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人的毒小说发泄到老板身上。
01
民国初年,随着清朝的衰落,贵族也开始没落,就像夕阳的余晖,不再闪耀,有的只是萧瑟的晚景,无人问津。
张爱玲出生在那个时代,上海1920,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
祖父曾,晚清重臣李鸿章,慈禧太后心腹;祖父,张培伦,“清派”代表;外祖母,李鸿章的女儿李菊;父亲,张,旧社会一个富有的年轻官员;母亲,黄逸梵,南京皇军门的女儿,新时尚女性;阿姨,张茂渊,新女性。
看似庞大的家庭,并没有给张爱玲带来多少保护和安稳的生活。相反,戏剧和颠沛流离充斥了她的生活。
她想要的是平静稳定的生活。在一个乱世的民国如何实现?丰衣足食都不容易,还怎么指望稳定。也许正是这一点,为她以后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无数素材。
那时候张爱玲不叫张爱玲,叫张璇。似乎命运总是喜欢和她开玩笑。从那以后,她就像一个无法逃脱的魔爪一样四处游荡,一直跟随她到老年。
两岁时,我家从上海搬到天津;四岁时,母亲出国留学;八岁那年,妈妈留学归来,又搬到了上海。至此,小张快乐的童年生活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段花样年华,同时也是各种悲欢离合。
因为黄凡逃亡国外留学,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他知道一个女人的求学和教育对她一生的影响有多大。此外,她看到了小张的独特才能,不顾张的反对,坚持送她上学。这一年,小张十岁了。也是在这一年,黄逸梵改名为张爱玲。
于是,民国才女张爱玲走上了历史长河的舞台。
张爱玲,11岁,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学校。她开始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和他们交朋友。她生活中的知心朋友不多,除了颜樱,大概就是文字吧。
然而,当她以为幸福在敲门的时候,命运无情地打破了幻想,父母离婚,母亲离开,父亲再婚。一切来得如此突然,十一二岁的张爱玲根本受不了。她恨她的父亲,因为他的铺张浪费和大起大落,宁愿把钱拿去吸芙蓉也不愿给她上学和钢琴学费。
我想,张爱玲恨她的父亲。显然,她是自己的女儿,但她宁愿自己享受,也不愿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也许从那时起,她就想到了离开。
于是,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和阅读中。从12岁开始,她就陆续发表文章,甚至因为这个天赋,成为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老师和同学的爱让她渐渐忘记了家庭带给她的痛苦。
上了一小段中学,妈妈又回来了。这个时候。就在淞沪会战爆发的时候,上海陷入了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她渴望的世俗稳定又一次与她擦肩而过。
有一次和后妈吵架,父亲不问青红皂白就打我,把我关在老房子里半年。最后,在佣人的帮助下,她逃出了老房子,跑到了妈妈身边。
从此,她断绝了和父亲的联系。今年,她是18。年少时,我亲手断绝了和父亲的血缘关系。或许,她已经不再恨父亲而是不在乎了。就像那年,她留下一封信,告诉胡兰成,她已经走了。离开的时候,她对胡兰成没有爱也没有恨,更没有在意。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靠血缘关系对我们胡作非为。但我不知道,它正在一点一点地把我们从他们的世界剥离。从今以后,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不再是亲戚。
幸运的是,19岁的张爱玲去香港上大学,遇到了她的好朋友颜英。那是一个活泼外向的女孩,改变了张爱玲的阴郁冷漠,让她的大学生活更加充满了欢笑。
在HKU,闫颖是她最好的朋友,我的天才梦使她出名。众所周知的“人生是一件满是跳蚤的华丽袍子”由此而来。
我不知道,她写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和“跳蚤”不断的关系?你想想,我们不知道还会不会这样写。
02
生于乱世,再加上家庭的颠沛流离和种种风风雨雨,张爱玲对这个世界的安定无比渴望。终于,24岁的她遇到了一生劫,一个处处花花公子的魅力男人。我不知道,是他的幸运还是她的不幸。
从1943年初开始,张爱玲的名作在上海滩上频频绽放。沉香碎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等。每一篇文章出来,都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追捧。他们喜欢华丽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情节,忍不住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这让当时年仅23岁的张爱玲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震动了寂寞已久的上海文学圈,成为“四大才女”之一。也因为这种天赋,很快,就吸引了胡兰成。
“爱情是一杯毒药,很多人笑着毫不犹豫地喝下。”白洛美在《因为我知道,所以我慈悲》中说。
对于张爱玲来说,胡兰成就是那杯毒酒,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喝下去。虽然知道,最后的结局是,肝肠寸断。但是爱情既然来了,怎么能不欢迎呢?爱就是爱,当下的喜悦最重要,未来太遥远,手不够长够不着,何必自寻烦恼。既然在我最好的年纪遇见了你,请允许我任性一次,我们就相爱吧。
于是,就有了第一次见面,五个小时的聊天,离开的时候还意犹未尽。
胡兰成,一个走过38季的男人,有着自己深沉沉静的年代,也有着那个年代最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孤独二十多年的张爱玲的心。
虽然写了无数小说,但毕竟没有经验。离开后,张爱玲发现自己舍不得离开,仿佛沉寂了二十多年的心终于开始跳动。呯呯呯,原来那是爱的声音。
胡兰成听到了,张爱玲也听到了。两人开始走得很近,有一天,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了。他在婚书中写道:愿岁月静好,愿天下安定。
渴望这个世界安定二十多年的张爱玲,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她觉得未来会像现在一样稳定安静。
但胡兰成毕竟是胡兰成。他想要的不是平静的生活,而是成功的事业。结果,一个职业梦想把两人分开了。
初到武汉,胡兰成依然全心全意地爱着张爱玲。他能分开的时间越长,就越受不了孤独。他和留在医院的护士周训德谈了一场恋爱,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后来在逃亡途中,爱上了司家的妃子范秀梅。
张爱玲知道这两种关系。尽管如此,她还是纵容他在外面慈悲为怀。只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是真的爱他,爱到连自己都没有了。爱情低如尘埃,但还是爱。
胡兰成真是被女人惯坏了。在逃亡的路上,张爱玲去看他。众所周知,他的态度极其恶劣,仿佛毁了他的好事。但张爱玲为了这份爱,拥抱了胡兰成。
再厉害的人,再宽容的人,恋人和其他受不了的人对自己眉目传情。当范秀梅和胡兰成在她面前的时候,忍了很久的张爱玲终于爆发了。她选择了离开,这朵曾经在爱情面前美丽绽放的花,选择了独自枯萎。
之后两人几乎没有交流,海誓山盟也一去不复返了。
后来胡兰成结婚了,写了《岁月山河与今生》,附了一封意犹未尽的信,寄给了张爱玲。张爱玲收到的时候只说信收到了,很感激,不会再写了。胡兰成知道,这个曾经爱过他的女人已经不爱了。至此,两人断义。
03
胡兰成对张爱玲的伤害千疮百孔,让她久久地舔舐伤口。第二次恋爱来的时候,她犹豫了很久,最后决定拒绝。
《倾城之恋》导演桑虎。两个人因为合作的电影有很多交流,也有很多亲密的关系。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是恋人,但只有张爱玲知道,她承受不起这份爱。
桑弧诚实,有才华,温暖,但没有胡兰成那么浪漫。按理说,这是好事。但是,如果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终究是缘分。胡兰成害人害己,张爱玲已经失去了说爱的能力。为了不伤害桑弧,张爱玲选择了再次离开。
后来桑Arc结婚了,把对方当客人。
张爱玲从来不为爱情趟浑水,总是那么坚定,转身极快。太快了,一点也不留。
04
然而,在她36岁的时候,她遇到了65岁的老人雅拉,他正处于人生的暮年。她不再回头,相守十一年。
幽默、健谈、有教养、富有内涵的赖雅,让张爱玲笑得很开心。他丰富的思想逐渐打动了张爱玲。哪怕已经枯萎,哪怕说爱已经不再容易,她也愿意重新绽放。
在雅拉身边,张爱玲觉得日子过得极其简单,简单到有一种默契,连说一句话都是多余的。她在他身边,那么安全,原本打算只是单纯的依偎,但是孩子的到来打破了平静。
这也促使两人考虑结婚的问题,但他们不想要孩子,只想彼此冷漠。
她认为这一次是时候安静和安全了。然而,命运再次伸出援手,雅拉在婚后两个月中风,濒临死亡。尽管抢救了,后遗症还在继续。
在接下来的十一年里,张爱玲不仅靠写作赚钱,还照顾生病的雅拉。说雅拉浪费了张爱玲的大好十年也不为过。也许,这时候张爱玲才意识到,连最简单的在一起都做不到。命运总会在你不开心的时候让事情变得更糟。
文笔不尽如人意,但她还是要谋生。很难想象张爱玲当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如果说胡兰成让她枯萎哭泣,那么莱雅让她死去,让他想哭。”白洛美写道。
最后,雅拉还清了世界上的各种债务,离开了。这一年,雅拉76岁,张爱玲47岁。
05
张爱玲的心又孤独了。她停止了与世界的交流,选择了关上门,走进自己的灵魂深处。
命运似乎终于善待了她,让她遇到了一位贵人——平。台湾省皇冠杂志社和皇冠出版社的负责人,也是琼瑶女士的丈夫,中央书店老板平金亚的侄子,这让她的作品在台湾省大放异彩,再现了当年上海的盛况。
虽然她不再年轻,但她让词变得越来越圆润。
张爱玲晚年除了写作,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时候她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研究红楼梦了。对于这本书来说,她的小团圆成了一部杰作,或者说是一部未完成的杰作。
"生活是一件华丽的长袍,充满了跳蚤."早年的一句话,晚年应验了。
从1984到1988,短短几年,张爱玲搬了很多家,据说平均一周搬一次家。如此频繁搬家的原因是为了避免跳蚤。
在躲避跳蚤的时候,她剪掉头发,用布裹住头,一次又一次地移动。这么尴尬,这么不安,真让人难过。
终于在1988,她的生活开始安定下来,不再被打扰。谁知道,戴女士的打断使她又慌又感动。
我本来可以与世隔绝,我想老了。只想让这个世界忘记,就那样,自由自在的活着好难。
接下来的几年,《比较合集》和《小团圆》陪伴着她,再也没有人打扰她,她可以安心写作,无视红尘。谁能想到,这样稳定的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
1995,75岁的张爱玲,死后一周被发现死在洛杉矶的公寓里。朋友们为他们举行了追悼会,骨灰撒入太平洋。留下一份未完成的自传式遗产《小团圆》,实在可惜。
就这样,她默默地离开了。从此,再也没有人能打扰她了。就让她安静的走吧。
06
走过了75个春秋的张爱玲,从来没有过自己渴望的一天,平静安稳的生活。出生后不久,我就开始流浪,在上海,天津,香港,加州,洛杉矶流浪了几年。世界那么大,却没有一个地方能让她安稳的安家。
她的小说,男女主角,无论多少跌宕起伏,总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或安稳的人生结局。然而命运并没有给她一个安稳的结局。
75年,27375天。每次当她认为自己安全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来得很突然,让人应接不暇。每一次经历都带来无法辨识的伤害。
有人可能会说,没有这些经历,民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才女。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当时的上海确实需要。
从朋友的角度来说,更痛苦。我心疼这样的才女。无论命运如何折磨,她都会昂首挺胸,或傲慢或不屑地看着它。就像那张照片。
今生是上辈子,来世,我再也不会是这么惊艳的才女了,只要岁月静好,世事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