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项目

#精彩知识季#

这一期我给你读的是故事项目。这本书中文版26万字。我用26分钟左右的时间告诉你这本书的精髓:如何运用工程学的思维方法,让故事创作少依赖灵感和运气,变得像盖房子一样有纪律。

说到故事创作这个话题,我们可能会觉得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自由构思,自由创作。套路和模式是自由发挥的障碍,是让故事老套,让作者愤怒的毒药。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环顾四周,我们大部分的脸都遵循着同样的套路,但这并不影响有些脸让人印象深刻,有些脸很美很颠倒。既然大自然的造物可以用工程的方法从图案中创造出艺术,那么驰骋在文字世界中的造物者是否可以借鉴规则呢?

《故事工程》这本书认为这是绝对可行的。写故事要像盖房子一样,需要机械结构合理的工程图纸,让所有运动的元素各就各位。为了把故事创作从一个瞎马变成一个可以精准掌控的项目,作者提供了一套思维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故事创作的成功率,被称为“写作的核心技能”。

听到这里你会想,听起来不错,但是写核心技能的工程图靠谱吗?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从前,有一个初出茅庐的作者,用了八周时间写了一部小说,出版社没有要求任何返工和修改就出版了。随后,这本书被列入全国最大的日报,成为畅销书。听起来像是白日梦吗?号码

这是本书作者拉里·布鲁克斯的亲身经历。拉里·布鲁克斯是美国人。他曾经是职业棒球运动员,也从事股票证券行业。最后,他发现自己的激情是写作,于是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布鲁克斯认为,一千个作家中只有一个会成名,因为剩下的99.9%的人思维方式都是错误的。他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总结为“核心技能”,借助这种思维方式,成功创作并出版了上文提到的第一部小说,之后又以这种速度出版了5部畅销小说。他还创办了一个专门指导小说写作的网站,作为写作指导在圈内赢得了声誉。布鲁克斯在自己的创作中验证了工程技术的效果,证明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创作小说,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写作剧本、回忆录、散文甚至论文的工具。

在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简介后,我分三部分详细告诉大家书中提到的主要技巧。第一点,故事开篇的第一要务是设计格局;第二点,可以用二次叠加的方法,营造人物内心丰富的层次;第三点,把握分寸,才能有最大的胜算。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第一要务?当然是设计模式。

模式的目的是让我们在结构的帮助下,看清楚故事的内力是如何起作用的。很多作家和写作老师对划分故事结构非常抵触,认为这样做会让写作变得索然无味,把新思想扼杀在摇篮里。但有趣的是,当大多数作家创作故事发表时,他们实际上有意无意地遵循着同样的结构范式。无论他们是否画出轮廓,他们在写作时都遵循相似的模式。关于故事结构,大多数人可能只听说过开头、发展、高潮、结局,或者更熟悉的说法,叫做承上启下,但这本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故事模式,叫做“布局、反应、进攻、解决”。这是什么意思?让我给你介绍一下。

第一部分叫做布局。请记住当你打开故事的第一页时的感觉。面对看不完的书页和文字,你既好奇又迷茫,又对后面将要展开的未知旅程充满期待。此时此刻,你最需要的是以最舒服的方式被带入书的时空,去看看这个世界,去了解这个世界的规则,去感受主角的处境。你的需求就是作者的任务。越是急切需要,越是迫切。故事开头的第一要务是帮助读者了解围绕主角的各种利益。

那么,为什么版面要占全篇的四分之一呢?尽快进入下一阶段的故事不是更好吗?不,布局是一个不能急于求成的阶段。它追求的不是故事推进的快感,而是读者进入故事的深度。如果过于急于完全展开故事,会影响故事元素设置的时机。故事的元素导致读者没有与故事建立足够的联系,后续的故事即使高潮迭起,也达不到共情的效果。

换句话说,在这一部分,作者想表现主人公所面临的挑战和危机,让读者对人物建立起同情。同情越深,故事的效果就能在随后的变故和危机中发挥得越充分。作者把写第一部的过程比作积累张力的过程,就像吹气球一样,把人物、主题、重大危机、背景故事等热风吹进去,然后在第一部结尾砰的一声引爆,用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主角原来所有的计划,逼迫他开始新的旅程和追求。

在布局的第一部分之后,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反应。在这一部分,故事的主角将踏上与敌对势力对抗的旅程。为了让你在读书的时候也能感受到主角的痛苦,作者经常会用尽自己所有的想象力去设计敌人。这里的敌人不仅仅是一个与英雄为敌的人,更是一种天然的威胁,社会的偏见,甚至是英雄本人的一道坎。简而言之,它们会阻碍主人公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无论敌人是什么形态,在这一部分的故事里,内外的阻挠力量都必须充分出现。

但是,在这个阶段,英雄可能无法理解自己真正面对的敌人是什么。此时的他就像一个流浪者,处于被动的逃避和躲藏中。他对危机的性质感到困惑,但他仍在努力接近自己的目标,尽力去理解危机的走向。在第二部中间,你很可能会遇到主角和对立势力的第一次交锋。用作者和编者的话来说,这个冲突是第一个关键点,用来表现敌强我弱的格局,主角在这场战斗中往往以惨败告终。

越过第一次对抗,你就到了故事的“中间点”。中间点有两层意思。第一,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这个点是故事的中心,是反应的第二部分和攻击的第三部分的分水岭。另一个意思是结构性的。中间点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在这个点上,读者对整个故事的认识完全改变,对敌我对抗性质的认识改变。要做到这一点,故事需要添加关键的新信息来改变故事的叙事结构,用新的戏剧张力取代旧的冲突,引导故事进入新的阶段。同时,中心点也是整个故事氛围的分界点,会催生主人公新的决定。超过这一点,英雄的行动模式将不再是本能的被动反应,而是主动反应。中间点对整个故事的意义,就像帐篷主支撑杆对整个帐篷的意义一样。它的高度和强度决定了整个帐篷的造型是否自然,重心是否稳定。

过了中间点,我们穿过故事的中央山脉,进入第三部,进攻。在这个阶段,主人公开始征服自己内心的软弱,他开始变得积极勇敢,从一个被动的响应者变成了一个打击敌对势力的斗士。在经历了作者一路为主角苦心设计的挫败和失败后,你应该能深刻感受到敌对势力的压倒性实力。如果力度不够,作者会尽力让你当场感受到危险。

在这个紧张的时刻,你会陪英雄遭遇第二次与敌人的对抗,这是故事结构中的第二个关键点。和上次遭遇相比,敌人肯定会变得更加难缠,但是相对的,英雄也会变得更加聪明和强大。在这场更加华丽的战斗中,更多的人物卷入冲突,整个剧情的张力会迅速增加,将故事推向高潮。

随着这场战斗,我们进入了故事的最后一部分,解决。这是作者为驱动英雄所做的最后冲刺。他会鼓起勇气,提升自己,打败内外之敌,义无反顾地冲向终点。你可能注意到了,第四部的开头是作者给故事注入新信息的最后机会。之后故事会逐渐集合上一部分注入的所有信息,不会出现新的描述性信息。在这一部分,你会经常遇到作者设定的警戒机:主人公会经历幻灭的打击,他会突然失去目标,陷入黑暗的山谷,对自己之前的努力产生深深的怀疑。这个非常有用的小套路叫做“中场休息”。

但是,中场休息一定要短,故事一定要快速进入真正的结局。主角需要显著地引导故事。他既不能当配角,也不能被解救。他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奋进,取得胜利。在面对更强大的敌人时,他也有自己的新武器可用,即他在第三部分经历中获得的新能力,或者说他遵循了新领悟的真理。有了经验的加持,他会做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事情,成为一个更强的人。这里有个概念,主角的变化,叫“人物弧线”。

如果你有兴趣继续学习讲故事的技巧,你会经常碰到这个术语。人物弧线来自罗伯特·麦基。罗伯特·麦基被认为是好莱坞最受欢迎的编剧领导。你可以在他总结创作规律的代表作《故事》中读到关于他对人物弧线的论述的详细论述。这里我们只简单描述一下,罗伯特·麦基认为最好的作品不仅要揭示人物的真实,还要展现人物性格在讲述过程中的发展轨迹或变化,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坏。也就是说,人物的弧线是故事中人物的变化和成长,是一个完整故事的要素之一。

以上,我们一起浏览了故事的基本结构图。简单回顾一下,我们这个看似流动的有山有峰的故事,其实隐藏着一个有章可循的四部曲结构。读者将通过作者精心安排的道路,经历故事的布局、反应、攻击、解决四个部分。在旅途中,读者会看到正面冲突的关键点,颠覆性故事叙述的中间点,以及想要先扬后抑的间歇期。每一个场景都在不断地给故事增添震撼和戏剧张力,积累读者与主角的心理联系,也在最后的对抗中暗中促进主角的成长,帮助他完成自己的角色弧线。

有了四分位数的结构,是不是一个好故事?不够。结构是展现人性的器皿,复杂深刻的人物是让读者长久记忆和回味的关键。说完了设计模式的第一点,再来说说人物塑造的技巧。

第二部分

你有没有感觉到,在现实生活中,你越了解一个人,就越觉得他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性格有很多层,故事中的人物也应该如此。但是人物很瘦,却是大家对角色塑造的普遍批评。瘦这个词很抽象,我们不妨把这句话具体化,也就是说,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走到最后,不给读者体验新奇和意外的机会。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作者最本能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就是凭直觉拼凑一个人,角色的行为方式就是作者凭直觉的行为方式。这样做是有风险的,因为作者把挖掘人物深层维度的任务留给了读者。要知道,挖掘人物深度如此重要,作者不应该放过结果,或者随意处置。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答案是作者可以用“二次叠加”的方式,通过三维的增量设计来实现。我们来看看作者们的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他会画一个一维的人物肖像,勾勒出他的外貌和行为,比如他的头发,他的衣服,他经常去的地方,他的口头禅,怪癖和习惯等等。一般来说,主角的一维形象会在故事的第一部分得到充分展现。有时候,作者会玩一点小花招,在一维的人体设计中设置一对相互冲突的因素,让读者感到隐约的不协调。这一矛盾将在接下来的剧情中深入阐释,让读者有一种“挖掘人物表壳”的成就感,顺利进入人物二次元。

然后,作者会勾画一个二维空间,他的目的是让读者知道人物在生活中为什么会做出这样那样的选择和行为。二维空间可以通过与人物相关的背景来展现,也可以通过人物经历产生的心魔来展现。读者需要看到的是这个人物从哪里来,受过什么创伤,他的梦想和恐惧是什么。在一维空间展现给读者的因素,可以和二维空间一致,也可以冲突,因为人物可能会刻意设置一个障眼法来掩盖自己的弱点。日本畅销书作家有正大泽贡献了一项技能,那就是“规则的边缘”。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让主人公“不应该做这样的事,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做”,然后在某个瞬间表现出人物意想不到的属性。这一招就像做菜放调料一样。如果用得好,可以瞬间增加人物的深度,但是用得不好,会让读者觉得“这个人不应该做这样的事”,那就彻底失败了。

二维空间为我们展开了面具下人物的真实面貌。够了吗?还没有!一个有野心的作者会继续探索更深的三维空间。在三维空间中,人物将面临一个重要的决定。在这个充满压力的决定中,他克服了自己的心魔,脱下了伪装,向读者展示了真实的自己、内心和灵魂。

第三部分

现在,我们来谈谈分寸感。

我们知道建筑结构的各个部分都需要精确的受力设计,故事工程也是如此。这里所谓的准确,就是把握好分寸的尺度,不要过犹不及。这是我们在阅读中判断一部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刚才我们讲了设计复杂人物关卡的技术。那么,故事中涉及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尽可能丰满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本书的作者认为通常把次要人物设计到一维的层次就足够了。不要为了增加文章的深度而过度涂抹跑龙套的角色。对于次要人物,让这个人看一眼就有吸引力,有一个维度的生动形象就够了,避免陈词滥调的描写。你剩下的精力都花在哪里了?当然,它侧重于刻画主要人物。

其实一个配角最大的作用就是展现他和主角的关系。比如作者可以塑造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外卖员,但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深挖外卖员的心理,而是利用这个设计从侧面突出主角。比如他能让主角一眼就注意到外卖员的心理,描述他和外卖员说话的方式,抓住这个机会塑造主角的某一面。

其实不仅是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也是如此。有句话叫“为了离奇而离奇,是傻子的把戏”。作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懂得控制自己对人物感情的泛滥,在刻画人物时用力过猛,为了深挖而深挖。其实人物和故事一定要和谐平衡。人物如果过度深化,故事结构和阅读体验无法同时强化,越难深化越多余。一部好的作品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去确定,避免不必要的细节刻画。如果需要详细的刻画,就要说出它存在的现实意义。

另一个例子是搭建舞台。我们知道,铺垫是让故事精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怎样才能让伏笔精彩呢?关键也是要把握好尺度。具体来说,就是让伏笔既能被读者注意到,又不会明显暴露意图。这本书的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为一位女士勾引主角设置舞台。选择的一种方式是把女士写得非常迷人,让主角注意到她。但除此之外,有没有更微妙的方式?也可以这样写:让读者看到男主角的朋友在和这位女士说话,借机正常描述她,让读者和男主角都能感知到这个女人,但不会有太多想法。

此后,当她在随后的情节中再次出现时,读者和主角都会记住她,这就产生了一种合理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伏笔虽然能让人拍案叫绝,但也要注意使用范围。一般来说,你应该在故事的第一部分开始熟练地设置舞台。但故事一旦进入第四部,就开始进入结局,即使作者有再次设置舞台的冲动,也要克制自己。

适当的限制也体现在文笔上。很多作家追求故事的感染力,却走错了方向,以为华丽的词藻能让读者感同身受。最常见的低级错误是做作和呻吟。即使是完美的故事,如果在第一页犯了滥用词语的错误,也有被编辑拒绝的危险。正所谓“少即是多”,很多畅销书作家都会刻意避免引人注目的叙事风格,而选择干净、简洁、朴素作为自己的风格。这不是因为他们写不出华丽的文字,甚至不是因为他们的性格偏好单纯,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条风险最小的安全之路。他们明白,不应该假设每个读者都会被一种特定的风格所吸引。好的风格,就像清新的空气或清澈的水,应该以轻松自然的方式赢得读者的愉悦。

可见,对于优秀的故事工程师来说,无论是人物塑造、剧情设计还是风格选择,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如何分配素材的力量也是一样。故事讲究的是恰到好处的美感,而不是试图随时发挥洪荒之力,否则就过火了。

摘要

今天到此为止。现在,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故事工程学》一书,在总结作者以往成功作品模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遵循工程学的故事创作模式,试图探索故事创作中的物理现象。我们详细分析了书中的三个关键技能。

首先,我们谈到了故事的布局。作者介绍了一个基本的设计模式,将整个故事分成四个等长的部分,依次完成布局、反应、攻击、解决四个任务。同时,他还要保证让读者看到正面冲突的关键点,颠覆故事叙事的中间点,想先扬后抑的中场休息,不断从故事中感受到震撼和戏剧张力。

然后,我们谈到了子叠加技术。塑造有深度的人物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技能。作家可以像有答案的工程师一样,一层一层地为人物设计心理深度。在第一维度中,可以向读者展示人物的外貌特征、怪癖和习惯。然后可以加上人物和恶魔的背景,在一维空间里展现人物背后深刻的人格基础和心理原因。在完成二次元的设计后,作者会为主角设计一个重要的选择,以展现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呈现故事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变化,完成人物成长的弧线。

第三,我们谈到了分寸的把握。作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是过于急切地传播自己的激情和展示自己的技巧,这往往为时已晚。真正的大师会巧妙的控制力度,人物塑造不要为了奇特而离奇,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伏笔的措施是设置得尽可能微妙,既要能被察觉,又不能太明显。在文笔方面,也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保持干净整洁的文笔。

《故事工程》这本书倡导用工程的方式探索故事建构的方法。这一思想是否适用于创作实践,众说纷纭。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故事是什么的角度,一个思考读者心理需求的工具。当你能理解故事每一部分背后的动机,理解其中的模式和规律,你就可以以此为桥梁,逆向探索故事创作者的思维过程。这样,你在欣赏一部小说或者一部电影的时候,除了欣赏故事之外,还能获得一层认知上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