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对《雨巷》文本的解读

解读戴望舒的《雨巷》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因其著名诗作《雨卷》而被称为“雨巷诗人”,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的代表诗人。早期的诗歌悲凉朦胧,后期的诗歌则趋于现实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记忆》、《王叔草》、《灾难的岁月》等。

雨巷

独自撑着油纸伞

徘徊在漫长,漫长

孤独的雨巷,

我希望见到

像丁香一样。

怀恨在心的女孩。

她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般的香味,

像丁香一样悲伤,

在雨中哀悼,

悲伤和犹豫;

她徘徊在这孤独的雨巷,

撑一把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

在沉默中,

寒冷,悲伤,忧郁。

她悄悄地走近。

靠近,再扔。

气喘吁吁的眼睛。

她飘然而过

像一场梦,

像梦一样悲伤迷茫。

像梦一样漂浮

一片紫丁香地,

我和这个女孩擦肩而过;

她默默地走了,走得很远,

走向腐朽的围墙。

走过这条下雨的小路。

在悲伤的雨之歌中。

去掉她的颜色,

散播她的芬芳,

消失了,甚至她的

会呼吸的眼睛。

丁香忧郁。

独自撑着油纸伞

徘徊在漫长,漫长

孤独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去。

像丁香一样。

怀恨在心的女孩。

《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发表于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8期第19卷。关于《雨巷》对当时诗坛和戴望舒本人的影响,戴望舒的挚友杜衡的以下一段话可以借鉴:“说起《雨巷》,我们不容易忘记叶圣陶先生的底奖。《雨巷》写了将近一年后,当圣陶先生正在编辑小说月刊时,王树才突然想把它发表出来。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来了一封信,称赞他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时代。.....圣陶先生的大力推荐,使王澍有了‘雨巷’诗人的称号,直到现在。”(《王叔草序》)

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内容。《雨巷》这首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舒缓、深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感情——忧伤、哀伤、忧郁。诗的开头,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雨季江南的小巷图景:白墙黑瓦的楼房之间,小巷曲折悠长;正是雨季,天空阴沉沉的,小雨不停地下。巷子里空无一人,只有诗人。

撑一把油纸伞

徘徊在漫长,漫长

孤独的雨巷,

诗人独自走在雨巷;而他摇摆不定的步态清晰地透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小巷,细雨,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还有他流浪的步态——这些都是这首诗前几句展现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之后,诗中出现了一个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见到

像丁香一样。

怀恨在心的女孩。

这个“丁香一样的女孩”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真人,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虚拟人(他希望遇到)。这是个什么样的女孩?这首诗接着写道:

她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般的香味,

像丁香一样悲伤,

紫丁香在仲春盛开,颜色或白或紫,给人一种柔弱、美丽、纯洁、庄重的感觉。紫丁香很美,但容易枯萎。中国的古代诗人在看紫丁香的时候常常伤害春天,说紫丁香是令人担忧的原因。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吟咏紫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在云外传消息,紫丁香在雨中悲”(南唐李靖《浣溪沙》词);“紫丁香弱,枝头犹落”;“香蕉不显丁香结,同向春风悲”;等一下。由于中国古代诗人的反复吟诵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的心目中,丁香逐渐成为美好、高贵、柔弱、悲伤等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象征。《雨巷》中的“姑娘”是一个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的上述属性的女性形象——她既有丁香的优美体态和色彩,又有丁香的高洁芬芳的特点,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的)悲凉的特质。

这样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被诗人的想象创造出来之后,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在诗中,她也像真人一样移动:

她徘徊在这孤独的雨巷,

撑一把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

在沉默中,

寒冷,悲伤,忧郁。

在诗中写的雨巷里,只有诗人独自行走;自从“丁香姑娘”出现,就有两个人走在里面;而且女孩的步态,表情,甚至手里的油纸伞,都和一个诗人一样。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让诗人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在《漫长而孤独的雨巷》中,现在出现了两个孤独的青年男女,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想知道的。这首诗接着写道:

她悄悄地走近。

靠近,再扔。

气喘吁吁的眼睛。

她飘然而过

像一场梦,

像梦一样悲伤迷茫。

她终于走近了诗人,(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此刻的心跳),但她并没有和诗人打招呼,只是向诗人投去了一个叹息的眼神,然后就像做梦一样,不着痕迹地飘了过去!(我们在心里呐喊:为什么就这样?!当她飘过诗人身边时,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悲伤和迷茫的。这个表情很明显的透露出她其实是不愿意和诗人分开的。但是因为一些(不清楚的)原因,她不得不怀念诗人!俗话说:人生难得一知己!这两个心有灵犀的青年男女(甚至连表情和步态都一样)在雨巷里意外地错过了彼此,多可惜啊!诗人看着一个可能的美好婚姻就这样错过,是多么悲哀。诗人在恋恋不舍、深感无奈的情感状态下,看着“丁香姑娘”在雨巷中渐行渐远:

像梦一样漂浮

一片紫丁香地,

我和这个女孩擦肩而过;

她默默地走了,走得很远,

摇摇欲坠的栅栏。

走过这条下雨的小路。

走过一段“断篱墙”——这段“断篱墙”是诗人希望与“丁香姑娘”相聚的具体象征——“丁香姑娘”终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但此时此刻,诗人仍处于情绪状态。即使再也看不到“丁香姑娘”了,他依然在感受着“丁香姑娘”在雨巷里留下的昏黄的光,在寒冷的空气里留下的色彩和芬芳,他为这种色彩和芬芳的不断消散而痛心疾首:

在悲伤的雨之歌中。

去掉她的颜色,

散播她的芬芳,

消失了,甚至她的

叹息的表情。

丁香忧郁。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一个人站在雨巷里,久久地回忆着她刚才遇见丁香姑娘时的颜色、香味,甚至她那叹息而忧郁的眼神。但残酷的现实容不得美好的爱情或理想。在诗的结尾,我们看到,在“漫长而孤独的雨巷”中,只有诗人在独自徘徊:

独自撑着油纸伞

徘徊在漫长,漫长

孤独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去。

像丁香一样。

怀恨在心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