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停饥是什么意思?

河南防饥就是:河南闹饥荒。

防饥释义:也叫“防饥”。《书·顺电》:“帝曰:‘弃之,民止饥。像后稷一样,你播种了一百个山谷。《孔传》:“阻,难;播,布也。每个人的困难都在于饥饿。“后来的‘防饥’就是指饥饿。”《薛道衡传》:“仓里有红腐,孟莉无饥忧。“王禹偁《积田赋》:“民强,二十岁饥。”《村祀之宪》曰:“东人抗饥,众时有愧。”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河南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传统文化积累最丰富的地区。受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影响,从古至今,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许多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等等,晋朝有“天下闻名,大半个中州”之说。中州名人见二十五史,有事迹可查者不下五千。

爆发原因:

虽然1942的旱灾是河南饥荒的导火索,但旱灾本身不可能导致如此严重的饥荒。在一份日期为1943年9月27日的报告中,考察灾情的政务委员张光思总结了河南饥荒严重的四个原因:粮价上涨过快、军粮负担过重、土地贬值过快,农民即使卖地也无法生存、地方官员渎职挪用救济粮款。

学者们的研究总结出大饥荒爆发的几个关键因素:战时粮食减产、河南境内中日军队封锁交通线造成运输困难、1938黄河决堤后农业区受损、通货膨胀导致粮价飞涨、河南强行征用军粮供应部队、政府救灾不力。

1942春夏,大旱席卷河南。随着1941年5、6月冬小麦歉收,当年7月河南当地媒体开始发布饥荒预警。极端高温和持续无降水天气杀死了夏季作物,包括高粱、小米、玉米、黑豆和红薯,这些作物通常在6月播种,秋季收获。1942期间,河南夏粮严重绝收,产量仅为战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1942年,河南粮食产量比战前平均水平下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