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

朱元璋监督机构(督察院)与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权,而宰相职位的废除,奏章成为了皇帝的唯一专权。外有监察机构与锦衣卫监视百官,内有奏章专权披红,行驶政务联系。。这样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乱,也乱不起来,而废除宰相,奏章直接变成皇帝的专权之后,更是无碍,而“万历的三大征”便是明神宗幕后操作的。

说起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们的口水。万历10岁登基,在位时间长达48年。万历刚登基的时候,由李太后,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万历在位前十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万历中兴”。

因为继位时间过早,万历早年一直在太后与大臣的操控之下执政,幸福指数特别低,但是万历不气馁,同样学习,随着知识的增多,开始变得寡言少语,甚至看起来可欺。郑贵妃还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为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于鼓励大臣直言进谏,以便及时纠正皇帝的错误,保障国家的大政方针正确,从而确保朱家江山万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训》对后世有绝对的权威,后世的臣子们可以拿着《祖训》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担心受到处罚,言官们以此为恃,有恃无恐。

随着制度实行的时间越来越长,就开始变味了,言官制度,变成了换取名气的途径,面对“软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变成了口水战。

我们都知道解决问题开会讨论,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关键人物到场就好,因此万历皇帝为了避免口水,开始了无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讨论时,只需将相关一小部分人叫来议事即可。而“万历三大征”(平定宁夏蒙古哱拜之乱、播州土司杨应龙之乱以及抗倭援朝战争)便是这样完成的。而日常事务,走奏章即可。

不过随着万历的皇帝的年纪越来越大,也开始荒于政事,又无像张居正这样的人可以督导,明朝开始走向衰落。历史记载中,把万历年作为明朝开始走向灭亡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