾。
德国“后来居上”,逐渐成为欧洲的核心。许多德国人认为“他们的国家没有得到应有的外交承认和地位”。1914年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时,德国极力鼓励盟友奥地利击败塞尔维亚。对于当时已经形成几大同盟体系的欧洲来说,萨拉热窝的炮火一旦打响,同盟国就不得不履行承诺,整个欧洲大陆陷入战争。
《巨人的陨落》聚焦的是现阶段的欧洲以及影响当时世界的战争和无数人的命运。理顺历史背景后,小说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情节精彩。
美国读者画的一些书中人物的漫画
书中有125个人物* *,来自美、英、法、德、奥、俄,其中有22个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主角包括美国政治精英杜瓦家族、俄裔新贵维亚洛夫家族、菲茨赫伯特家族、在普鲁士赫赫有名的冯·乌尔里希家族,以及阿伯隆的威廉姆斯家族和一对贫穷的俄罗斯兄弟。
故事从比利·威廉姆斯开始,他是一个刚满13岁的年轻矿工,第一次下井工作。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反映了从65,438+09,654,38+0到65,438+0,924这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
历史上,十几个国家的士兵在战争中忍受了堑壕战的消耗和毒气战的恐怖;850多万士兵和654.38+0.5万平民死亡。奥斯曼帝国解体,战胜国操纵和控制了新国家的建立。由此产生的矛盾至今仍影响着中东国家间的和平。
小说中,主人公们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战争,改变了战争,也被战争所改变。战争不仅让欧洲大陆的保守秩序一去不复返,推翻沙皇后的新意识形态也深刻影响了未来的世界政治。
虚实结合的叙事手法和精妙的情节线索。
在这部近60万字的巨著中,作者肯?福莱特运用他一贯的“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多条线索并行穿插。在作者建构的世界里,虚构的主角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对话、较量、合作、竞争;追随着主角们的脚步,读者可以在心中重建对那段历史的感观,从而记住那段历史,记住它。
比如菲茨赫伯特伯爵的客人中,包括大卫?劳埃德。乔治和温斯顿?丘吉尔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还有乔治五世国王和他的玛丽王后;德国外交官沃尔特上战场后,在鲁登道夫将军和兴登堡将军的指挥下,为祖国的荣誉而战。学法律的美国大学生Gus?杜瓦以在白宫工作为荣。威尔逊总统总是落在马后,竭力实践他的“十四点原则”;普京洛夫机械厂的工人格雷戈里在动荡的圣彼得堡紧紧跟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成了布尔什维克。
1965438+2007年7月4日圣彼得堡街
在刻画真实历史人物时,作者表现出严谨的文笔和学术态度,以列宁的刻画为例:
他身材矮小,身体强壮,穿着整洁,但他缺乏优雅,因为他太忙了,没有时间打扮自己。他对食物、饮料、住所甚至金钱都不感兴趣。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政治上。他总是在争论各种政治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写政治文章,做政治笔记。列宁是一个仁慈的独裁者...
在情节上,作者尽力与历史事实相吻合。在致谢部分,作者说,许多历史学家为这本书提供了建议;为了写出女性争取权益的故事,作者专门就军嫂的分居津贴问题咨询了专家;为了向读者展示20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作者甚至煞费苦心地向香槟、摩托车车轮等领域的专家请教。
从主角们的口中,读者可以知道“施里芬计划”的初衷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通过几位战争参观者的眼睛,西线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以及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扣人心弦,读来令人兴奋;从格里高利的经历中,读者可以知道俄罗斯人民是多么期待“十月革命”...在作者的高明之笔下,历史的精彩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动的人物塑造及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部宏伟的史诗巨作,生动、鲜明、有代表性的人物塑造必不可少。从这个角度来看,《巨人的陨落》可谓是一战版的《战争与和平》:小说反映了欧洲几大强国各个阶层的真实生活,人物刻画准确细腻,场景描写生动,使读者身临其境;并通过主角的视角,流露出对人性的关注,震撼人心。
在英国,贵族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菲茨“非常珍视传统”:“他认为,人类所知的任何传统,都不如君主、贵族、商人、农民这种稳定舒适的秩序。”
他在阿伯克龙比的乡间别墅向国王献殷勤,在宴会上用衣服、熏香和寺庙尽力维护自己贵族的荣耀。娶了他的妻子比比,一个暴虐任性的俄罗斯公主,不仅仅是迷恋她的美貌,还有一个更理性的动机:他从没落的俄罗斯王室继承了大片土地。“他梦想建立一个英俄王朝,统治地球上的大片土地,就像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欧洲部分地区几个世纪一样。”
他的姐姐莫戴女士性格叛逆,追求自由,热衷于女权运动和自由思想,与年轻的德国外交官瓦尔特?冯?乌尔里希,并且在英德交战时,风靡全球,私下与沃尔特约定终身。
从长远来看,莫迪的选择是正确的;瓦尔特虽然出生在普鲁士,却在冯?乌尔里希家族,但谦虚严谨,务实客观,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但他也能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发展的趋势。
这是初夏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鸟儿在沃尔特耳边歌唱。附近有个果园没去壳,苹果开满了花。人类屠杀了数百万的同类,把美丽的地球变成了布满弹坑和铁丝网的废墟。这种动物没有时间。沃尔特认为灾难必然会降临,也许人类最终会彻底毁灭自己,然后把整个世界留给这些鸟和树。也许这是最好的结果。
但他的父亲是个老顽固——“他信奉君主制,对普鲁士的军事传统情有独钟”;“他刻板冷酷,从不轻易屈服。而且他心胸狭窄,落伍,不讲道理,他坚持不改掉这些毛病,却还沾沾自喜,这让沃尔特很恼火。”
而正是“我父母的愚蠢,这种愚蠢弥漫了整个欧洲,最终导致了索姆河州的大屠杀。这是沃尔特无法原谅的。”
年轻的沃尔特认为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实现人人平等。他和父亲一样,为自己国家的科技成就和勤劳高效的德国人感到骄傲。
但他也认为,他们应该“向自由的美国人学习民主,向狡猾的英国人学习外交策略,向时髦的法国人学习优雅的生活艺术。”
细致的细节和巧妙的布局
与《战争与和平》类似,《巨人的陨落》中很多精彩的细节都是经过仔细研究的,值得读者反复品味和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曾多次惊叹作者能够在一本书里把那么多的人物安排到平行的时空里——毕公主在丈夫面前得意洋洋地回忆自己拥有无尽财富和任性的童年时,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家里的长辈带她去看三个农民被绞死,用暴政和镇压启蒙了她的权力。她怎么会预料到三个农民中有一个是俄罗斯贝斯科夫兄弟的父亲;我的哥哥格雷戈里,目睹了父亲的悲剧,最终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军队的政委。在列宁的领导下,他亲自推翻了沙皇的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
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波澜壮阔的作品中插入线索,有条不紊地布局剧情。细节方面,作者的精雕细刻无处不在——
该书将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面貌尽收眼底:奢华的贵族聚会大厅、金碧辉煌的皇宫、金碧辉煌的教堂、昏暗的歌剧包厢,充斥着上流社会的欲望和秘密;不同阶层的人喜欢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而普通人生活在生活的压力下。
同样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客观冷静的描述。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哲学家罗素曾批评说:“布尔什维克有正确的思想,但他们不能成功地付诸实践。”在小说中,作者在肯定其积极意义后,也以同样冷静的笔法评价布尔什维克革命:“革命不是简单地摆脱枷锁。如果这一切只是一场暴力的狂欢,那么人们很快就会吵着要回到过去的制度。”
温斯顿·丘吉尔和凯撒·威廉二世
写温斯顿?丘吉尔对布尔什维克的态度是这样描述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应该被扼杀在摇篮里”,温斯顿一脸深思,“被扼杀在摇篮里。”他重复道,对这种说法非常满意。菲茨控制住了自己的无聊。有时,温斯顿认为他已经构思了某种政策,但实际上他只是在脑子里造了一个新词。"
这样雕刻自己的词汇量,难怪丘吉尔“据说掌握了历史上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大的人之一(超过12万)”并以1953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没有战争》!
与真实历史相对应的小细节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莫戴在与朋友约翰尼勋爵(Lord Johnny)交谈时,谈到了宏观经济学家凯恩斯,暗示凯恩斯是同性恋的事实;当沃尔特见到德皇时,他发现自己的左臂袖子是空的——作者甚至清楚地知道,凯撒·威廉二世在出生时因为臀位分娩而患有埃尔布氏麻痹和左臂萎缩。
用浪漫主义写爱情,用现实主义写政治。
思考战争与和平的意义,催生了对人和人性的尊重。除了描写勾心斗角的政治,对爱情的描写也是作者的特长。无论是战争时期莫戴与敌国公民沃尔特的爱情,还是菲茨与乳臭未干的埃塞尔的爱情?无论是《疯狂的爱》中的威廉姆斯在庄园长廊,还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从农村来到圣彼得堡谋生的可怜的格雷戈里和卡特琳娜,都让人在战争的硝烟和无奈中嗅到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无论战争如何进行,生活必须继续。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很触动我:除了疯狂的攻击,更多的是战争和徒劳的等待;停战期间的一个圣诞节,双方的士兵“都站在无人地带布满弹坑的荒地上,但他们不是在战斗,而是围成几个小圈子,互相交谈...他们拿出家人和爱人的照片,互相递烟,想说清楚……”
走出战壕,跨过铁丝网,进入无人区,休战的士兵们互道“圣诞快乐”,多么珍贵!
巨人倒下了,谁来崛起?
战后,比利?威廉姆斯回到了阿伯克龙比。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只能依靠耶稣的力量克服黑暗矿井中恐惧的少年。面对欢迎他回来的人们,比利说:
这场战争改变了我们所有人。我记得以前有人说,上帝派富人来统治我们这些在这个地球上地位低下的人。战争纠正了这种错觉...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应该控制它,就像布尔什维克接管了俄罗斯,社会民主党接管了德国。
1924年英国选举第一届工党政府时,威廉姆斯兄弟姐妹也被选为工党议员。也许政治家在会议桌前做决定的现状还没有完全改变,但世界政治的另一面正在逐渐显现:中华全国服装工人联合会,独立劳动党,罢工,停工,街头示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工厂工作的妇女
维持欧洲“均势”的巨人倒下了,那么谁会崛起?作为读者,我想在这里做一些大胆的回答:
在世界范围内
在以“十四点原则”为核心的理想主义指引下,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主张建立一个国家间组织——国际联盟,尽管后来的事实表明,国际联盟存在各种缺陷。
然而,用新的国际秩序而不仅仅是战争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想法正在形成。未来的世界,谈判和仲裁会逐渐取代战争,这是正义的崛起。
在国家范围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只有数百万年轻人死在战场上。苛刻的《凡尔赛条约》碾压了几代德国人,摧毁了德国经济,滋生了无尽的仇恨,从而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机会。
然而,拥有帝国荣耀的“巨人”倒下了,国家主权平等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布尔什维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这就是自由的崛起。
就个人而言
小说最后一幕是埃塞尔?威廉姆斯在威斯敏斯特宫会见了菲茨。她在台湾腔的时候,还是他的仆人。当时她“只好站在一边等他走过去”。
现在,她向前迈了一步,他无助地站在一边。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已经没落,人格平等的个体正在崛起;莫迪相信,每个人,无论男女,在战后的世界里都会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因为:“矿工工会”已经在保护未成年工人的利益;免费图书馆里会有卡尔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讲座。这是人性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