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简介

《堂吉诃德》的主人公,原名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绅。他被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骑士小说迷住了,他自己也想模仿游侠骑士。他从家族的古物中找到了一副破烂的盔甲,把自己命名为唐吉诃德(Don Quixote de la mancha),又找了一个仆人桑丘(Sancho)和邻村的一个挤奶女工杜尔西内亚(Dulcinea),作为为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合适人选。然后骑上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也是按照他脑子里奇怪的想法行事,把风车当成了巨人,把羊当成了敌人,把苦役犯当成了受害骑士,把酒袋当成了巨人的脑袋。他乱砍乱杀,造成了很多可笑的事情。他的行为不仅对人无用,还遭受殴打。他最后一次回家时卧床不起,直到去世才意识到。他立了遗嘱,如果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嫁给了骑士,她将被剥夺继承权。《堂吉诃德》是一本很搞笑的书,但是翻到最后一页,我不禁要问:“谁才是真正搞笑的人?”堂吉诃德?还是我?“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校园的时候,一位大师说过,“第一次读《堂吉诃德》,我笑了,第二次哭了,第三次我想了。“难怪每当我想起这个异想天开的末路骑士,总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塞万提斯创造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悲剧。《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它对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的肢解,这种肢解是建立在沉重的矛盾之上的:为了消灭即将没落的虚伪骑士精神,它设计了一个软弱但真诚的捍卫者。于是,当人们在与腐朽的道德作斗争时,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敌人”是一个虚弱的老人,没有消灭腐朽的快感,没有流血牺牲的勇气,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反抗时,也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恰好,堂吉诃德追求的不是虚伪的骑士精神,也不是虚伪的道德欺骗,而是一种久违的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和至死不渝的爱。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的时候,第二个矛盾出现了:真正的骑士精神早已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和进化,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像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和对英雄的崇敬变成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是滞后的,但也具有很强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身材瘦小却狂妄自大的堂吉诃德想要扭转。所以,他可以毫不犹豫地奔向巨大的风车,不顾自己的渺小,但身后却是一片荒芜的尘埃。我们暂且不讨论新教伦理是否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想想吧。当人们打着个性的旗号从中世纪被解放出来的时候,人们不是又一次有了对信仰的需求吗?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也可以发现,堂吉诃德式和堂吉诃德式的口号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不合时宜。堂吉诃德很搞笑,但现实中不是也有像他这样的人吗?他们有妄想症,结果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至于微笑,我们也要反思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堂吉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