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的小说。其中《家》艺术成就最高,是巴金的代表作。

《激流三部曲》主要从五四新文化思潮与封建家庭制度的暴力冲突的角度描写青年对家庭的革命,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小说从多方面揭露了宗法家族统治者的顽固和专制以及“长子继承制”的内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中父亲伦理道德的虚伪和腐朽;它讴歌了被新文化思潮所鼓动的年轻一代的叛逆行为,表现了年轻女性的悲剧命运,以及她们的觉醒和挣扎。激流三部曲在现代关于大家庭衰落的小说中占有突出地位。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高老爷、柯明、柯安、、、觉新、觉民、秦、梅、睿觉、、淑英、。其中,觉慧是封建宗法伦理文化的天真大胆的叛逆者,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叛逆儿子的新典范。觉新是三部曲中最成功的角色。他是宗法制度崩溃过程中典型的“长子”,性格复杂,徘徊在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冲突的漩涡中,承载着极其深刻的时代和历史文化内涵。高祖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家长,在他的大家庭的衰落过程中。他的权威受到“害群之马”和“造反派”的双重挑战。他在内心矛盾的痛苦中死去,象征着一种制度的必然灭亡。这些都不同于现代文学中的同类人物(如曾浩、蒋捷)。

激流三部曲从郭沫若的漂泊三部曲中成熟了现代小说的三部曲形式,为现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家》以抒情的风格和心理分析、内心独白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拓展了现代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因爱知丑,因恨知善”的美学思想。在《春》和《秋》中,对家庭日常生活的平凡琐碎的描写逐渐取代了简单直白的情感表达,预示着巴金艺术风格的转变。

巴金的作品激动了几代人的心。他的作品爱恨分明,总能给读者一种精神上的鼓舞和奋斗的力量,陪伴读者摧毁旧世界,催化新的萌芽。一个世纪以来,巴金始终生活在崇尚理想、追求光明、坚信未来必胜于当下的精神空间里。这使得巴金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贵族品格。他总是在作品中叙述信仰的力量,呼唤春天,讴歌理想,歌颂未来。在他的作品中,总有充满光和热的意象,如太阳、星光、明灯、圣火,能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在巴金的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他们的爱情也是高尚的。他总是在传递一个美好的信息,不合理的制度和恶势力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许多读者正是在阅读了巴金的作品后,选择了抗争和奋斗,从而开始了他们的不懈追求。当年去延安的进步青年,很多都是因为读了巴金的作品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青年时代的巴金(1923,巴金19岁)带着三哥冲破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乘船来到上海、南京求学。四年后,抑郁的巴金踏上了留学法国、追求美好未来的征程。在法国,想学经济学的巴金对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契诃夫、左拉等文学大师的作品深深着迷。文学穿透灵魂的深层力量给了巴金一些安慰,然而,它抹平不了巴金心中的创伤和痛苦。正如巴金所说,“我想起过去的爱与恨,悲伤与欢乐,希望与挣扎。我想起过去的一切。我的心像被刀割一样,无法熄灭的火焰突然又燃烧起来。为了安慰这颗孤独的年轻的心,我开始写下我从生活中得到的一些东西。”于是巴金的第一部小说《死亡》诞生了。《死亡》的主人公杜大新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年轻人,有着忧郁病态的性格。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刻画,巴金“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要革命却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巴金这个名字也是随着《死亡》的出版而被人们所熟知的。《死》的成功使巴金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中年以后,巴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激情和向往,使他成为五四青年精神的最佳象征。无论是《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还是《寒夜》,他都以真挚强烈的情感色彩搅动了几代人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在优美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注自己感情的洪流,以细腻独特的艺术魅力贴近人心。他还善于捕捉典型事件,营造典型环境,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比如《家》中的觉新这个人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巴金不止一次说过:“觉新是我的大哥。”觉新是新旧交替时代的过渡人物,个性软弱。他是高家第三代传人。他不忘长子的地位和孝敬祖先的责任。在管理家庭方面,他充当了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捍卫者。但他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仅仅因为高先生想生个曾孙,他的深造前途就毁了。只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在牌桌上发生了摩擦,他们与梅芬的婚姻就此毁于一旦。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思潮的冲击,唤醒了他的“人”的意识。他对封建家庭的腐败和屈辱的生活深感不满,但又找不到自己在新旧秩序中的位置。他在维护旧家庭的同时对它不满,他甚至不后悔它的崩溃。他一方面受到封建礼教的伤害,另一方面又帮助封建家长做有害的事情。他成了一个双重性格的人:在旧家庭里,他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少爷;当他和他的两个兄弟在一起时,他是一个新青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闯入”文坛

□ (2)把你的心交给读者。

友谊是一盏长明灯。

□ (4)生命在于奉献。

□ (5)配合治疗的最佳患者

□走近巴金老人

□提起往事,说出出处。

巴金自传:文学生活五十年

□世纪巴金与四季《收获》

□百年文学长河中的大师形象。

第二节“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尤其是他的第一个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巴金在《激流》的序言中声称,“我在这里想给读者展示的是一幅描绘过去十年的图画。自然,这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由爱与恨、欢乐与痛苦组织起来的生活洪流是如何汹涌澎湃的”。作品所描写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洪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势力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被革命潮流所吸引的年轻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挣扎的悲壮历程。

《激流三部曲》反映的内容从65,438+0,965,438+09跨越到65,438+0,924,是中国历史处于转折点的动荡时期,背景是当时中国还很封闭的四川成都。三部曲的第一部《家》展示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式。在高先生的统治下,这个家庭充满了虚伪和罪恶,各种矛盾潜伏并逐渐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作品描写了高三兄弟的爱情故事。其中,高觉慧和她的女仆冯明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钱美芬和瑞珏构成了另外两个悲剧事件。这些悲剧事件虽然原因不同,但在一个基本点上是相似的:都是为了追求幸福爱情而与封建礼教、封建专制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们的悲剧命运。尤其是他们的不幸与高的父亲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鸣凤的故事在整本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死激化了家庭内部的矛盾,直接唤醒了她的第一个反抗者——高觉慧。鸣凤的死和觉慧的反叛,标志着这个家族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觉慧的直接影响下,高觉民奋起反抗婚姻并取得胜利,从而进一步暴露了封建专制主义的软弱本质。随着整个家族的最高“君主”高爷爷的去世,各种腐朽的东西变得昭然若揭,各种之前一直隐藏的矛盾和冲突爆发出来。所以,一方面是对高家思想的飞蛾扑火式的腐蚀,另一方面是对以觉慧、觉民为代表的高家思想统治原则的公然反抗。两者同时加速,形成两把向相反方向撕扯的钳子,把高家的感伤面纱撕得粉碎。《家》的巨大成功有效地实现了作者的写作初衷。“我要反抗这种命运”,“我讨厌的不是个人,而是制度”,“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的控诉”![1]

《春天》是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讲述淑英反抗婚姻的故事和惠表姐的悲惨事件。它也是关于爱情的,但它与《家》中描述的有显著的不同。春天不是追求美好婚姻与这种追求无法实现的矛盾,而是一种不合理的丑恶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摧残和对封建专制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判。淑英和惠一样,被父母和上级命令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恶名昭彰的男人。不敢反抗的惠病死,淑英受时代和新思潮的影响,在觉民和觉慧的帮助下逃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在这里,《春》实际上表现了专制制度下妇女解放的主题。同时,另一方面,也让读者看到反叛者的队伍扩大了。老家族的统治者也转移到了克明二代。但是统治力量被大大削弱了。

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秋》,展现了旧家分崩离析的结局。这主要表现在对高家二代、三代加速道德败坏的描写,以及整个高家后继无人。作品自然聚焦于第三代人的命运,描写了周梅和高淑珍的悲剧,以及绝英和绝群的陨落。在这里,我着重批判了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腐蚀和摧残青少年的罪行。随着第二代父母克明的去世,整个大家族的重担再也不能由任何人来承担,因为连连长房的气度孙觉新都起来反抗了。《秋》的主题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

在《激流三部曲》塑造的众多人物群体中,高觉慧无疑是最有意义的一个。他是新人的典型。他从单纯的对工人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走向社会斗争。作者通过这一思想发展过程,展现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思想历程。

这个形象生动逼真,他的优缺点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独有的。他热爱自己的国家,追求科学民主,所以不信上帝,反对专制主义。他平时不坐轿子,可以和丫鬟鸣凤谈恋爱。归根结底,它是以民主精神为指导的。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彻底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背叛了地主阶级的英雄。他的思想里还是有不那么剥削的东西。比如,他对鸣凤的爱,远不如鸣凤对他的爱坚定、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犹豫不决。最终,在关键时刻,他只是忘记了之前的承诺,而是决定“放弃那个女孩。”这样的描述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因为觉慧所处的环境只是一个能让他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爱情观的环境,而不是一个能让他实践这种爱情观的环境。虽然觉慧的爱情观已经完全摆脱了封建阶级的利益,开始把鸣凤的价值即人的价值放在中心,但他实际上是不可能跨越那个阶级的藩篱的。他最后离家出走前的心情也很真实。虽然他和高先生在思想上属于不同的阵营,但毕竟是祖孙三代,他的不舍情绪恰恰表现了他人性的一面。

觉慧在作品中的作用在于:第一,他揭示了主题。这个形象说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解放人格只是第一步。在这方面,巴金显然超越了同时期普通作家的思想水平。第二,觉慧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在春秋两季继续对家族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他成为高府中汹涌洪流的推手。

总之,觉慧是在20世纪初中国五四新思潮的冲击下第一次觉醒的。他是一个大胆而勇敢的封建主义叛逆者,一个热情而稚嫩的革命者。

激流三部曲也塑造了一个专制主义压迫下的病态灵魂——高觉新。他是整本书的中心人物。觉新的典型意义在于,他软弱摇摆的性格完全是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造成的,他的悲剧反映了这种制度对健康人性的伤害。觉新从前是个“相貌清秀”、“聪明好学”的青年,思想进步,心地善良,忠厚老实,应该说是很有前途的。但实际上,他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和择偶时的一次荒唐抽签,毁了自己的前程。他的聪明被用来做婚丧嫁娶、陪客、三亲六亲庆典的主持人或帮手,凡是他反对的事情,他都要按照长辈的意志去做。他会变成这样完全是家族制度决定的。觉新是长子,也就是“承孙”,大家族的前途主要责任应该由他来承担。这种家庭结构决定了觉新要处处维护这种制度,保证这种家庭机制。这样,现实与理想就产生了尖锐的冲突,从而导致了觉新人格的双重性。作品正是通过觉新的人格分裂来控诉这种大家庭制度。

觉新还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在封建专制主义压迫下的懦弱。鲁迅对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它们共同成为强大的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统治的力量。在觉新的环境里,有冯乐山,有高先生,还有柯明、柯安、等长辈,像高高的金字塔一样重重地压在他的头上,使他一动不动。此外,在觉新的周围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那就是封建观念,这是觉新无法逾越的另一个障碍。正是因为他害怕别人到处说闲话,总想着“光宗耀祖”,害怕高家从他手里掉下去,害怕被指控不孝等等,所以每次总是主动把头伸进绞索里。觉新的迁就一切的心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

作为《激流三部曲》中最独特的艺术形象之一,巴金十分注重挖掘他内心的复杂性:表面上觉新只是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实际上他正经历着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巴金把这场冲突描述为在西方民主思潮冲击下民族积累心理的痛苦挣扎,从而体现了历史的深度。为了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好,作者还让觉新大段地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用许多人性化的细节去回忆,强烈地烘托了人物的情绪。巴金还十分注重表现觉新的人性美,他与瑞珏在不幸中的情分的爱情描写构成了他作品中极其感人的篇章。总之,作为新文学史上摇摆不定的代表,作为中国“多余人”的代表,觉新的艺术魅力是不可低估的。

激流三部曲不仅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品围绕高家族的兴亡史刻画了众多人物,他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以强烈的精神震撼。作品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家就是社会》的剧情典型化原则。马克思认为,“现代家庭”“包含了所有对抗的缩影”。[2]这一观点与克鲁泡特金的一致。巴金接受了这一观点,把高家写成了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反映了65438年底至20世纪初旧中国的整个社会动态,反映了时代的本质规律。高府主仆之间、新旧两代人之间、夫权统治与妇女反抗斗争之间、新旧观念之间、主仆内部矛盾之间的复杂对抗,是当时社会各种尖锐矛盾的缩影,高家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体现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封建专制主义的规律。这样,作品就达到了高度的典型性。

第二,注重探索人性美的刻画方法。激流三部曲中描写的人物有60多个,都是有名有姓的。他们性格鲜明,面目各异。巴金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在很多方面不像茅盾对人的刻画,也不像老舍那样注重对人的形神兼备的塑造,而是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在美和人性美,注重抒发感情。巴金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比较单纯,但又富于质朴,外表和内心高度统一。以、瑞珏、梅为例,他们的作品使他们都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冯明在梅园采梅,瑞珏爱画梅,表姐梅以梅为名,从而表现了他们“质洁而回洁”的梅花性格。同时重点分析了她们的内心活动——鸣凤是长篇告白,瑞珏是日记,梅是长篇告白。这些心理活动有一个* * *共同点,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到对方,从而表达了巴金一生都在寻求的“爱”字。这使得这三个女人的形象极其感人。

第三,故事的结构特点是以事件和场景为基础。国内的学生运动,中国新年,军阀混战,冯明之死...春天的海尔之死,惠的婚礼,淑英的离开...秋天梅的婚礼,惠的下葬直到大火和别离,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结,通过场景的描写把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再推到下一个事件。前后景往往相互呼应,形成作品的整体性。

第四,风俗画的描写带有作家强烈的道德判断。吃年夜饭,放烟花的描写极其精彩,但是作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这些风俗画背后的阶级对立,所以作家写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否定这些风俗画。这和沈从文的风格完全不同。

《激流三部曲》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激流三部曲》是一部反映五四运动的小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但遗憾的是文学作品未能描绘它。《激流三部曲》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五四运动,只是作品的背景,但却充分表达了五四精神,反映了那一代年轻人的崛起和追求,展现了我们国家新思想的诞生。因此,《激流三部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表现五四时代社会生活的杰出作品。

其次,《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封建家族兴亡史,着重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小说。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抨击始于鲁迅,这一主题自中国现代小说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进步作家的关注。但在鲁迅之后,只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真正将这一主题推向前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部著作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特点、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不可避免的命运。《激流三部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抨击这一罪恶制度的丰碑。

第三,《激流三部曲》在中国现代小说体裁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受到西方的影响,各种文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说也不例外。在抛弃了中国旧的传统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之后,它必须努力创造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来适应新的观念。这种创造通常沿着几条路线进行。一是学习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和技巧,适当吸收我国的传统表现形式;另一种是学习我国的民间口头文学,辅以西方小说的表达方式;三是基本采用我国传统的引经据典形式来表达新的社会生活。第一类以茅盾、巴金为代表,第二类以老舍为代表,第三类以张恨水等通俗小说作家为代表。在第一类中,茅盾和巴金代表了两条不同的道路:茅盾吸收了欧洲文学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巴金吸收了法国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判旧制度的巨大热情。所以茅盾的作品往往侧重于客观描写,而巴金的作品往往侧重于情感表达。《激流三部曲》是巴金艺术风格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小说的完善。

@@@@@@@@@@@@@

/blog.asp?name=blog_three

我们应该摆脱网民对巴金的局限和片面评价

首页发布于2005-10-24 15:36:00。

今年的10月,新闻热点频出。巴老的去世无疑是众多热点中的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在阅读媒体报道时,“伟大”、“丰碑”、“大师”等赞美之词一次次进入读者视线。然而,笔者也注意到,在如何认识巴金的问题上有一些发人深省的现象:

在网上留言中,

有网友对巴金的“伟大”不以为然,但随即遭到众多网友的反驳,但大多数反驳者都没有说出巴金真正伟大在哪里。

在某网站做的一项“你认为巴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的调查中,在“你读过巴金的作品吗”这一项中,多达74%的人表示“读过一些”,而读过很多的人和没读过的人分别只占16%和4%。在“你最喜欢的巴金作品”项目中,多达78%的人选择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在“你认为巴金的作品中有哪些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这一项目中,虽然选择较为平均,但“追求自由”仍占近55%;在项目“你认为巴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44.26%说了实话,465,438+0.86%让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走上了进步的道路,40.74%写出了伟大的文学作品。

虽然在相关媒体的报道中,对巴金的描述大多停留在他的写作成就、人生历程等简单层面,从历史、文化、社会等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介绍巴金的报道寥寥无几,但只要我们仔细阅读不同报道形式中的零散文字,除了其著述和作品的巨大影响外,巴老善良、忠诚、公正、自律、人道主义等高尚品质是毋庸置疑的。这一切都让巴老无愧于“伟大”的评价。

我觉得网上关于巴老是否“伟大”的争论,是对中国文化和一代文化名人的认知混乱。作为一种现象,这与网上的调查结论有着因果关系——在当今的中国读者中,大多数人只“读过一些”巴金的作品,而且大多是《家》、《春秋》等早期作品,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巴金的认知仅限于他的作品,对其作品的认知仅限于“追求自由”

巴金是否伟大,不是任何人随便定义的,也不能完全透过他的作品看出来。十年动乱形成了文化断代,巴金几乎被一代人忽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没有时间去客观地照看它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巴金也是“家”、“春”、“秋”的代名词,巴金也停留在历史中,这显然与他的伟大作品和伟大人生应有的影响力不相称。静下心来客观评价这位百年老人,从他浩如烟海的作品和生活细节中抽象出当今社会极其匮乏的精神文化内涵,是媒体和其他文化教育从业者的神圣职责。

巴金把它留给了

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他写了多少,写了什么,而是他的艺术形象的生命力能经受多久的严峻考验。一部作品无论引起了怎样的轰动,如果不能跨越产生它的历史时代,总会给人人生苦短的感觉。当代西方文论质疑艺术的永恒性,但伟大艺术的象征超越了历史语境。当作者的身体已经化为青烟,作品中的事件已经成为历史教科书中的条文,作品中的人物却能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样的作品是不朽的文学经典。这种永恒吸引力的奥秘在于图像的可解释性越来越强。

写《家》的时候,巴金27岁,书中的人物和他的读者一样年轻。现在70多年过去了,封建礼教还在崩塌的过程中摧残着年轻人的生命和青春。总的来说,这样的悲剧无疑正在成为过去,但《他家春秋》中的人物还活着。

像觉慧这种天真大胆的汉奸,虽然最初针对的是旧伦理,但他的名言“大胆,大胆,大胆”最初出自法国丹东,早在40年代就被解读为超越历史语境。邹涤凡在诗集《穿越》中写道,读《家》,走向革命。如果说觉慧形象留给后人的艺术可解释性比较单一的话,那么觉新提供的可解释性就相当丰富和灵活了。他身上有无穷无尽的、多样的矛盾:五四的理想追求和封建宗法的沉重压力;对家族罪恶的厌恶,以及有长子女和曾孙的继承人的责任;同情兄弟反抗,同情破坏亲人等等。他的鞠躬,不抵抗的腐败,道德的自我实现,交织在一起。这导致了他的多重人格:觉醒、受害者、殉道者、帮凶和自毁者。他的丰富性可能比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典型和吴更为多样。正是这一点,给不同历史语境下的不断阅读和不断创新留下了空间。这种多样性在几个系列的人物形象中获得了生命力。积极的一面,除了觉慧,还有觉民,消极的一面,有长辈给他们施加压力。还有值得一提的女性群体形象,如、瑞珏、梅表姐、淑英、崔欢等。所有这些意象都因为与觉新的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显得充实。在这样一个人情关系多元的大家庭里,巴金的情感和才华往往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巴金完全脱离大家庭背景,写社会活动时,他的笔法就失去了独特的魅力。就连抗战三部曲《火》,他也不能不承认宣传工作的失败。然而,就是这个巴金,在1949之后,在茅盾、钱钟书、沈从文、张爱玲等因不能适应新的历史形势而不得不沉默的时候,迅速唱出了一首带有鲜明宣传色彩的英雄主义颂歌,包括根据黄继光改编的《黄同志》和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的《团圆》。这是因为他早期有一种英雄主义的热情,这在他最早的作品《死亡》中表现得很明显,但他是一个孤独的英雄。在新的历史时代,他放弃了个人英雄人格,认可了集体英雄。他赌上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就积累的热情。他是真诚的,但是,你可以想象,这绝对不容易。

在国统区的优秀作家中,他是最早的,也是最多产的。在这方面,他几乎与茅盾形成了鲜明对比,茅盾长期接受* * *产品主义,却在创作中保持沉默。他的热情甚至使他成为活跃的社会流动者。他对新时代、新话语机制的情感投入是惊人的,这比一直没学会写新文体尤其是战争英雄的活跃的老舍更到位。与巴金描写朝鲜战争的作品相比,他的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显得非常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