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足以让中国人和海外华人自豪,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已经落后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文化也在经历全方位的转型和发展,但这种转型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如何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美国文化学家kroeber和Kluckhohn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调查》中的统计,全世界学者对文化的定义超过160个。从词源上讲,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化,意思是耕作、训练、教育、发展和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这样描述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等,都是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总称为文化。”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说“在一个理性的生物中,任意选择顶端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因而根据他的自由选择的目的)是文化。”黑格尔的“文化是绝对精神外化的育人过程,也就是绝对精神自知的过程。”日本小学的《万物百科全书》(1974版)写明“日本文化是文明的”。《法兰西百科全书》(1981版)中说:“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中国,“文化”这个词自古就有。“文”的本义是指各种颜色的交错纹理,有装饰、文章之意。《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似写字。”它的外延包括各种符号,既有语言文字,也有文物法规、礼仪制度等等。“化”的本义是变化、生成、创造。所谓“万物皆化”(易系词下),其引申意义为改造、教化、修炼等。文学与文化的并行运用最早见于《易经·本卦》中“观天文以观时变;看人文,把它变成世界。”西汉的刘向第一个把“文化”合为一个字。他在《说武》中写道:“凡武功之所以兴盛,皆因不服,而文化不改,而后受罚。”金淑-xi的《悼亡诗:游艺》说:“文化是内在的,武艺是外在的。”南齐王戎《三月三曲水诗序》中说:“以风景风俗设灵讲道理,以柔施文化。”中国这些古老的“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往往与“武力”、“武艺”、“野蛮”相对应。它们包含着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反映了治国方略中“女性”和“柔软”的方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这个词在古代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是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反对军事征服,但又与之相关,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是一门武功,需要说明的是“文化”这个词在中国古代并不是很流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人是可以由人心释放的有价值的事业。”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是我们生活所依赖的一切...文化的本义应该是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来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审美情趣、价值观、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次;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各种体系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在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毛泽东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上面的“文化”概念可以看出,其实“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者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模式”,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狭义的文化是一切人的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习俗的总和。一般来说,我们使用的“文化”概念是狭义的文化。

掌握不同文化形式的特点。比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还可以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从文化的历史演变上也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探讨传统文化,首先要全面考察中国文化产生和演变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这是一个拥有两条海上航线的国家。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是由四夏和“四夷”构成的。《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它具有多民族内敛的凝聚力,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潇雅·北山》写道:“天下之下,岂是王者之地?领地,是王么?”《清稿·陶艺传》:“举国领土,欢欣鼓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一直以大国自居,不重视海洋的开发。到了清朝,他们甚至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的内河文化。在中国古代,东部是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这使得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存,相辅相成。东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和“重农抑商”,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有地域性、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从历史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既包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也包括现代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发生了巨大演变的现代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部分,也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丰富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和演变的历史,而且作为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习俗渗透在中国每个人的血液中,制约着今天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