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爱嫂子是真的吗?

曹植是魏文帝的弟弟,曹丕。他很有魅力,思维敏捷,说话像模像样。他是建安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公元223年,他写了一首浪漫的《洛神颂》,其中写道洛水之神的神韵极其迷人,他最崇拜洛神。唐立山说,这首赋是曹植为了纪念弟媳而写的,赋的原名是《干珍赋》。

曹植是不是爱上小姨子了?这首《洛神赋》真的是写给她的吗?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

翻遍所有的史料记载,人们都找不到任何关于曹植与甄妃私通的记载。只有李善在注释《洛神赋》时描述的“枕头”可以作为旁证。他说:“(曹植)黄初中入朝,皇上示植甄后,戴了一个带枕的玉饰,见了不禁落泪。甄后被郭皇后吊死,皇帝才知道,因为他请太子设宴,还用枕头埋了。”曹丕作为皇帝,把妻子用过的枕头送给弟弟曹植。他的意图是什么?有必要在这个多愁善感的男人的感情伤口上撒一把盐,让他抱着这个枕头过一辈子吗?看来曹丕是知道弟弟曹植迷恋甄妃的,或者至少是暗恋甄妃。李善在遗书中还写道,曹植离京回,途经洛水,思念甄后,与他相会。得到甄赐的珍珠后,悲喜不能胜,于是写下了《感怀》。这无疑意味着他们是“虽然我的身体没有鲜艳的凤凰那样的翅膀,但我能感受到神圣的独角兽和谐的心跳”。他们就像一对被别人分开的恋人。

李善的笔记充满了浪漫的情调和幻想,这当然是他的想象。

而全赋则抒发了深厚的感情,描绘了生动的形象和景物。人们不禁觉得,这的确是曹植对侯震的深情告白,而且是他的心声。绝对不是关于“洛水”或者“洛神”的!

《洛神赋》是佳作吗?一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首先,否认是一种感觉。

唐宋明清时期的一些学者认为《洛神赋》不是一部杰作。理由是:甄皇后本来是曹丕的公主,但曹植作为妹夫,居然动了仰慕之心,不义不忠。像兄弟一样说话是不公正的;就君臣而言,是其不贞。这是对道的粗暴违反,我们要辨伪原文,用文字和笔画来批判。他们的论点是:

(1)宋人误引注。

(2)曹植爱上小姨子的可能性极小。他没有勇气写《甘振赋》。

(3)暗算兄弟妻子是“禽兽的恶行”。

(4)“枕头”论不合理,胡说八道。

(5)《干镇赋》中的镇不是镇后的镇,而是鄄城的“干”,与镇相连,故称“干镇”。

(6)《洛神赋》是“寄心于文帝”或“寄心于久王”的托辞。

(7)十四岁的曹植,求不得二十四岁的甄氏为妻。

以上观点虽是推论,但至今没有确凿的材料推翻。

第二,这是一部充满感情的作品。

一些小说传说和一些诗人,如李商隐、蒲松龄等。,宁愿相信自己拥有的,也不相信自己拥有的。现代学者郭沫若在论曹植的文章中直言,“子健(即曹植)曾经对这个比自己大十岁的嫂子有过好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觉得子剑为侯震着想,以侯震为《洛神赋》的范本,是有道理的。”

老郭的话有道理。曹植有着早熟的天才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他很有可能在十三岁就对漂亮成熟的小姨子产生好感。当他成年后,他对这个被他视为“人间仙子”的嫂子的爱一定很迫切。因为伦理的功名,曹植不可能有任何狂妄的行为,但这种爱会通过他的诗(如七伤神)顽强地表达出来。而甄氏对s的感情也不会不为人知,而且从气质上来说,她和s都是优雅的,都是弃俗自视甚高的。所以,很难说甄士隐对唐玄宗无动于衷。

后来曹操抛弃曹植,甄氏被曹丕冷落,叔嫂同舟共济的感觉自然会产生。在甄士隐看来,这个妹夫不懂人情世故,沉溺于旷达,最后落得如此下场,前途有磨合。她只有遗憾、担忧和更深的爱。在曹植看来,这个嫂子只是心地善良,内心温柔,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了。前景非常糟糕。除了同情和怜悯,他更深深地想家了。

后来甄因为年纪太小被迫自杀后,曹植也被贬为安乡侯,遭受曹丕的精神折磨。那么,这个时候曹植写《甘真赋》,不就是“把自己忍不住做梦的惆怅和愤怒托付给作者了吗?”

但说《洛神赋》是情感杰作,只是一个推论,没有直接证据推翻否定者的说法。

或许,这场民事和墨迹的官司还得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