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传达了什么信息?

其实理解布达佩斯大饭店有点难,因为真的太欧洲了。但不了解就是不了解,所以不要去讲,去装可笑误导群众。废话说够了,你应该做点实事。我知道先喷一个人,难免会被喷,但就算在分享中遇到能看懂这些文字的朋友,那也是一个早晨的味道,死而无憾。

整部电影无非是向大师致敬。简单地将其归类为喜剧、悬疑、冒险、剧情,未免肤浅。其实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或者文艺片。纪录片记录了刘别谦、希区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经典电影手法,而文艺片则表达了欧洲文明衰落的精神内涵。

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沃尔特·本雅明和斯特凡·茨威格。

先不说茨威格。原作者简历太长。让我们挑选几个简单而关键的特征:他是奥地利流亡作家,犹太人,欧洲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他受到纳粹德国的迫害,最后在巴西自杀。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讲的是欧洲传统文明的衰落。具体来说,是关于犹太人的流放史。更确切地说,是关于茨威格离开没落的精神家园,心碎而死的自传。

德国人瓦尔特·本雅明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批评家和“欧洲最后的学者”。他受到纳粹德国的迫害,最后在西班牙自杀。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重要,反正在欧洲学术界,他总是被奉为大神。本雅明在《说书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笔》中哀叹传统讲故事技巧的消亡。《布达佩斯大饭店》采用四层讲故事结构,始终呈现一个身临其境的讲故事过程。一个故事离不开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也离不开他们同时存在的环境。这是对本雅明思想的赞颂。

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世界大战,纳粹的崛起,一切与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实用关怀相关的东西迅速衰落,而理性的、中心化的、现代的、快餐化的东西崛起。欧洲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被铁蹄蹂躏,精神上被强奸,物质上发展进步,但传统消亡失落,人性也淡漠了。人们习惯于说别人说的话,不再用心去欣赏文学艺术,更不用说去思考审视和探索,这直接导致了一场华丽的演讲可以让无数狂热分子上战场,也导致了那些有良心的作者的悲哀。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杀是一种殉难。但在战时,这些人还想继续写作,哀叹,自杀,这是了不起的。有时候我们会感叹,出不了什么有深度的东西,也不能只怪作者和制度,而是整个土壤的养分和约束不够,然后就不要求多了。以导演张峰为例。专业拍的话,看不懂,也没有票房。单纯拍的话就说人家俗。不过,喷来喷去,对姜文、陆川、宁浩这三位大神的杰作,还是要膜拜一下,人家已经学会打让你一知半解的擦边球了。

在小说、报纸、电话、电报、电视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媒体所取代,人们把自己藏在麦克风后面,交流减少了。与神话、史诗、童话的传播模式和环境相比,作家和听众聚在一起讲故事的现实已经被改变。在过去,一个故事需要被收集在一起,并通过口口相传。这个过程需要融入故事讲述者和听众的体验中。在现代世界,一个孤立的作家,在他与世隔绝的阁楼里,是没有情绪化的量产作品来满足一个群体的需求的。实用护理逐渐消失。随着实用关怀的消失,欧洲文化的精神支柱崩溃了。

“布”这个名字其实有误导性,让人以为故事发生在匈牙利。虽然匈牙利酒店业非常发达,一万福林就可以租到一栋别墅,但是“布”在本质上和匈牙利没有任何关系。这部电影是在德国拍摄的,最初的隐喻是在奥地利。奥地利,小巴黎,欧洲文化艺术的心脏,欧洲精神思想的摇篮,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屠杀犹太人焚书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场景是茨威格自己的国家。有旁证证明,爱德华·诺顿扮演的警察穿的不是匈牙利制服,也不是德国制服,但枪套、背带、胸甲、肩章都是德国式的。警卫使用的步枪是毛瑟98k,圆柱帽是普鲁士士兵的传统。上面有只狐狸纯属可爱。后来战争爆发,边境封锁,上车接受检查的士兵都是德国党卫军装备,帽徽是个II。实际上,这个II是绣在德国国防军下级军官的衣领上的。酒店被占领后,只有纳粹有悬挂巨大国旗和佩戴臂章的习惯。在电影中,国旗和臂章是ZZ图案,而纳粹是党卫军,或纳粹党徽。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释,SS和万字是双闪电,所以ZZ并不是双闪电更直接的比喻。导演可以直接挂万字旗,但他没有。他可以写维也纳酒店或贝姊妹花园酒店,但他必须搬到布达佩斯去。这是碎玻璃。

电影中的大堂经理古斯塔夫(Gustav)是一位黑金色的年长而敏感的顾客,他用自己聪明的舌头和身体来满足他们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说他可能是双性恋,这也暗示了他的工作是满足每个人的精神需求。而他满足的对象就是这个社会的精英贵族。这其实是茨威格的自画像。二战前,茨威格是奥地利一位受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现实人文关怀。所谓关怀,简而言之,是与社会和传统的一种非常积极的互动。这种文化互动在影片中以一种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低俗方式体现出来,是现实关怀和人道主义关怀的最好体现。

苹果男孩被定义为杀死古斯塔夫的无价之宝。这幅画是一份遗产,是欧洲贵族留给古斯塔夫的财富,是他细致、体贴、热情的服务劳动换来的。苹果在《圣经》中是欲望之果,禁果,但在欧洲语言中,它也意味着劳动的报酬。这幅画的比喻是想表达整个犹太民族是小心翼翼的,平衡的,从耶路撒冷蔓延到全世界,逐渐继承了欧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他们应得的。这时,死者的儿子和家人站了出来。一个只在乎财富的实用主义者,整理遗产多日才发现画丢了。他暴虐、疯狂、粗鲁,无视法律和契约,修改遗嘱,谋杀律师,追逐证人,但他对遗产有一种变态的依恋。这像希特勒吗?作为同一文化的继承人,他想占有祖先的全部遗产,但他根本没有继承其精华。同时,他撕毁停战条约,诉诸战争,屠杀犹太人。......

在偷了这幅画之后,古斯塔夫曾经在火车上对Zero说,我会死在这幅画下面。你能看出我和画中的男孩有多像吗?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导演暗示古斯塔夫本人是犹太人,苹果是他的遗产和财富。然而,几秒钟后,他说,我正在考虑卖掉这幅画。这是犹太民族的真实写照。从《出埃及记》到《辛德勒的名单》,它展示了犹太民族太聪明、太富有而被全世界排斥的苦难现实。财富带来嫉妒和迫害,让他们没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

十字键联想这一章很有意思。当古斯塔夫打了一个电话,世界各地的酒店专业人士都来帮助他,不惜任何代价。这不得不让人想到玫瑰十字会和桓山隐修会,都是秘密社团,分布很广,能达到天上,在内部成员中有求必应。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协会。这一章不仅描述了茨威格在逃离纳粹迫害的路上得到了同胞的帮助,还描述了犹太人生生不息的原因。

现实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杀的。然而在电影中,古斯塔夫愤怒地在火车上痛斥纳粹,被枪毙在冰冷的荒原上。茨威格一生都在和纳粹互相挑战,所以他不想勇敢地站出来和他们战斗到底。但现实中,他没有勇气这样做。在电影里,就不一样了。有传承人和见证人,零。古斯塔夫为了保护和延续这颗种子,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茨威格经过艺术加工后最理想的结局。

德米特里厄斯的暴徒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人,他又大又哑,残忍,忠于他的主人。他的戏剧形象就像007中的弗兰肯斯坦或钢牙。他的剧只有一个内容——猎奇,杀人不见血。直到雪橇追车的最后一幕,人们才想起一些事情。他停好摩托车,竖起雪橇,站在原地喝着威士忌,几乎是军人的样子。皮衣,军姿,杀人不眨眼,忠诚,恐怖,执行命令无脑,这就是德军的写照,尤其是党卫军或者盖世太保的写照。

在悬崖上奄奄一息的古斯塔夫说:“你这个可悲的怪胎”,“火枪上了膛,军官高兴得大叫”。这是在说德国士兵。不然他怎么不说钟政,柯尔特或者乌龟盖卡塔装的?

最后一章,酒店里的枪战简直让人受不了。从出场顺序,站姿,每个人手持的武器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隐喻。起初,德米特里冲上楼,看到古斯塔夫和零,然后正面开枪。德米特里穿着一件黑色风衣,手腕上戴着一副闪电臂章,非常傲慢地喊道:“苹果男孩”在哪里?这听起来像不像希特勒在1933年的呐喊?然后古斯塔夫说:“这不关你的事。”所以德米特里说我要把你打成碎片。他从脚底掏出一把枪,此时给了拔枪、装枪、举枪、射击四个动作一个特写,强调是PPK。卡尔·沃尔特兵工厂的PPK是二战中最著名、最先进的手枪。纳粹党在1931年夺取政权后,这种手枪由于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性能突出,主要配发给高级将领、非战斗人员、礼宾、盖世太保等。

接下来是武器展,一件武器代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阵营。

先是对面右边1出现了一个人,拿着探头四处张望。这时,他看不清枪,但他喊道:“放下武器!”那就杀了古斯塔夫。这时一个人从德米特里的右边走出来,手里拿着一把毛瑟盒子枪,站在他身后和他一起开枪。毛瑟盒子枪,又名驳壳枪,一战时装备德国军警,后被鲁格P08取代。二战期间,毛瑟主要出口到德国的盟国和仆从国,也出口到蒋中正换取中国的稀有金属。它在西班牙内战中也被广泛使用。这三个人的枪战,可以让人联想到二战爆发前,国际纵队在对抗佛朗哥政权和西班牙法西斯政权时寡不敌众。他们的枪声很快引来了三个大家伙-

接下来的三个人都是特写,很有意思。第一个人拿着夸张的长弹匣波波沙,枪先出来,然后是人。他没有开枪,只是站在那里看着。这明显是暗指维也纳或者波兰人。如果一把枪不能证明他的身份,那就注意他的胡子。斯大林也有如此性感的胡子。

然后是拿着左轮手枪的眼哥。这把枪不是韦伯利就是恩菲尔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只有英国军官使用左轮手枪。还出口到苏联和美国。二战初期,美国的武器是英国的。美军战前使用内场,战后开发了柯尔特M1911。或者看胡子,给一张西奥多·罗斯福的照片。

最后一个长得像劳勃·狄·尼诺的人持有毛瑟1910或毛瑟1934。这款是毛瑟手枪的袖珍版,一战时主要由美国进口,但作为追随者,意西也想分一杯羹。

每个人都在走廊里用不同的枪互相射击。导演一定别有用心。

薄膜的结构分析不能用简单的线性结构或随机结构来概括。这个结构和它的配乐一样,有很强的中国和东欧风格,因为本杰明和茨威格都受此影响。

这种膜是之字形或娃娃结构。

开头就发字幕,特别提醒观众用指定屏幕尺寸观看。这是为了提醒观众,我们看到的是第一层——电影的叙事。信息的发送者是导演,接收者是电影观众。屏幕尺寸要尽量贴近故事发生的时间,避免叙事脱节。

然后电影开始,一个拿着书的女人走近作家的雕塑,电影以此结束。这是第一层里面的第二层,提醒我们看到的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信息的发送者是书的作者,接收者是读者。

然后编剧开始讲故事,讲了一个故事,他去了故事发生的地方,和还活着的Zero交流。最后,故事以作家的自述结束。这是第三层次,作者亲自口述自己的经历,信息的发送者是书的作者,也可以说是他的书,自述,自传,但和第二层次的第三人称视角不同,这里是第一人称视角。该层也可以与前一层合并。

然后Zero和作家在酒店,给作家讲了他和Gustav先生的* * *经历,以Zero乘电梯离开酒店回房间结束。这是最核心的一层,是Zero面对面的叙事结构,以及自己与Gustav的经历的个人口述。信息的发送者是零,接收者是作者,但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对零的评价和内心语言,被认为是参与了故事的处理。

核心是Zero告诉作家的,是他和古斯塔夫亲身经历,用生命共同书写的故事。

一层一层,都给了一个完整的开头和结尾,中间有穿插,但原理不变。直到最后电影院亮灯,观众离开,层层旁白才像洋葱片一样完整再现,导演的旁白才圆满落幕。

全剧都是大牌,演员阵容也变得强大到变态。

古斯塔夫由拉尔夫·费因斯饰演,《英国病人》中忧郁的德国飞行员,《红龙汉尼拔》中内向的连环杀手,《哈利·波特》中邪恶的伏地魔,《辛德勒的名单》中冷血的集中营指挥官。此外,他还扮演了无数经典角色,并获得两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反派德米特里在《钢琴师》中扮演被逼疯的犹太人阿德里安·布劳迪,在《1942》中扮演忧心忡忡的白修德...正因为他阳光、时而明朗、时而忧郁的外表,才能为奥斯卡史上最年轻的影帝赢得一片赞誉。

警官亨克斯在《面纱》中扮演不善言辞的生物学家爱德华·诺顿,在《搏击俱乐部》中扮演绿巨人和布拉德·皮特的影子。......

编剧在《兵临城下》、《人工智能》、《寒山》、《福尔摩斯》中饰演裘德洛、瓦西里。.......

《蜘蛛侠》、《排》、《生死时速》和《英国病人》中情绪化的反派威廉·达福饰演的暴徒乔普林。.......

马修·阿马立克饰演的管家塞尔日被一位大导演称为法国最佳男演员。

律师科瓦奇扮演杰夫·高布伦。因为他特别喜欢扮演奇怪的角色,在被装饰上胡子、眼镜和皱纹后,你永远不会记得他是《侏罗纪公园》的英俊歌手。然后他用《天煞》和《闪烁侠》这样的科幻恐怖片来吓唬观众。

监狱黑帮的老大哈威·凯特尔,经常扮演着组织的老大或头目的角色。比如在《低俗小说》和《落水狗》这两部戏里,他已经演过那个有点背的黑帮老大了。此外,还有《坏中尉》、《出租车司机》、《红龙汉尼拔》等等。

暂且不说女星和新人,光是这些外貌协会,超级名人,老演员就已经值这个钱了。他们每个人的戏份都不多,但都发挥到了极致。比如,爱德华·诺顿作为严肃的公证研究者和仲裁者的形象,拉尔夫·费因斯作为绅士的形象,阿德里安·布劳迪作为神经病患者的形象,裘德洛作为真相调查者的形象,哈威·凯特尔作为黑帮元老的形象,威廉·达福残忍狡猾的形象都被发挥到了极致。.......

其实就是一个逃亡的故事。为什么要安排四层楼的篇幅和无数大牌来解读?这是对传统讲故事技巧的致敬。广播电视媒体对传统的讲故事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快经济时代,读者能看帖子就不看小说,能看视频就不看电影,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已经不再允许我们有那么多时间去体验完整美感的酝酿过程,而是习惯了感官无脑刺激。所以文艺创作者能言简意赅地讲一个故事,就尽量不把它复杂化,观众没有这个耐心。据统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好莱坞电影中剪辑镜头的使用已经超过长镜头数百倍。只有眼花缭乱的声音和画面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犹如饮鸩止渴,门槛提高,技术创新跟不上,作品没有灵魂,只好用技术包装。但是这部剧的导演却煞费苦心,花了那么多的片子,用了那么多的演员来重复这个故事,这是在勇敢地记住我们失去的传统和习惯。大家都习惯吃快餐,咖啡下午茶很难满足。导演要用一张很棒的牌来震撼大家的眼睛,然后坐下来好好讲故事。但是,大腕们哪怕参与一分钟,都是值得的。只有大师们才能看到这样一部杰作的潜力。即使奖杯难分,只要他们为之奉献片刻,就足以名垂青史。

在作家家里,作家讲述自己的书;在酒店大堂,门卫给作家讲八卦零的传说;在清真风格明显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厅的甜品桌上,老零向作家讲述着自己的传奇。在逃跑的路上,古斯塔夫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Zero。作家纪念碑前,女生捧着小说缅怀...他们每次讲故事,都离不开紧密配合的环境和讲故事者、听者的亲身参与。这是传统讲故事技巧的精髓。然而,电影也显示了讲故事技巧的下降。Zero和Gustav一起参与和体验故事。编剧亲自来到酒店,从零开始继承故事。女性读者只能通过书来编故事;而我们要靠电影才能一窥究竟。这就是现代性带来的悲哀。导演的长处在于,即使有镜头语言,他也能给我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怀旧快感。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业线,秀高科技,秀可爱,都做不到这么好。

我们的见多识广、聪明睿智的观众之所以会体会到一种只能理解而不能表达的美感,是因为文化的本质和人性是一样的,只能用灵魂去感知。

2014,这部剧会火的,至少在西方世界是这样。小说、戏剧、表演、场景、色彩、音乐无与伦比。具有无数经典品质的不朽巨作,如《天使艾米丽》《东方快车谋杀案》《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嗨,我的元首》《大都会》《弗兰肯斯坦》《大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