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
问题描述:
关于这部作品的鉴赏论文,关于人物、技法、特点、成就等方面都可以;最好是系统性的论文!
非常感谢!
分析:
莎士比亚戏剧欣赏~第十二夜——夜:或者,随你便。
叫什么名字?
“第十二夜”的名称来源于圣诞节后的第十二天,即1月6日,是一个节日,即所谓的“十二节”(Twelfthtide),也称为“主显节”,以纪念耶稣诞生后的这一天,来自东方的医生来到伯利恒朝拜耶稣的故事。这一天,不仅教堂会照常举行仪式,宫廷和贵族家中也经常上演戏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显然是为这样一个节日而写的。因此,它被命名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的命名也有类似的情况。
至于副标题“你会怎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大概意思是:“如果第十二夜命名不好,请随你便,请随你便”或者:“如果这部剧是混合体,它既不是纯粹的喜剧,也不是纯粹的浪漫故事,请随你便。《如你所愿》的命名也有类似的意图,意味着作者对读者的谦卑。
版本理论
《第十二夜》的版本没有问题,因为它没有四个版本,最早是在1623年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也就是所谓的第一副书。舞台上经常上演《第十二夜》。1606年7月17日至8月11日,丹麦国王访英,莎士比亚剧团数次应邀进宫演出,《第十二夜》可能是其中之一。1618年4月6日,耶稣复活节,该剧再次在宫廷上演;1622年,蜡烛节记录了另一个表演。在这些早期的表演中,玛法里奥是最引人注目的角色。
在复辟时代,莎士比亚的戏剧不容易迎合观众此时的胃口,除非改编。1703年的《第十二夜》,查尔斯·伯纳比将其改编为《被背叛的爱》;或者,令人愉快的失望。1705年又重复了一次。之后在第十二夜离开舞台约30年。但从1741年演员马赫林在《第十二夜》中扮演玛法里奥开始,这部剧就一直持续上演,直到今天也基本可以根据莎士比亚的原著改编。
受当时时尚风气的影响,1820年《第十二夜》被弗雷德里克·雷诺兹改编成音乐剧,大量夹杂了德国和英国的歌曲,原剧本面目全非。但这并不能夺走原著在舞台上的地位。1895年伊丽莎白戏剧社的演出,1912年格兰维尔-巴克的排演,1900年本森剧团的演出,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
写作的年份
在梅雷斯1598年秋出版的《帕拉迪斯·塔米娅:智慧的宝库》中,莎士比亚的名作赫然在列,却没有提及第十二夜,这一点引人注目。以及“哈雷钞票草案”(Harleian MSS。)在大英博物馆有一本日记,1831年由科利尔再版,经亨特检验确认为《约翰·曼宁厄姆日记》。从1601年圣诞节到1603年4月14日,这本日记草稿中有一段记载:
“二月二日,我们的酒席上有一出戏,第十二夜也叫《随你便》。情节很像错误的梅迪或普劳图斯的Menechmi,但它尤其像意大利的欺骗……”
日记随后记录了“欺骗管家”的情节。虽然没有明确说明这是第一次演出,但其语气似乎表明《第十二夜》是当时的新剧,否则似乎没有必要在日记中总结剧情。所以根据这个记载,第十二夜最迟是在1601年举行的。这是一个有力的外部证据。
那么第十二夜有没有可能是在1601年?我们有证据表明这不会太早。
①第二幕第三场有几行民歌,不仅见于此,还收录在罗伯特·琼斯1601年编的《艾尔斯的布克》中。这个汇编里收录的都是当时流行的新歌,不是老歌。所以,一年前莎士比亚好像插不进这首歌。
(2)第三幕第二场所说的“新地图”是指1600年出版的新地图。
这些都足以证明第十二夜的作品不可能早于1600年。
现代学者可能认为《第十二夜》写于1601年。但该剧似乎经过了一些修改,至少有一次修改是在1606年5月27日之后。因为在这一天,禁止在舞台上使用亵渎上帝的誓词,而在第十二夜,很多地方用“周福”代替“上帝”,就是这个原因。有人主张《第十二夜》先由弗莱修改,后由里士满·诺布尔修改,但威尔逊教授的解释最准确(见《新莎士比亚》第89-101页)。
灵感的来源
第十二夜的故事来源很多,有些直接相关,有些不太相关。Arden,这位编辑列出了它的来源如下:
1.Gl' Ingannati。
2.夏尔·艾蒂尔的《牺牲》。
3.尼科洛·塞奇的《格林格尼》。
4.艾琪,作者班德罗。
5.弗朗索瓦·洛佩·德·鲁埃达。
6.佛罗伦萨的西班牙语。
7.吉拉尔迪·辛蒂奥的《赫卡托米蒂》。
8.《悲剧的历史》,作者德·贝尔福斯特。
9.他告别军人职业,由巴纳贝里奇。
10.莱莉娅女士
11.《Gl' Inganni 》,作者Curzio Conzaga。
12.多梅尼科·科尔纳奇尼。
第十二夜的故事(关于Gloria和Olivia之间爱情故事的部分)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男扮女装和双胞胎兄弟姐妹已经是经典喜剧中熟悉的情节。与第十二夜直接相关的是上面提到的第九、第一、第十一项。第九项是英文短篇小说集,《第十二夜》是根据第二篇文章《阿波罗尼斯和新罗的历史》改编的。第一部是1531年在锡耶纳上演的喜剧,作者不详。第十一项是1592年在威尼斯出版的喜剧。
但是,第十二夜的情节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分,比如:针对玛法里奥的情节,搞笑的部分,诗意的地方,不用说,都是莎士比亚的创作。
视角
《第十二夜》写于1601年,当时莎士比亚37岁。他的艺术已经到了成熟期,将进入悲剧创作期。哈兹里特对这部剧的赞美非常热情:“这部剧被公正地认为是莎士比亚最可爱的喜剧之一。充满了适度的戏谑。可能太软了,不适合演喜剧。几乎没有讽刺,也没有愤怒。其刻画的目标是搞笑的一面,而不是荒诞的一面。它让我们嘲笑人类的荒谬,而不是贬低他们,更不是恶意。莎士比亚的喜剧天才就像一只蜜蜂,可以从杂草和有毒的花中吸取花蜜,而不会留下毒针。」
喜剧大概有点讽刺吧。该剧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对清教徒玛法里奥的嘲讽和戏弄。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中是否有意讽刺清教徒?
约瑟夫·亨特说:“...这里有系统的嘲讽,作者认为的清教徒性格的阴暗面暴露无遗,令观众深恶痛绝。.....在这部戏里,莎士比亚故意把玛法里奥作为清教主义的抽象代表,上下特征都在他身上表现出来,还附加了其他荒谬的特征,这就足够明显了。”(转自凡尔纳本第397页)
亨特的话明显言过其实。要说莎士比亚在这出戏中有意“攻击”清教徒的性格,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玛法里奥的调侃,再有趣,也只能说是陪衬的“插曲”。然而,亨特的批评不容忽视。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无论何时你遇到清教徒,你都应该嘲笑他们,例如,在《冬天的故事》、《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一切都好》和其他戏剧中。第十二夜里,确实有最讽刺的。诚然,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讽刺了清教主义。清教徒和戏剧家的冲突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莎士比亚在玛法里奥身上找到了一个方便的讽刺对象。
然而,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中并没有“攻击清教主义”。如果莎士比亚有意这样做,他会轻而易举地把这篇讽刺作品写得更生动、更热情!莎士比亚只是顺便发泄一下对清教主义的愤怒。这种讽刺是有价值的,但我们绝不能把它放大,失去应有的视角。
但《第十二夜》的主要意义仍然是爱情心理的描写,但莎士比亚在这部剧中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种轻松的调侃态度。西德尼·李将《第十二夜》和《无事生非》称为“三部曲”,这是很有见地的。因为这三部剧在浪漫诗意的氛围中描写了各种爱情。
其实《第十二夜》的剧情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孙约翰博士关于“这部剧没有恰当地表现生活”的说法是一种严正的批评,但如果我们把这部剧看作是庆祝一场狂欢的娱乐,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浪漫的故事,那么它的情节缺陷在其他方面是可以得到适当的回报的,比如诗意和幽默。
花了很多时间才找到,而且还是传统的,汗!奖项太少,难度大。我今天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