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不抓饭里的灰怎么样?
《吕氏春秋》中有个“颜回抢甑”的故事。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周游世界,被困在的蔡和郭之间。他没有食物,七天没有吃米饭。白天不得不睡觉。颜回出去讨饭,拿回来就做饭。它几乎成熟了。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米。过了一会儿,饭做好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的抓饭。饭后,孔子站起来说:“我刚才梦见了我的祖先。我自己吃干净饭再给他们吃。”颜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刚才炭灰飘到锅里,把饭弄脏了。扔掉不好,我就抓来吃了。”对此,孔子感叹道:“眼见的要信,眼见的不一定可信;你要相信你的心,你的心不可信。记住,了解一个人不容易。"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强调,认识一个人是不容易的。对于颜回来说,孔子的态度和反应至关重要。颜回出去讨饭,回来做饭。当灰尘落入米中时,他伸手去拿。颜回在做这一切工作,孔子是旁观者,但他没有工作。我从中读出了一点生活常识:做的越多,越容易犯错,错的越多。好在孔子还能听颜回的解释,事情有了转机。如果颜回现在还活着,恐怕会有一百个说法,除非食堂装了监控探头,保证正常运转,不被打破。
颜回伸手去拿掉在饭里的灰,直接后果就是被误认为是自己一个人吃的。被误解就意味着不被信任,这也是现在人际交往异常困难的主要原因。但是让我们想象一下,颜回没有抓到饭里的灰尘,随它去吧混在饭里。结果会怎样?于是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只能一起吃这尘土飞扬的饭。
有这么一家公司。初期员工热情高涨,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如果工作中有不足和漏洞,大家互相弥补。即使像颜回这样的,人们也是理解和支持的。但是时间久了,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工作的人越多,犯的错误越多,受到的批评也越多。所以多做一件事比较好。大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开始干活,一搭一搭。有时候出了问题,大家都知道,却没有人站出来说,心照不宣的等着事情烂掉。
现实生活中,像颜回不抢饭里的灰这种事太多了。因为像颜回这样的抓灰成本太高,一般人负担不起,所以更多的人会选择不抓灰。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颜回不仅不是智者,甚至有点笨。今天,到处都是聪明人。这是时代的运气还是时代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