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简介,《老人与海》|内容提要|作品欣赏

美国文学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简介,《老人与海》|内容提要|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橡树园。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喜欢钓鱼和打猎,这培养了海明威对户外活动的兴趣。从小到老,他对斗牛、拳击、钓鱼、打猎的热爱经久不衰。这些竞技活动有助于培养他坚韧的性格,并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一生阅历丰富,曾长期在欧洲担任记者,并亲身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期间,支持* * *和* * *反对法西斯。抗日战争时期,他来中国采访。其中,一战对他的影响最大。他从自己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他和一群敏感的青年作家在战后的欧洲生活,在否定传统价值观后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他们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是展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年轻一代造成的创伤的代表作。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讴歌了国际纵队战士和西班牙游击队反法西斯的英勇斗争。海明威是语言艺术的大师。他年轻时的记者生涯和旅居欧洲的美国女作家斯坦的影响,形成了他简洁生动的写作风格。他严谨的写作态度,谨慎的选词,反复的思考,使他含蓄质朴的风格成熟,在世界文坛独树一帜,影响了很多作家。1952年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4年,英国皇家瑞典学院科学奖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称赞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文笔有力,自成一体,这在他最近的著作《老人与海》中得到了证明。”晚年因病、抑郁、自杀而死。

古巴渔民圣地亚哥(Santiago),是一个独自在小船上打鱼的老渔民。他连续84天没有抓到一条鱼。在最初的40天里,一个叫马诺林的男孩一直陪着他,但时间长了,马诺修的父母认为老人不吉利,命令他的孩子乘坐另一艘船出海。果然,他们在第一周就钓到了三条好鱼。孩子看到老人每天坐船回家很难过,总是要帮他拿东西。圣地亚哥消瘦憔悴,脖子后面有皱纹,脸上有青春痘,但眼睛却像海水一样蓝,没有一丝沮丧的颜色。他和他的孩子已经忘记了彼此。老人教孩子们钓鱼,所以孩子们非常喜欢他。村里的许多渔夫都取笑老人,因为他不会抓鱼,但孩子们认为老人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捕鱼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是作为一种爱好。孩子们为老人准备饭菜,和他一起评论垒球比赛。老人特别崇拜垒球运动员迪马吉奥。他是一个渔夫的儿子。虽然脚后跟有骨刺,但是打球的时候精神抖擞。老人自以为年纪大了,体力不如壮年,但他懂得很多钓鱼的窍门,而且意志坚定,所以还是个好渔夫。他和孩子们约好,第二天早上一起出海。那天晚上,老人做了一个梦,梦见当他是一名水手时,他航行到非洲,看到狮子在沙滩上玩耍。醒来后,他踩着月光去叫醒孩子们。他们分乘两条船,出港后驶向自己选择的海域。天亮之前,老人已经放下了鱼饵。鱼饵的肚子包裹在鱼钩的手柄里,鱼钩突出的部分包裹着新鲜的沙丁鱼。鱼饵又香又好吃。正当圣地亚哥目不转睛地盯着钓鱼线时,他看到一根绿色的杆子从水中浮出,落入水中。他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着钓鱼线。然后钓鱼线又动了一下,但是张力不强。老人知道一条马林鱼正在一百英寻深的海底吃鱼钩上的沙丁鱼。他感到下面轻轻拉了一下,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有什么东西又硬又重,显然是马林鱼的重量,他断定那是一条大鱼。他先把鱼线放开,然后大喝一声,用尽全身力气把鱼线拉上来,可是鱼不但没有上来一寸,反而慢慢游走了。老人把钓鱼线背在背上,以增加对马林鱼的张力,但没多大作用。他看着船向西北方向漂移。老人以为鱼用力过猛很快就会死掉,但是四个小时过去了,鱼还是把船拖向了茫茫大海,老人依然毫不懈怠地拉着背上的钓鱼线。他回头一看,发现陆地已经从他的视线中消失了。太阳从西边落下,天空布满了星星。老人根据对星星的观察判断,那条大鱼一整夜都没有改变方向。晚上很冷,老人的汗都干了。他感到浑身发冷。他在肩上的钓鱼线下垫了一个麻袋减少摩擦,然后弯下腰靠在船头,他感觉舒服多了。他大声地对自己说:“要是这孩子在这里就好了,这样他就可以帮助我,看看这一切。”天亮前一天很冷,老人靠在木头上取暖。只要它愿意,我可以养它。他用温柔的语气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我就和你战斗到底。”太阳升起后,老人发现鱼并不累,但鱼线的倾斜度表明鱼可能会跳,这正是他想要的。他说:“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但我必须在今天天黑前杀了你。”鱼开始焦躁不安,突然它把船摇了起来。老人用右手摸了摸钓鱼线,发现手在流血。过了一会儿,他的左手又开始抽搐了,但他还是尽力坚持。他吃了几块金枪鱼肉来增强对抗大鱼的力量。就在这时,钓鱼线慢慢升起,大鱼终于浮出了水面。在阳光下,它鲜艳夺目。它的喙看起来像垒球球棒,像细长的剑一样锋利。在它镰刀般的尾巴沉入水中后,钓鱼线迅速下滑。圣地亚哥惊讶地发现这条大鱼比小船还长两英尺。他和大鱼一直吵到日落,已经吵了两天一夜。老人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布兰卡和一个黑人玩扳手的经历。他们把胳膊肘放在画了粉笔线的桌子上,前臂伸直,双手紧握,就这样相拥了一天一夜。八个小时之后,每四个小时会换一个裁判,他们轮流睡觉。圣地亚哥和黑人的指甲下都在流血。有一次,黑人在喝完甜酒后,用尽力气把圣地亚哥的手往下压了近三寸,圣地亚哥却把他的手拉回到原来的位置,第二天黎明时分又试图拉下来。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老人和大鱼之间的持久战从晚上持续到早上。大鱼跳了十几次,开始绕着船转圈。老人头晕目眩,看到眼前有黑点在晃动,但他还是紧紧地抓着鱼线。当鱼游向他时,他放下钓鱼线,踩在脚下,然后高高举起鱼叉,扎进鱼里。大鱼一跃而起,充分展示了它的美丽和力量,然后砰的一声落入水中,溅了老人一身,湿了整艘船。它仰面朝天,银色的肚皮朝上,心脏流出的血液染红了蓝色的海水。老人把大鱼拴在船舷上,成功回到了家。但一个多小时后,鲨鱼闻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着它去抢鱼。老人看到了第一条游过来的鲨鱼的蓝色背部。他准备好鱼叉,用绳子绑好。当鲨鱼靠近船尾要咬大鱼的尾巴时,老人抓起鱼叉,扎进了鲨鱼的脑袋。鲨鱼用力拉了拉绳子,静静地在水面上躺了一会儿,慢慢沉了下去。老人丢了鱼叉,就把刀绑在桨把上当武器。老人用刀杀死了两条入侵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断了,他改用了一根短棍。然而,当鲨鱼在半夜成群结队地来时,他无法对付它们。当船进入小巷时,人们看到了船旁巨大的白色鱼脊骨。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人,累得醒不过来就忍不住哭了。老人醒来时,孩子给他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约好过几天一起去钓鱼,孩子说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孩子走后,老人睡着了,他梦见了非洲的狮子。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代表作。在这部中篇小说中,他成功地塑造了老渔夫圣地亚哥的英雄形象。海明威年轻时才华横溢,写了许多优秀作品。然而在1940《丧钟为谁而鸣》出版后,他沉寂了十年。直到1950,他才出版了小说《过河入林》。这部小说在内容和艺术上毫无新意,评论家们对它的评价不高,认为海明威在江郎已经耗尽了才华。然而《老人与海》却让海明威重获尊重,并为他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一些评论家认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完美的英雄。可以说,圣地亚哥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他的身上洋溢着拒绝接受旧的精神。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他瘦削、布满皱纹和粉刺的形象。他显然老了,但他的眼睛像大海一样蓝,充满智慧、经验和决心。虽然命运不眷顾他,84天了,他还没有抓到一条鱼,但他没有动摇成功的信念。大鱼上钩后,感觉对手很强,但更相信自己的实力。最后,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耐心制服了那条大鱼。鱼被鲨鱼吞下后,老人很失望但并不悲观。他还是约了马诺林再去钓鱼,在睡梦中见到了狮子。当这位老人年轻时航行到非洲时,人们看到过狮子。它们是青春、活力和勇气的象征,反映了小说主人公的英雄抱负。圣地亚哥的英雄主义还表现在他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无畏和冷静的态度,这是《丧钟为谁而鸣》中许多英雄的气质。海明威意识到一战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杀戮,开始怀疑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的西方传统价值观,并致力于探索新的价值观。他战后出版的一系列小说中的主人公都体现了这种新的价值观。他们不再相信人死后会上天堂或下地狱,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既然死亡是人生的终极,他们就尽量避免死亡,寻求今生的回报,在行动上表现为及时行乐。但是,他们不是怕死的懦夫。相反,他们经常在各种场合与死神面对面搏斗。他们在死亡面前没有怯懦,而是表现出“压力下的冷静”。面对最严峻的考验,他们过着最鲜活的生活,内心的气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被一条大鱼拖到了远离陆地的茫茫大海。他孤身一人,年老体衰,食物和淡水不足,大自然在变化,对手异常强大,意志坚定,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他的死亡。但他保持冷静,最终战胜了死亡,征服了自然,抓到了大鱼,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不懈也是圣地亚哥的英雄品质之一。在与大鱼的搏斗中,他的右手受伤流血,左手抽筋。疲劳使他头晕目眩,但他以只要不死就要对付大鱼的决心坚持下来。饿了,他不顾鱼腥味,吃了生鱼。口渴时,他存了一点淡水喝。坚强的意志帮助他度过了危机,迎来了胜利。作者通过描写他对垒球运动员迪马吉奥的关心,回忆他年轻时与黑人玩扳手的心理活动,来衬托他的英雄行为。迪马吉奥有骨刺,但他克服了这个身体缺陷,打球很有活力。圣地亚哥把他当英雄崇拜,迪马吉奥明显是反对老人的。老人回忆过去的辉煌,证明他一直都很强大,过去的胜利是他现在强大的源泉。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搏斗为他的英雄形象增添了光辉的最后一笔。当鲨鱼来争夺大鱼的肉时,老人已经筋疲力尽,但他仍然用尽一切可用的武器来消灭它们,这表明了他明知会失败也要战斗到底的决心。老人虽然孤军奋战,但并不孤单。马诺林是他的徒弟,将继承他的事业。他们的师生恋是建立在对物质主义的不屑和对钓鱼的热爱上的。在小说中,海明威简洁含蓄的文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据说作者在付印前把小说原著看了200遍左右,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是作品成功的可靠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