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暧昧的善良——读胡学文的《命案高悬》
胡学文善于捕捉小人物身上微弱的善良火花。比如《命案高悬》中的吴湘,作为一名乡村游侠,他必然会享受到“特权”,而罚款就是他的杀手锏,被作为筹码,利用在禁区放牧、偷偷挖草药的女性。但是在胡学文的作品里,这个人并不会给人以恶的感觉,被罚的时候也会觉得可怜,比如一个哑巴女人,跪着的70岁的刘老汉。
比如尹小美,他喜欢了很久,最终落入了预谋好的“钓鱼执法”的圈套,但当他发现她不是暴力反抗而是流泪的时候,他就释怀了。就是这一松口,让尹小梅撞上了毛这个典型副乡长的枪口,她咬了毛一口,被带回乡政府莫名其妙地死了。
怀着深深的负罪感,吴湘开始了寻找尹小美死亡真相的漫长旅程。吴湘对真相近乎偏执的追寻,字面上是源于一种自责和愧疚,这是他性格中模糊的善良和良知造成的。但是,这个瘦弱的女人,不美也不骚,还是有些力度地慢慢走着。她遇到男人的夸赞会脸红,但她从嫁到北滩的第一天起就固执地扎进了吴湘的心里,在他的轻日子里茁壮成长。
吴湘不缺女人,更何况“特权”让他有机会经常占女人便宜,并有一个相恋已久的情人徐娥,与其他只满足他生理欲望的女人不同,尹小美给他的是一种自足自足的温柔温暖。这种温暖,正是吴湘在母亲离开他和抛弃他们母子的生父,以及他堕落的父亲(养父)醉酒后倒地身亡后,所渴望的。
从一个乡下孤儿到一个带着几分乡下流浪汉的狡猾油滑习气随时可以被剥夺职务的游侠,胡学文省略了对人生曲折灌溉的悲欢离合和人生的沧桑屈辱的书写,而认为这恰恰是保护吴湘无边善良和良知的温室,承载着一种本能的愤慨,而这种模糊的善良和良知,依然是已经式微的传统乡村道德的残余温度。
胡学文与20世纪20、30年代鲁迅的启蒙乡土写作明显持不同立场。在后革命语境和去政治化氛围下,这种启蒙态度被异化,在写作《起义》时一度被捆绑于“示众”,以避免崇高,消解宏大叙事。但是,国民性的批判态度真的没有必要吗?底层写作企图以人道主义关怀为底层占领道德制高点。胡学文受到了批评,但相对而言,他仍然呈现出复杂的人性结构。
生活在乡镇的流浪汉吴湘的悲剧命运被作家对其物质和肉体欲望的过度满足所掩盖。一个不受保护的护林人的“特权”被无限放大,过分强调“复杂”来表现民众的“原生态”,导致人物性格缺乏“专注”和“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