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作虚构小说
小说也分为虚构和非虚构。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小说中的内容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或者用现在的科技手段或者其他手段做不到。所以创作虚构小说的过程可以用斯洛根来描述,他的主题是“幻想”——欢迎来到不可能的世界。
我挺喜欢奇思妙想这个话题的,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大的文章很多。每周会有一篇作文,是限定主题写作。有兴趣可以搜索“穆有增”,奇思妙想的杂文都是他发表的。
写小说之前,我经常喜欢写一些脑洞很大的短篇,也就是虚构。小说的创作过程和非小说大体相似,但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区别的。
我们构思一部小说,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灵感和中心思想。在我看来,灵感和中心思想的关系应该是主次分明的。要么灵感服务于中心思想,要么中心思想服务于灵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写法。
灵感很好理解。可能是身边发生的事触动了你,也可能是吃饭的时候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常说的。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我觉得任何一篇文章,不管是什么体裁,小说还是散文,都必须要表达一些东西。别人能不能理解是一回事,但是你要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如果是以灵感为中心思想服务的小说,那就是要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然后去思考,去寻找,去创造能够实现你想要表达的主题的素材。拿做饭来打个比方。比如我今天要做一条鱼,我需要取什么鱼,怎么做,需要什么调料才能让这条鱼吃起来像我想要的味道?今天想吃糖醋鱼,那至少要有糖和醋吧?
如果是以中心思想为灵感服务的小说,那么那一刻想到的灵感才是最重要的。深入思考第一个灵感,或者抓住第二个灵感去想象。就拿做饭来打个比方吧。我打开冰箱一看,咦,这里有一个萝卜,咦,这里有一条鱼,哇,这里有洋葱和豆腐。好,今晚我们喝鱼汤吧!
写小说的时候,我更喜欢用第二种方式写。因为你可以在天上翱翔,让脑洞发散。所以写小说的时候,我脑子里经常会有一个灵感,然后根据这个灵感去写。一开始可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但是上面说一旦脑洞打开,就会绕到其他地方,所以中心思想可能会一次又一次的变化。
总之跟着脑洞走就行了。
但小说是小说,不是虚构。很多虚构的东西都是基于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事物,很多时候还是要参考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逻辑。我认为逻辑在小说和非小说中都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至少,你要自圆其说吧?
既然是小说,你在你创造的世界里自然是最大的,所以小说最重要的是世界观的设定。也就是本文中的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和现实世界有什么不同。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不现实元素是如何产生的,包括它是如何运作的?你必须让读者理解它的设定,这样读者才能理解你的文章。
就拿我的文章《吃情人》来说吧。最初创作的灵感是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上了别的女生,时间长短不一。但说真的,我真的没那么喜欢。对方喜欢我刚刚好,不喜欢我也无所谓。好像这是我自己的事。只是因为好像心里很空,需要一种感觉来填补这个空缺。
所以,吃情人的设定就变成了:半年之内,你要不断的更换你喜欢的对象,把之前的感情牺牲给你体内的吃情人野兽。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会失去你的生命。这是文章中最重要的设定,也就是世界的构建,其他一切都以此为基础。
然后让脑洞蔓延:我是一个吃情人的人,在不断喜欢别人的过程中,为了吃兽牺牲自己的感情。遇到不想牺牲感情的人我会怎么办?既然我能做情人,也许还有其他人是情人。恋人遇到恋人会怎么样?两个恋人不放弃这段感情怎么办?
所以简单来说,《吃饭爱好者》这篇文章由基本设定和几个问题组成。一部虚构小说就这样完成了!
我很少创作灵感为中心思想服务的虚构小说,因为我觉得如果允许这类文章脑洞大开就更好了。因为在小说中,所有的中心思想都会被你最初的设定所限制。换句话说,你能表达的东西已经被你最初的灵感所限制了。
就像我的另一篇文章《为月光而生,对不起》一样,我把这篇文章投稿到微信官方账号的“脑洞故事板”。稿件被退稿,编辑的回复是“想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但是这个想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故事方向,不能给人新的思路和亮点。”事实就是如此。
创作虚构小说有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思维导图。举个栗子:请写一篇关于“药”的虚构小说。这时候如果使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创作。
比如上图,我们看到药就可以列出几个选项。这是第一层思维导图,然后选择其中一个,再次拆分。重复这个过程,最后你会根据你的选择得到一条线。这条线就是你的故事线,你虚构的小说可以根据这条线来创作。
是的,我要毫无羞耻地第三次登广告。可以参考这篇文章:“阿姨,我是后悔药,是你儿子”。
上面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的是:
最后,再次喊出我们的Solgen:欢迎来到不可能的世界~
无环365挑战营第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