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才洛丽塔的叙述——方思齐的初恋天堂
现实比故事更残酷。现实中的作者,一个16岁的姑娘,本该“清白”却吃了太多苦。所谓的爱情在性侵中彻底丧失。在采访中,她提到和心理医生谈过,说自己经历过越南战争、集中营和核爆。有人说这是心理医生的失职,不应该强化和夸大她的痛苦。性侵不能摧毁一个人的整体,但传统伦理的贞操观毁了她。但如果说她在采访中压抑了巨大的悲伤和坦诚,那就是方思琪的强奸毁了她的一生。对她来说,活着本身远比核爆更痛苦。
她说小说里李国华的原型是一个缩小版的复制品——胡兰成,也是她在现实中认识的老师。她对文学有自己的追求。这部作品不是报告文学,她也无意指责或谴责它,改变世界。她想问的是文学,写作本身。人们看完《洛丽塔》就会释怀,幸好这不是真的。她看到读者对她关于脸书的作品的评论:读起来太痛苦了。她评论,还好你刚看了,我的生活还要继续。这与她在婚礼上坦诚自己多年来的抑郁是一致的。这些痛苦是真实的。
她说她的写作堕落了。它不是在尘埃中绽放的花朵,而是彻底的堕落。如果你在她的作品中读到了美,那是真的。她强调方思琪是有爱的。但是每一句压抑的痛苦都让爱情更加矛盾。自尊和她一样,小心翼翼地舔舐伤口,却无法融化伤痛。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真正的肇事者远不止李国华。小说内外父母都不在。在书中,她隐晦地提到了自己的父母。她问妈妈:“除了性教育,我们什么都教得好。”妈妈轻蔑地回答,只有需要性的人才需要性教育。性教育的缺失是父母逃学和以为还没开学的悲剧,加剧了林的悲剧。聪明睿智的她早就知道这个社会。比起惩罚施暴者,舆论对受害者的残酷会比她所遭受的暴力更让人难以忍受。
即使她选择和施虐者谈恋爱,她也不是SM受虐狂。这不是简单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她的屈服,从一开始,就被文学所迷惑。最终因为文学真善美的幻灭,必然走向毁灭。在她去世前的最后一次采访中,她问文艺的真善美,是修辞吗?她看不懂审美高的文艺作家,现实却走在美的对立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文学欺骗诱惑了她吗?一切都只是说辞?!
文艺是高度抽象的生活。这辈子最了解张爱玲的胡兰成,他的作品有审美趣味,并不代表他和别人平起平坐。更不用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天真地想,诗三百”本来就是人的一种理想主义情怀。文学没有错,学文学的人也没有错。错的是那些以文学为武器欺负方思齐的李国华。
我对她的聪明、善良和自我意识深感遗憾。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人性的恶,就不会经历这样的核爆。吃瓜群众觉得对不起她,不应该深入罪犯心理,为恶人辩护。恶人只是选择作恶。但人性之恶,如果只是纯粹的恶,也不会让她受这么多苦。她的爱太纯洁,以至于不能理解,有些美的创造者和美学家,比如胡兰成,是不值得她爱的。
人性之恶,从潘多拉魔盒被偷偷窥视的那一刻起,就无法回头。好在希望还在,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