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裂缝——读孙频的《裂缝》
孙频的小说主要是关于痛苦的,大部分是关于没有特点的小人物,关于这些小人物如何努力生存,如何不断向生活屈服。在这个层面上,“万物皆有裂缝”是有道理的。
许多人在阅读孙频的小说时感到非常痛苦。孙频似乎有意将生活中的苦难或矛盾放大到可以致人死亡的程度。那么这些被放大的苦难和矛盾就会引起人们的不适(孙笔下的生活太艰难了,连活着都很艰难),就会引起人们的思考。正是这种极度痛苦的情节吸引了人们,但作为一部伤痕文学,如果没有贯穿始终的亮色,那只能叫记录和夸大生活中的苦难。但是,一部作品要想升华,就必须保持鲜明的色彩,给人以救赎,哪怕小说的结局是悲伤的。孙频的小说会在人们每一次绝望的时候给人希望,通过主人公的救赎来拯救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光明就是从这里进来的”的含义。
很多人形容孙频的小说“太痛苦了,读不下去”,“太深入人心”,“怎么会有这么悲伤的文字”。痛苦成为孙频小说的主要特征,这部小说也是如此。
《裂纹》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每部小说的主角都不一样,或是一个还没入学的普通女孩,或是还在服刑的问题少年,或是一个对工作不满意的年轻白领...他们活在自己的领域里,没有什么可以跨越的,感受着自己的痛苦和煎熬。
《自由之死》讲述了一个很普通的博士生。和那些没有什么特长的博士生一样,她的长相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为了躲避社会,继续学业,她很快就从博士班毕业了。然而,当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向往自由和蓝天白云的时候,她做了一个决定,愤怒地反对老师和学校,然后退学了。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受到了别人的尊敬。然而,当她真正到了自己渴望的地方,却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没有经济来源,我什么都做不了。如果要做写作工作,我发现自己比一个只上过小学的人还不如。于是她开始想,如果20年没有离开学校,顺利毕业,也许现在就完全不一样了。她不会遇到王才发,她也不会是吕本人。他不会意识到这世上的苦难。她只是一个幸运的女医生...
在《三国杀》中,为父亲吴所苦恼。他不敢离开那个破败的家,因为她知道,如果她离开了,她苦难的父亲很快就会死去——被巨婴弟弟吴强吸干。她每天都喂这条毒蛇。他觉得这样的冷血动物比她哥哥好。当她把毒蛇放进她哥哥的房间时,她松了一口气。然而,她的哥哥被救了出来,未来可以继续吸血,而每天照顾她父亲的吴娟被蛇咬了,先死了。这就是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你越是想挽回,就越是会失去,无论是生命还是生活。
《九渡》是这部小说中的一部亮眼之作:王泽强被曾祖母接走抚养至十岁,后托付给被鄙视的乡村教师刘金芳。刘金芳总是教导王泽强,一个人最后只会变成一个人,没有人会跟他走。她和他没有母子情谊,只是一个屋檐下没有交流的两个人。刘金芳一心求死,但王泽强几次看穿了这一点。当王泽强为了喜欢的女孩袭击歹徒时,他注定要被判八年。刘金芳每个月都给王泽强写信,这是他在狱中坚持下去的动力。八年的坚持,他想在出狱的那一刻见到自己的“母亲”,却发现刘金芳早已离世...当王泽强发现自己喜欢的女孩最终被迫嫁给一个被自己砍残的歹徒,而自己又经常遭受家暴时,他再次拿起了屠刀。他知道这第九年不会结束...
类似的故事就不一一介绍了。这是一部痛彻心扉的小说,熟悉孙文字的人一眼就看出这是她的文字。
孙频的小说中总是有隐喻,几乎每一段都有很多隐喻。有些比喻相当文艺,令人惊叹。但是她看的字多了,就会发现比喻占的太多了,似乎为了比喻可以用比喻。甚至有些比喻显得极其不通顺,好像会做似的。
另外,很多人批评孙频的小说是套路,每一个小故事都是看完之后的一种感受。这也是孙频作品的一个缺陷,太局限了。读书太少还好,读多了就会出现审美疲劳。有人说这样的作品不要看太多。
单从这本书来看,没有接触过孙频小说的人可以买下来看看。当他们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过,读过她的《盐与痛》的人可以跳过这本小说,如果想继续读孙频的作品,可以买她的《松树宴》,据说是她的转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