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称“社会”为江湖?
所谓江湖,就是中国特色的东西。关于江湖的情话,江湖中的豪情壮志,江湖中的点点滴滴,都让人难以忘怀。小说中的经典故事让人向往,很多人受其影响。正因为如此,传说中的江湖游戏在中国如此受欢迎。
与其对望,不如看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一词来源于春干,鱼在陆上。江湖中不如相忘。
江湖是什么?人是江湖。江湖是什么?恩怨是江湖。江湖美好,深夜独自在街头挥舞刻有他名字的宝剑,潇洒如风,江湖无奈。在温德尔·迪金森看着导师心爱的黄沙,他只能面壁十年复仇。这就是江湖。在江湖中,你可以用爱人的双剑玩“笑傲江湖”。也可以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到传说中的秘密,练就绝世武功。或者开山收徒,成为受人尊敬的大师。你也可以仗着自己的剑,十步杀一人,留一千里,成为传说中的孤独剑客。当你完成了一些苛刻的条件后,你可以崇拜像冯清扬,张三丰,达摩祖师,王重阳和杨过这样的传奇人物,学习令人羡慕的武术。
江湖称谓最早是庄子提出来的,出自一代宗师庄子。原句是“春干,鱼在陆,不如江湖相忘。”
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没有及时离开,被困在陆地上的一个小洼地里。两条鱼不能动,它们用泡沫互相打湿,以保持彼此湿润。这时候,两条鱼就会想起过去自由自在、江湖陌生的生活。
于是,古龙在一本武侠书中,借杀手颜之口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成了惊世骇俗的语句。至此,江湖这个称谓被更多人接受,有了更深更广的内涵。最后古龙先生总结了江湖的称谓: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俗话说,我记得徐克版的《笑傲江湖二东方不败》,那是一部令人难忘的水墨山水、纯真无邪的作品,因为任我行的“只要有人,就会有恩怨”变得沉重了。
追溯到庄子,玄妙的道理一直是以寓言的形式来阐述的,可谓“一寸一寸”。江湖,不是溪海,只是因为溪容不下更多,才给人潺潺流水、晶莹剔透的感觉,我们不忍见浊;大海巨大,狂暴,令人恐惧,心中只有敬畏,感到气馁。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达意境。江河溪流隽永绵长,有奔流渤海之势,水环境复杂夹杂泥沙;湖,除了大海的深邃,还蕴藏着无尽的生命。人的悲哀在于江湖。
“江湖”的词源
——从陈平原的千古侠客梦,到江湖文化第一典《庄子》。
张远山
当代大陆学者的作品,除非翻两页,否则我是看不下去的,或者我画了很多负性杠杠,以防需要写文章批评,方便找证据。不过陈平原先生写的《儒林外史》,我不仅一口气看完了,还刮了不少肯定的杠杠。这本书有很多胜利,比如侠客为什么要佩剑,侠骨为什么这么香,都是有启发的。还有很多诙谐的句子,比如“山林少了烟火味,江湖多了血腥味”;——‘山林’主要属于隐士,‘青林’主要属于强盗,真正属于侠客的——只能是‘江湖’;“中国文人的理想生活境界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达:年轻游侠——中年官吏——老神仙”。可惜这本书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词必称“江湖”,却没能找到“江湖”真正的词源。
一个
该书第七章《笑傲江湖》开篇写道:“说起武侠小说,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江湖’...江湖属于‘侠客’;或者反过来说,一个“侠客”只能活——活在江湖里。这个几乎是常识性的判断,其实意义重大。只是人们——很少深入探讨为什么‘侠义’一定要和‘江湖’联系在一起。”然后,探究了“江湖”一词的词源。
陈平原对“江湖”一词的解释是:“江湖原指长江、洞庭湖,也可指三河五湖。”这种漂浮解释的关键在于,他发现的最早来源是秦以后的《史记》:《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范蠡漂浮在江湖上的一条船上他显然知道这不可能是“江湖”的词源,于是自己否定了:“江湖是指五湖。所以《国语·于越侠》又叫范蠡的——‘所以你可以独木舟浮于五湖,而你不知道它是什么。’"
由于找不到“江湖”一词的出处,陈平原下面的解释就跑题了:“我感觉范蠡是超脱于世的,后人大概会再谈江湖,大概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三河五湖,高适的诗“天地作马,江湖范蠡州”,杜甫的诗“欲寄江湖客,支日月”。‘江湖’的这种文化意义,在范仲淹的名句中表达得最为清楚:住在庙里,就会为其人担忧;若远在江湖,必忧夫。”〔1〕
从西汉的史记,不是“江湖”一词的来源(虽然指的是春秋末期的范蠡),突然跳到八百年后唐代诗人高适、杜甫、杜牧的诗中有“江湖”二字,再跳到三百年后北宋范仲淹关于“江湖”的名言。——时间跨度一千多年,陈平原还是没能找到“江湖”。他应该在史记之前找,而不是在史记之后找。所有的元素文化概念都必须追溯到先秦典籍,这应该成为学术界的基本常识。先秦之所以被称为轴心时代,是因为它提供了后轴心时代的所有文化元素。
因为找错了方向,又无能为力,陈平原只好悄悄抛开“江湖”的语源问题,回到“笑傲江湖”的话题上:“史记是游侠传,没有用“江湖”二字...唐人把侠客重新放在江湖,可圈可点,基本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发展方向。.....‘江湖’一词在唐代的侠义小说中已经出现,以‘江湖’作为侠义活动的背景。”[2-]由此,一路下到20世纪的新武侠小说,再到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由于“江湖”一词的词源不明,陈平原给读者一种“江湖”一词只出现在唐代侠义小说中的错觉。
二
“将”和“胡”分别使用时,就成了单独的词。作为专名,指长江和——洞庭湖,作为* * *名,泛指三江和五湖。但“江湖”二字,既不是专名“-江”“胡”的简单相加,也* *着“三江”“五湖”。在中国文化中,“江湖”是一个有特殊含义的专有名词,“江”、“胡”只是语素,不能成词,也不能单独解释。-更重要的是,“江湖”这个专名的特殊意义,绝不是从唐代的侠义小说到当代的武侠小说对这个词的一种事后想起,而是在唐代以前的先秦时期就存在了-:民间社会的江湖文化与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相对立。所以,并不是先有“侠客”,再有“江湖”,而是先有特殊含义的“江湖”,再有笑傲江湖的“侠客”。这是因为这个词真正的词源来自中国文化第一典《庄子》,而儒家中国从未继承。“江湖”这个词,在十三经和所有先秦典籍中都不曾出现过——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容易,海内外学者如有异议,都急于纠正。
《庄子》中有七处用到了“江湖-”这个词,这是汉语中最早的“江湖-”,顺序如下:
这个子里有五块石头,为什么不认为大瓶子在江湖飘,而担心它掉下来呢?——(《第一章,无忧无虑的旅行》)
春干时,鱼相在陆,相?江湖相忘,不如湿湿。(“——内章,大宗师,第六”,又见“外章,第十四节运气”)
鱼忘江湖,人忘道家。(《内·大宗师六》)
以鸟养鸟者,宜居深林,游于坛陆,浮于江湖。(《外篇之十八》,见《外篇·盛达十九》重述文)。
伏的,住在深山里,蹲在窑洞里,安静;夜住昼住,戒;裘德·徐丹虽然饥肠辘辘,却不顾江湖,四处乞讨食物,因此意志坚定。但是,难免会出问题。(《外篇山木》第二十回)
以上五个(两个省略)哪个是《江湖》的原著出处?允许我偷懒,抄一篇我书里的老文章:
庄子和韩非是两个针锋相对,不* * *的先秦思想家,虽然韩非是在庄子死后几年才出生的。但两人的伟大天才,造成了中国两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两股力量:庄子主导江湖文化,韩非主导庙堂政治。——对了,与庙堂相对的“江湖”二字,也是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的这个大葫芦寓言。被视为“江湖”一词的来源,“江湖不如相忘”出自《庄子·内篇·六祖》。——两个“江湖”虽然意思相近,却是第一个更适合后世的“江湖”。【3】我之所以写《寓言的密码》只引用两篇,是因为《庄子》的内篇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是一个关门弟子根据庄子的手稿和消息编的,杂篇是弟子们发挥的——还有庄门后来的研究。而且只有第一篇直接说人(惠施),后四篇(加-重复两篇)都是用物(鱼、鸟、狐、豹)来比喻人。所以我觉得第一个出现的最早,是“江湖”这个词真正的词源。庄子,江湖中国的天师,无可争议地拥有“江湖”一词的知识产权。
三
陈平原说:“‘江湖’的文化意义,在范仲淹的名句中表达得最为清楚:住在庙里,就会为你的人担忧;若远在江湖,必忧夫。”事实上,伪经被认为是真正的经文。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话,是关于“庙堂”和“江湖”最著名的说法,但不仅不能作为“江湖”的词源,范仲淹的儒家立场更使他无法解释清楚“江湖”的文化含义,而一定会歪曲和篡改“江湖-”的真实文化含义。
孔庙宣扬的政治人格是忠臣牧民的“君子”,道家江湖宣扬的文化人格是鄙夷诸侯的“真人”。“江湖”的文化意义与范仲淹的儒家思想完全不相容,所以范仲淹对“江湖”的解释是完全不充分的。范仲淹的“江湖”不是文化中国的真江湖,而是政治中国的伪江湖——政治中国的伪江湖,决心摧毁文化中国的真江湖。“远在江湖,便为夫忧”,揭示的只是因失意而暂时留在江湖的真儒们卑微的政治人格,而远未揭示出那些生活在江湖、乐在江湖、傲立江湖的真道家们豪迈的文化人格。
那些“每顿饭都不忘你的恩情”的儒家,并不是真正的道教徒,充其量是伪道教徒,哪怕是因为不被皇帝接受而暂时江湖,或者失宠于皇帝,所以总想入寺。真正的道家不可能是“远在江湖,则忧其君”,而是“天子不能为臣,诸侯不能为友”(《庄子·杂篇·让·王》第28回),“独善其身——与天地之灵互动而不以万物为荣”(《庄子·杂篇·田三——)。
江湖新解:在当今时代,江湖这个词已经远远不是一个狭隘的表达。现代人谈江湖,往往谈的是黑社会秩序。
身在黑社会,就是温德尔·迪金森在江湖。小说中,电影中刻画的黑社会英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
推荐看《黑社会与黑社会2》,更好的理解江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