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精神史学家基地系列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
伊萨卡西莫夫(1920-1992),俄裔美国犹太作家,本世纪科幻文学超级大师,世界著名的全能通俗作家。作品超体的艾石,什么都写,但他的科幻小说,尤其是他跑了半个世纪的科幻史诗《基地》,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全世界的忠实读者,依然是他发自内心的热爱。
七卷本《基地》系列包括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艾晚年写的两部前传和两部续集。按照故事的顺序,完整的参考书目如下:
前传《基地前奏》和《向基地进发》
基地三部曲,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
续集《基地边缘》和《基地与地球》
其中,三部曲由九部中短篇小说组成,《走向基地》包括四部中篇小说(项目中的第五部因艾的突然离世而成为短短几页的后记),其余三卷才是真正的长篇力作。
基地系列的灵感最初来源于罗马帝国的衰亡史,所以在故事结构中,疲惫不堪的银河帝国占据了非常重的分量。这种时空背景早已成为科幻小说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学”是这部史诗的中心幻想因素,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人物自然是心理史学大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在三部曲中,谢顿已经是一个缺了脑袋的传奇。所以作者以他晚年为主角,用两部前传详细描述了谢顿的生平以及心理史学和基地的建立。耐人寻味的是,在晚年,阿西莫夫似乎越来越认同这个人物,他也确实像谢顿一样对人类文明有着高瞻远瞩的悲悯关怀。“生不到百岁,老是担心自己是千岁”,这是大师心思的最好写照。
阿西莫夫博士博览群书,从不闭门造车,他的科学幻想多少有些独到之处。例如,心理史学是气体运动论(物理学)、大众心理学(心理学)、历史决定论和群体动力学论(历史学)的综合;* * *基地不断壮大、欣欣向荣的“谢顿危机”是基于历史哲学家阿恩比的“挑战与应对”理论。
因为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太复杂而人类又有自由意志,阿西莫夫的侧面,所以个人行为是绝对不可预测的。但是,当许多个体在群体中时,就会出现一些规律,就像气体在宏观尺度上必须遵循统计方法推导出的规律一样。艾对这些事实的通俗化,借助于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天才谢顿,使心理史学发展到一个高超的境界,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宏观走向的深奥科学。
通过心理史学的第二视觉,谢顿预见到了人类悲惨的未来:如日中天的银河帝国将一步步走向灭亡,整个银河将经历长达三万年的无* * *野蛮而悲惨的状态,才会出现另一个统一的“第二帝国”。
如果上面的发展根本无法改变,既然一切都是注定的,那就没什么戏剧性了。故事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谢顿进一步发现,虽然阻止帝国的崩溃为时已晚,但在当时仍有可能缩短这段漫长的过渡期。于是谢顿开始力挽狂澜,扭转乾坤,试图将3万年的动荡岁月缩短到1000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用余生为科学家建立了两个据点:第一个基地(简称“基地”,由自然科学家组成)和第二个基地(隐藏在银河系舞台后面,由精神科学家和心理史学家组成)。
经过特殊计算,两个基地的位置位于“银河中对峙的两个遥远的末端”(如果这句话很玄妙,就衍生出《第二基地》这本书)。在接下来的一千年里,许多预设的历史事件将会相继发生,从而推动更强大、更稳定、更美好的第二帝国的早日实现。基地系列的主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个又一个周期性危机,激发无穷潜力;第二基地如何在暗中互相帮助,从而逐步实现千年谢顿计划?
然而,“奇正”是大师的专长。在给定的情节中,他总是有办法再写出变奏,让读者不禁感叹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变奏之一是无端出现了一只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异类“骡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整个星系;变异二,“骡乱”成为历史后,两个基地之间发生了一场战斗!
三部曲在第二变奏曲的结尾结束,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30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期待已久的呼吁下,阿西莫夫恢复了基地系列,他写的续集是第三变。这种变化是惊人的,甚至连谢顿计划都被颠覆了!但是,只有通过这个最终的变奏,“基地”和“机器人”(Ai的另一个重要科幻系列,包括四个长篇故事和三十多个短篇故事)才能隔空呼应,两个系列才能融为一个无缝的整体,变成一个间距2万年、纵横方向10万光年的银河系未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