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
之所以突然看了多里安·格雷的图片,是因为我在买书的时候看到一本王尔德的作品选集跃然纸上,隐约翻出了大学课堂上一节课的介绍,于是我加入了购物车。
不了解王尔德其他作品的语言风格,多里安·格雷逐字读起来有点晦涩。虽然可以把握整个故事的大方向,但受限于英文原著没有更深入的学习,似乎也是这个道理。
工程概述
多里安是一个英俊善良的贵族少年,但直到画家霍尔沃德为他做了一幅精美的画像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有着惊人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在画家的朋友亨利勋爵的诱惑下,他对着画像许了一个愿:他将永远保持年轻,所有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孽都由画像来承担。
而这一切都是从他玩弄一个女演员的感情导致她自杀,并发现画像中的脸确实变邪了开始的。恐惧没有阻止他做坏事,反而纵容了他的欲望。画像的丑陋和扭曲每况愈下,唯一不变的是他的美。
18年后,基于对这幅画的仇恨和他丑陋的灵魂,多里安谋杀了画家霍尔沃德,这使他的罪行达到了高潮,并要求人们焚烧尸体并销毁它。
故事的最后,他举起刀,刺向那张丑陋的画像。结果他死的很奇怪,丑的满脸都是,画像却年轻如初。
我不能恨多里安
多里安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一个心地善良,举止得体的天使,完全堕落成了一个邪恶的魔鬼。他的人生似乎并不主观,他是一个实验品,他的人生是一个享乐主义窥探人性变化的实验品,所以虽然他充满了罪行,但我还是忍不住感叹。
小说一开始他给我的感觉就是漫画里的暖男(木本樱里的山兔),他天真无邪的笑容像雪吻巧克力一样瞬间融化了别人的心。然而,在亨利的唆使下,这张天使面孔下的善良逐渐被熏黑,道德缺失,酗酒奢侈,被勾引吸毒,甚至犯下不可逆转的谋杀,这一直让我感到非常遗憾。
为什么?为什么到最后,我还是不能恨他,反而觉得对不起他。即使他导致无辜的女孩西比尔自杀并残害我最喜欢的画家霍尔沃德?我心里总觉得,是因为他的初心太善良,太不成熟,以至于看到画像反映出他的丑陋时,无力反抗,无力否认。
一个没有沾染过一滴灰尘的美丽少年,一直生活在一个简单的世界里,他看到的天空是清澈的。当他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恶俗的时候,当他被诱惑,被社会毒辣,被贬低的时候,他不知道如何在暴风雨中扶正方向盘,判断该怎么做。他是如此无助。所以,当他的初恋情人西比尔在一次演出中意外让他失望时,他因为在好友霍尔沃德和亨利面前丢了面子而恼羞成怒,情不自禁地粗暴对待她,毫无怜悯之心。
我冒险进入了这个青年男女的爱情,看完才觉得:我爱你,但是你告诉我你爱的是演技好的我。这个错误以死亡告终,不文艺。
多里安最终自杀了。起初,他用画像的美丽交换了自己的灵魂。他一生放荡不羁、腐化堕落的一切都反映在这幅画像干瘪丑陋的描写中。
最后,当我终于忍受不了疼痛的时候,我拿起了杀死画家的刀,刺向画像。所有应受的惩罚都是对自己的报复,躺在血泊中。
同性恋的阴影
我最初买这本书是因为想到了“同性恋”这个词。虽然整个故事不是关于这个话题,但在某些句子里,我还是能感受到男人对男人萌芽的爱,温柔而挑逗,渐渐让你感觉到爱悄悄流入你的内心。
“和他说话就像在演奏一把精致的小提琴。他对弓的每一次触摸和颤动都有反应。。。。在施加影响的过程中,有一种非常迷人的东西。没有其他活动像它一样。把一个人的灵魂投射成某种优雅的形式,让它在那里停留片刻;听到自己的知识分子的观点与激情和青春的音乐相呼应;把一个人的气质传达给另一个人,就像它是一种微妙的液体或一种奇怪的香水:这是一种真正的快乐——也许是在一个像我们这样有限而庸俗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最令人满意的快乐,一个快乐中充满肉欲,目标中充满世俗的时代……”(第三章,第36页)
对多里安的描写多次使用迷人、完美等词语来形容赞美,出自画家之口。同时应该是作者对帅哥的喜爱和向往。另外,把多里安描述成一只受惊的小猫也是一种亲情,往往只有在充满爱意的眼神中才会看到受惊的小猫。这真的是一种缓慢的迷恋。
还有一段是画家向道莲解释为什么不想公开道莲的画像。整整一段,我看得清清楚楚,还以为是“赤裸裸的表白”呢!为了更快的感受到,我不再贴英文原文(第九章,P114-15),在网上找了个翻译(知乎):
这种爱连画家自己都害怕,也正是这种感觉成就了他的绝世之作。每一笔都是爱的力量造成的,也是因为他害怕世人看到他的感情,所以很久以来都不愿意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