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文明,二级文明,三级文明?

I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乡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围绕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则利用它所处星系的所有能量。一般认为人类文明现在接近但尚未达到I型文明。

在1964年由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首先提出定义文明的三个层次,根据各个文明使用能源功率数量的量级:

1、 I型 — 文明对行星可以驾驭的能量大约是1016?W。实际的数字是有很多变数的,地球的特定变数为 1.74×1017?W。(此处存疑)卡尔达肖夫指数原定义为 4×1016?W。

2、 II型 — 文明对一个恒星所可以驾驭的能量大约是 1026?W。同样地,实际的数字是有很多变数的,太阳输出的指数约为3.86×1026?W。卡尔达肖夫指数原定义为 4×1026?W。

3、 III型 — 文明对一个星系所驾驭的能量大约是 1036?W。这个数字是有极多变数的,因为星系的体积在变化中。卡尔达肖夫指数原定义为 4×1037?W。

(W,瓦特=J/s,焦耳每秒,即I型文明在一秒即可输出亿亿焦耳的能量,相当于两千万吨TNT当量——大型核弹)。

在现阶段,上述文明类别纯为假定。但是卡尔达肖夫指数被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研究人员、科幻小说作家和预言家用来作理论基础。

扩展资料:

提出过程

在1964年,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Nikolai Kardashev)设想了外星文明的等级,通过掌握不同能量控制技术进行文明等级的划分。能控制所在行星系统中的恒星能量的宇宙文明被划分为第二类文明类型,这样的文明可控制超过我们100亿倍的能量,获得一颗恒星的全部能量输出。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就提出了一个“球形能量源”的概念,即可以在一颗恒星周围建立起球形结构,获得最大化的恒星能量。

这个超级能量壳体就是所谓的“戴森球”,虽然这是一个传奇式的构想,但天文学家们通过一些红外空间望远镜也发现了类似特征的天体,处于尘埃团笼罩的恒星看起来很像一个“戴森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卡尔达舍夫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