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妈妈每天课间给12岁的儿子换“尿布”:弱势群体读书难。
母亲刘有一个12岁的儿子,本该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时光,却因为他的高位截瘫,家里的一切都变了。
儿子2岁时,因血肿压迫脊髓导致高位截瘫。从此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只能靠父母照顾日常生活。
孩子小的时候,母亲刘照顾起来比较方便,但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进入学校,解决儿子大小便就成了问题。
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儿子从小就穿着纸尿裤。放学后,母亲刘灿只能硬着头皮在10分钟后来到学校给儿子换尿布。此时此刻,是刘母子最难过的时候。
因为课间的十几分钟时间太短,妈妈刘没有时间带儿子去别的地方,只能呆在班里的课桌前。但是班上还是有很多女生。虽然都是有意识的回避,男生也会帮刘妈妈,但这一切都需要强大的心理才能让头脑清醒的儿子接受。
母亲刘在课堂上给儿子换尿布的事,很快被更多人知道。有人送去理解和帮助,但也有人认为她儿子需要隐私,班里其他同学需要尊重。刘妈妈虽然爱儿子,但还是不能接受。
面对质疑,刘妈妈说出了藏在心里的话:谁不想活得有尊严?
刘妈妈和老师沟通后,在课间到教室给儿子换尿布,是最好的办法。有网友质疑:她不能在卫生间或者其他地方换吗?当然可以,但是现实不允许!
儿子12岁了,他已经不是怀里的孩子了。背着或抱着儿子去更隐蔽的地方换尿布,对刘的体力是一种挑战。其次,课间只有10分钟,老师拖课可能会更短。只有在教室里换尿布最快最方便。
命运的不公和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这对母子屈服,而世界的冷漠和不理解却几乎击倒了这对坚强的母子。
刘妈妈不想给儿子留面子,也不想照顾其他女生的感受,但是能力不行。
其实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完全可以解决刘母子的问题。
比如在教室里设置隐蔽空间,方便刘妈妈给儿子换尿布;也可以用屏风、窗帘作为遮挡;或者定制一张带轮子的桌子,让母亲刘灿带着儿子去洗手间...
总之,这些简单而温暖的方式,不会耗费太多的人力和财力,却足以给刘母子足够的尊严和保护。
许多网民认为,刘的母亲和儿子应该去一所专门为他们建造的“特殊学校”。这是一种选择,但特殊学校并不是“特殊儿童”永远的避风港。
从某种意义上说,特殊学校是为了区分有缺陷的孩子和正常的孩子。在特殊学校,特殊儿童可以得到比正常学校更好的照顾,但他们失去了体验正常生活、学习和掌握生存技能的权利,这对他们的独立生活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即使特殊学校能够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费用也不是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的。毕竟特殊学校给这些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圈子,但也把他们与整个社会隔离开来。
对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帮助,更需要与其他孩子平等的待遇,平等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如果这些特殊儿童被正常学校拒之门外,因经济条件无法进入特殊学校,他们将面临被社会鄙视和淘汰的结果。这不仅是一个孩子和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
作为正常人,我们已经享受了生活和社会的一切美好。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对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即使力所不能及,也要给他们一份理解和尊重。
今日互动
你如何看待“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