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魅力在哪里?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篇幅去表达一个一句话甚至一句话就能表达的思想?

海飞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在小说和影视创作之间自由游走的青年作家。《回家》是我最近看到的最好的抗战题材小说之一,质感非凡,韵味十足。

相比同类题材,《回家》是从题材到形式的创新。抗战题材的作品很多,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的历史或意识形态选择高于小说。但对于小说的读者来说,他们最期待的可能是那种形式好、故事好的作品,也就是原创性十足的作品。所谓形式,就是作品看起来是什么样子,整体上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回家》的故事摒弃了抗战需要千军万马对峙的刻板印象,选择了一个十七八岁的新四军和国民党军伤兵,被一场战役打散后,来到江南小城四明镇养伤,等待自己回家的故事。在这个时空里,由于侵略者的暴行,被掩盖的中国人善良的本性被唤醒。主角陈岭北、黄灿灿、刘春雅来自同一个家乡。他们都想回老家结婚生子,却在疗养期间被生活改变,最终没能回家。这种“小口进,大口出”的形式更便于讲故事和写人物。历史的长河是无穷无尽的,区别在于如何截取,体现了小说家的才华。

回家达到了对战争内涵的新探索。以陈岭北为代表的这群伤兵本来是不可能成为军人的,但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难,让他们成了持枪的农民和裁缝。对他们来说,最大的期待就是回家过平静的生活。回家隐含着一个反战主题:张团长死了,虢国被炸得粉身碎骨,陈岭北不能回家娶棉嫂,兄弟们不能孝顺父母...但是回家并没有就此止步。它写道,这些渴望和平的人们终于明白,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战胜非正义的战争,他们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家园。陈岭北最终放弃回家,高喊“有一天不会回来”,甚至把人性升华到家国情怀的高度。所以“回家”这个主题不能用“反战”来涵盖。虽然这是一支没有豪言壮语的小队伍,但却体现了中国人在国家危难之时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主义不仅体现在以陈岭北、黄灿灿为代表的两批抗日军人身上,也体现在土匪马三和青楼妓女身上。

主角陈岭北是最典型的。他的起点是一个因违纪被关禁闭的新四军老兵。在分散的队伍中,心满意足的裁缝带了一批伤兵,还有一个叫正雄香河的日本人,奉命交给新四军。他要和国民党军队的连长黄灿灿比拼纪律和勇气,要和当地的土匪和麻斗,要保护几个随队走的女人,尤其是他那怀孕的前情人刘春阳。最终,他面对比他强大无数倍的日军,明知自己不会赢,仍与之对抗。陈岭北长大了。在书中,刘春阳几次说:“你一点也不像当时的裁缝。”他从当年的一个小裁缝,成长为一个为国家灾难和家族恩怨负责的人,一个为兄弟情谊负责的人。虽然以陈岭北为首的这个团队中的人物都是小人物,但作品却让他们都走向了精神高度。

我要说的是作者对小说的感受。就像鲁迅说的,小说里到处都是“离经叛道的笔触”。让人在内敛和沉静中感受到诗意和激情。此外,小说的叙事中有许多视觉元素。在四明镇的阻击战即将开始的时候,作者用了两部虚拟的“电影”对陈岭北进行了心理刻画。一个“电影”是,战斗结束后,他到处向尸骨敬礼,因为位置是镇上的祖坟,这也是向先人敬礼;在第二部“电影”中,他看到了随队的女救护队长张秋水牺牲。这些描写亦真亦幻,充满了小说叙事的灵性和魅力,这也恰恰体现了作者对昆德拉名言“发现小说就应该被发现”的认同和坚持。

2.

很多人喜欢读书,有的喜欢优雅的古语,有的喜欢优美的诗词,有的喜欢深邃的古文。但我爱通俗却蕴含深刻哲理的小说。

小说出现在唐代,当时人们并不重视。明清时期,小说达到了繁荣的顶峰,涌现出无数优秀作品。小说,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内容,生动有趣的情节,深深吸引了我。

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了解了历史和世界的变迁。《红楼梦》向我展示了封建社会繁荣但腐朽的一面。

在小说的世界里,我知道小说的知识。从《三国演义》中,我知道了风向和地理位置的秘密。

在小说的世界里,我明白了人性的美丑。小时候的爷爷和叔叔让我知道了人性的自私和残忍。《鲁滨逊漂流记》让我知道了拓荒者的勇气和努力。看看这些寓意无穷的文章,一定收获颇丰。

这部小说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那些流传千古的哲理小说,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