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文学心理学的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创作阶段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正如许多评论家所说,“这是一部杰出的作品,书中充满了意味深长的思想。”“曾经是,也可能是,劳伦斯最畅销的小说。它最奇妙的地方在于它最接近真实——也就是生动描述毛雷尔家庭生活的内容。”小说围绕矿工莫雷尔一家的故事展开,尤其是他的小儿子保罗的爱情生活。书中有许多主题,其中“描述莫雷尔夫人和她儿子之间关系的章节是小说中‘最尖锐的部分’”。《儿子与情人》以文学的形式阐释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揭示了大多数人不愿面对或承认的恋母情结。

在精神分析学中,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以本能冲动为中心的一种欲望,又称恋母情结。这个理论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奥斯被神谕警告说,如果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和生命都有危险。所以他要求猎人把他的儿子带走并杀死他。但猎人被同情心所感动,只抛弃了婴儿。这个被遗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交给了它的主人抚养。许多年以后,拉俄斯去朝圣,鲁豫有个年轻人发生了争执。他被那个年轻人杀死了。这个年轻人是俄狄浦斯。俄狄浦斯解开了狮身人面像之谜。他被比斯的人民选为国王,并娶了伊奥卡斯特王后。后来底比斯发生了瘟疫和饥荒,人们咨询了沈玉,才知道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狄浦斯挖了他的眼睛,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泊。根据这个故事,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一种以本能冲动为中心的欲望称为“恋母情结”。

后来“恋母情结”的含义被用得更广了,它包含了几乎所有与人类潜意识性本能相关的行为和情感,而不仅仅是性本身。而是所有发生在潜意识里的情绪,比如恋母情结,恋母情结,恋母情结等等。这种恋母情结,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是由于人自身的“性本能”,也是由于父母的刺激强化了这种倾向,也就是因为母亲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在这种情况下,男孩对母亲早就有一种特殊的柔情,把母亲当成自己的财产,为了这个财产把父亲当成敌人,想在父母关系中取代父亲。同理,女孩认为母亲干涉了她对父亲的温柔,侵占了她应有的地位。这些无意识的本能感受,除了极端情况,都是察觉不到的,不愿意承认的。

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毛雷尔是一名矿工。毛雷尔夫人来自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会说上流社会的英语。那是两个生活观念完全不同的人。老公日常生活浑浑噩噩,酗酒,不上进。在长期的压抑和失望中,她感到幻灭,对丈夫完全失去信心。正是这种对丈夫的不满和怨恨,使得茉伊尔夫人将自己的感情、爱情和精神寄托转向了儿子。换句话说,茉伊尔夫人将她所经历的精神磨难和一心想要解决的问题“折射”给了儿子,于是一场灵与肉的碰撞在母子之间展开了。她试图阻止儿子步父亲的后尘,在井里挖煤;她想尽一切办法促使她们跳出下层阶级的圈子,出人头地,实现她在丈夫身上未能实现的精神追求。然而大儿子早逝,她苦不堪言,不得不再次移情小儿子保罗。这种爱已经变得不正常了。她视儿子为己出,干涉儿子的自由和思想,甚至与儿子的情人争夺对保罗的精神控制权。她儿子从小依赖母亲,所以只听命于母亲的侍从。最终,保罗和他的两个女朋友都分手了,他的心灵备受折磨。

莫雷尔夫人对丈夫爱情的情感渴求成为她“爱情故事”的基础。她把儿子视为自己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爱的对象,沉溺于对儿子的爱,然后企图占有自己的全部感情。这说明她对儿子又爱又恨,是幸福的,是甜蜜的,是焦虑的,是嫉妒的。在她眼里,儿子成了她的情人。儿子已经成为母亲情感乃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理论中指出,人在其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同层次的基本需求,首先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其次是爱和归属的需求。人们非常迫切地需要这一点,并将不遗余力地实现他们的目标。会把它看得比世界上任何东西都重要。对于失去爱情的茉伊尔夫人来说,她对爱和归属感的渴望尤为强烈。只有把儿子当情人,她才能获得对异性爱情本能欲望的另类满足。而她实现这种需求的方式,就是把儿子当成爱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这显然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表现。她要求儿子不仅要满足她作为母亲的情感需求,还要满足她作为女人和妻子的情感需求。然而,她自身的文明意识、社会和家庭伦理、母亲对儿子的责任感以及母爱的神圣使命,使得莫雷尔夫人最终无法与儿子建立实质上的情人关系。

正是因为这种令人心碎的精神矛盾和斗争,可怜的茉伊尔夫人带来了无法愈合的伤口,直到她不幸而无助地离开了人世。最终,保罗和他的爱人无法复合,依然孤身一人,漂泊海外。所以,这种畸形的母爱,就成了双方悲剧的根源。

最终,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恋母情结”就像一个人的影子,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只是不被人认识和发现。只要能充分理解,正确对待,往往不会导致小说悲剧结局。这种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滑入意识的恋母情结,很多时候是以模仿和艺术的形式出现的,显然这种文学创作形式不会被我们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