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2)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一切低人一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和牺牲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不敢反抗。鲁迅以一定的同情批判了他们的迂腐和缺乏反抗精神,但也间接指出,在黑暗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只有反抗。显然,作者的本意并不是批评他们,而是向读者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他们为什么走到了穷途末路?是谁造成了他们的结局?

第二,以四明大师和高为代表的伪道主义者完全是知识分子的反面形象。

《肥皂》中的四明大师是一个封建卫道士的形象。他组织“移风易俗文化”,企图指出孔孟之道的僵尸,阻挠新思想的传播和民众的觉醒,维护封建秩序。就是这个封建伪君子,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年轻的乞丐,以“孝”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还写了“孝”来“表彰”她;但他对“孝顺女儿”充满邪念,津津乐道于流氓嘲讽女乞丐的粗话,真的去买了块肥皂。作家撕掉了四明的伪装,无情地鞭笞着这个封建守护者和伪君子的丑恶灵魂。

高是一位对历史和数学一无所知的学校女教师,因为羡慕高尔基而改名为“高”后,却写文章鼓吹国粹。他在一所女子中学教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见见姑娘们。他不是一个“精通中西文化”的学者,而是一个喜欢“打牌、看戏、喝酒、约会女人”的高级流氓。在小说中,鲁迅通过对四明和高形象的刻画,用“没有贬义的话,却流露出了虚假的感情”的反讽,告诫读者:对于某些端庄文雅,实则肮脏丑恶的知识分子,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并与之斗争到底。鲁迅在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讽刺和彻底批判了这类伪君子,表达了坚定的战斗精神和强烈的仇恨感情,充分体现了“冷热结合”的艺术风格。

3.知识分子,如吕和魏,都受到封建教育和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他们有着叛逆的精神,与封建势力作斗争,但最终因为不够坚韧而被封建黑暗势力所碾压。

吕在《上馆子》中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曾闪现过民主革命思想的火花,“连日谈中国之法”,有过“拔掉偶像”的过激举动。然而,当辛亥革命退潮后,黑暗的社会现实腐蚀了鲁的精神。他接受过民主科学的教育,把自己的人生轨迹概括为:像苍蝇一样,飞了一个小圈子,然后回来停在原地。步出战阵后,只能教私塾,教自己曾经反对的“孔子说诗云”,得过且过,做一些“等于无所事事”的事情。

比如为了敷衍母亲,把死去多年的小哥哥移尸下葬,满足他人,安慰自己。为顺古买剪绒花的细节暗示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吕与贫穷女人顺古几乎相同的命运。“我都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他已经完全失去了人生目标,完全被黑暗势力吞噬。“你觉得我们当时想的是好事吗?”这句话不仅是了解思想性格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是作品主题的核心——作家要通过的人生变化来无情地揭露和批判黑暗社会。

《聊斋志异》中的魏曾是一位反封建斗士,但他的结局比吕还要悲惨。他留学回来,不愿意随波逐流,但现实不允许他完全与世隔绝。由于生活的不堪重负和心理的孤独,他“终于投身于自己以前所厌恶和反对的一切”,整天围着自己转。

他被“新客人、新礼物、新赞美”包围,作为他的“胜利”,但事实上他失败了。他在“胜利”的笑声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伤。最后,“他穿着这件不合适的衣服静静地躺着,仿佛带着冰冷的微笑,对着这具可笑的死尸冷笑”。吕和魏是五四知识分子小说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孤独”形象。鲁迅站在人类历史进化的高度,肯定了第一批“精神世界的勇士”的悲剧心理体验,严肃批判了他们的民族劣根性。

第四,五四运动中诞生了以子君、涓生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他们从一开始就受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洗礼。在新思潮的鼓舞下,他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冲击封建礼教,追求幸福自由的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进步的跌宕起伏。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一部以青年男女爱情为主题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讴歌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斗争,而且深刻地描述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国青年,特别是妇女,如何从旧势力的压迫中解放出来?涓生和子君作为强烈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在新思潮的鼓舞下,大胆反对家庭与世俗、自由恋爱的成功结合,表明他们有着相同的思想基础。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忠诚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无权干涉我!”“子君,一个在五四运动中觉醒的中国女孩,是如此坚定地要求个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