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三藏师徒终于到了灵山,乘着深不见底的小船穿越凌云仙都,见到了寻经的如来。如来命阿诺、加耶验经传法;阿诺和加耶向三藏要求人员不得入内,于是将无字经书交给三藏。古佛点灯时,命白熊尊者取经半途,四人方知真相,回告如来。如来曰:经书不可轻传。三藏把紫金钵盂给了阿诺,才出了5048卷真经。如来命八大金刚护送师徒回东宫。观音看了三藏过的难书,是* * * 80,就命结帝追金刚,再生难。当三藏等人在通天河落水时,一条老鲶鱼来背他们过河。因为老人怪三藏不问他佛祖归来的事,就溺死在水里,被水弄得残缺不全。终于完成了八十一难的数字。金刚派弟子去长安。
佛经送回长安,经过十四次寒暑,唐太宗欣然收了唐僧师徒,因为他写了《圣教序》以示唐僧的功德。唐僧在雁塔寺台上诵经,由金刚引导。四大弟子和白马回到了灵山。四人竟回灵山听封:三藏封为功德佛;悟空斗败佛祖;八戒是净坛使者;沙僧是金罗汉;白是八股龙,各归其本位。孙悟空头上的铁环也自行消失了。
小说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孙悟空西天取经向唐僧取经。这81个难点很多都是同一个模式,前后很难找到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给人一种循环感。这些反复出现的障碍和恶魔,在修心的过程中被作为障碍的象征。在第十七部小说中指出:“菩萨和妖精永远是一念。”换句话说,魔鬼是从思想的差异中诞生的。所谓“心生,各种幻生;心灭,各种魔灭。”小说描写八十一难,无非是隐喻其必须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逐步实现”的过程。但作者在描写孙悟空等人历经艰难险阻扫除妖魔鬼怪的行动时,往往使“意向性写作先行”的框架淡出,使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凸显出来。在这些形象中,孙悟空尤其充满了作者的理想和时代精神。
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依然保持着鲜明不羁的个性,正如猪八戒在第二十三章中对他的评价:“我知道你的恭敬傲慢。”他不愿处于“奴隶”的地位(第七十一回),也从不轻易向人低头。“遇见玉帝老君,我只是唱了一首歌”(第十五回)。至于一般的神,更是无动于衷,即将“伸手使五棍相见,与我同乐。(同上)作为一个皈依宗教的僧人,他仍然反复吹嘘自己闯入冥界,在天宫闹事的辉煌历史:他始终不忘“摘下专门用来“约束”“控制”他,防止他“乱来”的铁环,把它打得粉碎,在捉弄别人之前(第一百次)再也没有叫过那个菩萨。这一切都说明取经途中的孙悟空仍然反对束缚,尊重自己,向往自由,具有强烈的人格精神;但此时的孙悟空不同于以往的孙悟空,他肩负起了协助唐僧西天取经的崇高使命。取经,原本是一项事业,实际上成了他持之以恒追求的理想象征。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翻山越岭,捉妖魔鬼怪,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从不考虑个人利益,一心扑在事业上。即使被人误解,被人不公正对待,甚至在唐僧念完魔咒赶回花果山的时候,他依然“回到水帘洞,用心向和尚取经”(第三十回)。这种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成了孙悟空取经路上的一个明显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