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名著看小说怎么办?父母传承经典意义,带领他们传承文化。

女儿刚上初一,很喜欢看小说。这个假期一拖再拖,她的作业已经写完了,每天网上的课也不多,所以她整天就是拿着手机刷小说,下载了一大堆app。说到网神,就清楚了。

当我建议她多读一些经典书籍的时候,她嘲笑我落伍,守旧,不知道什么是时尚。

前段时间她和同学在群里讨论了一件事。说到小说,她就在班级群里晒自己喜欢的书。结果班主任批评她,说她看的书没营养,经典才是她这个年纪应该看的。

弄得女儿很郁闷,跟我说老师真的很固执,还抱怨:现在的孩子还能跟以前一样吗?那些古书都过时了,特别无聊。学它们有什么意义?什么意思,我看的书没营养,能吃吗?

看着女儿的样子,我也无奈的叹了口气。现在的孩子真的不一样了。他们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想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对读书还是不能这么幼稚和短视。提升自己的眼界很重要,所以要有耐心,给她一点理由。

第一,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典。这些书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沉淀,是人类文明史长河中的瑰宝。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真的很值得认真收集和研究,包括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精华中的精华,其实也是网络文学的根本。在我们通过小说读到的故事中,他们脱胎于我们的祖先,只学了一点皮毛。

经典才是精髓,让孩子学那些表面的东西而不去学精髓真的没有意义。

其实前几天我就想建议孩子有时间的话,看看《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我一辈子连四大名著都没读过,那是很悲哀的。

《红楼梦》是最重要的读物之一。无论是从小说的布局到脉络清晰,细致入微的描写,都堪称经典。即使在今天,也没有人敢说书中有完整的人性、哲学、美学的研究。

国内有很多红学家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研究目标。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杰作在今天依然经久不衰,自然有其不同的原因。

第二,老师说所谓营养,就是书是精神食粮。如果你读一本书,只是看热闹,读故事,却没有体会到它的美,那么这本书就白读了,尤其是豪放的唐诗和婉约的宋词,是后世美好精神的食粮,凝聚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灿烂文化。

唐宋诗词婉约细腻,饱含情感,代表了中国古典文明的巅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幸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影响,体会到“直到,举起我的杯子,我要求明月,并把我的影子,使我们三个”的意境和“知道它是否是绿色的,脂肪和薄”。

孩子在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不自觉的受到熏陶,内在的提高了审美和兴趣,而不是网络小说里一样的奇思妙想和生硬堆砌。

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的标准,可以通过翻两页来判断。一本好书,一定会让你觉得眼前一亮,香气四溢。古人说“三日无肉,不如一日无书”。

第三,孩子们肩负着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如果他们不读经典书籍,又怎么能继承这些精华呢?

如果孩子们将来出国学习,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你对他说什么,只是谈论中国的食物?还是京剧?还是川剧?不可否认,这些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根源必须来自非常古老的书籍。和外国人谈论这些,他对中国文化只能有肤浅的了解。

其实外国人更想知道的是,作为一个有传承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就算外国人不懂,中国人连中华文明的精髓都不懂岂不可惜?

现在很多人都以出国为荣。其实他们抛弃了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去捡别人的洋垃圾。你可以选择出国深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你的根在中国,因为你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你的父母不会允许你抛弃自己的根。

听到这些话,女儿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还是说觉得读古书太难了。

我告诉她,这是一个微妙的过程。别急,先从简单易懂的唐诗宋词开始,尽量每周背几首。慢慢的,你会明白其中的含义。古典的东西是相通的,所谓书读百遍不言自明,慢慢就明白了。

但是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时候背完会就要有意识的复习,时间长了容易忘记。而且最好找一些喜欢这些的同学一起抱团,互相讨论学习效果更好,争取让老师每周给你辅导一次,避免你在不知不觉中走了弯路。

儿童阅读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个人修养,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它们充满了引用,学习和灵活运用,幽默风趣。这样的人在工作上也是出类拔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