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柳永的一生?

柳永一生坎坷,曾经四处为官,寻找出路。晚年虽为官,却陷入流放,浪迹天涯。“仕途之迹,歌咏饮酒之情不似往日”,但他的词名却传遍了世界,他对词发展的贡献也让人们永远记住了这位900多年前的“才子诗人”。

这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1,慢词的发展和声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词风以小令为主,慢词只有十几首。宋初,还是诗人擅长和习惯的诗。比柳永稍晚一点的张喜安、晏殊、欧阳修分别只尝试写了17、3和13个慢词,慢词占他们总字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写了87个慢词,125。柳永努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诗坛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和慢诗两种文体并驾齐驱。

小令的体系较短,从五六十字到两三十字不等,容量有限。但慢字长度较大,从八九个字到一两百个字不等。柳永最长的慢字《七石》,212字。慢词长度体系的扩大,相应地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表达能力。

柳永是宋代词坛创作和使用最多曲调的诗人。他有213个字,用了133个声调。宋代使用的880多个声调中,有100多个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字传到刘墉,系统开始准备。序、引、近、缓、单调、双音、三音、四音日益丰富。形式体系的完善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和创造,许多诗人也许只能在后世诗坛上左右逢源,但却难以创作出《水调头·明月几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健康悦亭》这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市民情绪的表达和粗鄙语言的使用。

监禁感与歌词的自我表达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系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唱腔风格,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品位,即变“雅”为“俗”,刻意用通俗语言表达市民生活的世俗情绪。北宋时,陈师道说柳词是“入俗,世所仰慕”(《后山诗》),王拙也认为柳词是“浅俗,自成一家,尤为不知书者”(《毕·姬满志》卷二),这就揭示了柳词面向大众的特点。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本来就是唱出老百姓的心声,抒发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在文人手中,词的内容越来越脱离老百姓的生活,偏重文人的审美趣味。柳永因为仕途失意,一度是城里的浪子。他经常出没于青楼和妓女之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和普通大众的生活和心态相当熟悉。他经常应艺妓之邀,为艺妓作词,在茶馆、酒馆、勾栏洼寺为普罗大众演唱。因此,他改变了文人词的创作方式,迎合和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可接受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他们所熟悉的人物和关注点。

首先,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挑逗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词的类似作品中,缺爱的闺阁女性一般只是自怜自艾,屈从于此,内心的愿望被隐藏。柳永词中的世俗女性在追求爱情方面大胆而积极,自由地表白了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尝试比较:

门槛菊愁烟泪。帘轻寒,燕子飞去。明月不知离愁,恨苦。晨光斜照着朱虎。昨夜西风吹枯了绿树。独自在高楼上看世界的尽头。想送彩色文具和尺子。山川又长又宽。(晏殊《喜鹊踩》)

既然春天来了,那就是绿红相间,心如可可。早晨花在梢上,莺戴柳带,犹压麝香卧。温脆,厌云。没什么。当仇恨和善变的感情都没有了,就没有音书了。

如果我早知道的话。后悔没锁好雕鞍。到了凤窗,只对那人,像管一样,拘泥于教诵经课。镇随,不弃。针线都闲着没事跟伊坐。还有我。忌年轻,清淡,阴虚。(柳永《鼎丰伯》)

这两句话都是讲女主角因为爱人没有回家而产生的悲伤和沮丧。而颜词含蓄,柳词率真。“柳永”一词受到宰相晏殊的批评,因为它直接表达了世俗女性的人生愿望,与传统伦理道德格格不入。柳永的另一首诗《唐瑾春》是一位市民妇女写的,她抱怨和责骂郎军未归,想象着他回来时如何软硬兼施,使他今后不敢再犯。这种泼辣直爽的性格和表达感情的方式,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表现了被抛弃或失恋的平民女性的痛苦感受。在词史上,柳永可能是第一次将手伸向普通女性的内心世界,诉说她们的苦闷和愤懑。且看其《满江红》:

我恨千愁,我会年轻,会发自内心。梦碎了,醉了,寂寞了,夜长而无味。可惜许以前枕过多少意,直到现在这两位始终没有终。孑然一身,赢了不眠,变得憔悴。再加上悲伤,会怎样。空虚恶心。没人想,我哭了好几次。你就不用做什么事了,你就去死吧,放弃吧。等到最后,再问伊拉克怎么办。

词以女主人公自我叙述的口吻,诉说着失恋的痛苦和难以割舍的思念。另一首歌《慢卷》(闲窗烛暗),描写了女主角与爱人分离的遗憾和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也是绘声绘色。这类抒写普通女性情怀的词,用悲凉动人的新声调唱出,自然容易引起大众的感情,所以“庶人尤爱道”(许都《但扫》)。

第三,表现了下层妓女的不幸和从善的欲望。柳永长期在广场游荡,与艺妓交往频繁。虽然有时会忍不住和艺妓一起玩,但他以平等的地位和相互理解的态度对待她们,认为她们“心温柔,品流飘逸,不叫于尘”(青旅);欣赏他们“肌肉发达、骨骼清晰、态度幼稚”(《青春之旅》)的自然魅力;赞美他们“自小歌舞”、“唱出新声”(《白玉兰》)的高超技艺;关心和同情他们的不幸和痛苦;“赢了一辈子是悲哀的。追过去,伤了心。”(《青旅》)也经常表达自己独立自尊的个性和对离开卖淫的渴望:“万里肖丹,何不齐头并进?”。永远抛弃那些烟火伙伴。不要让人看见我的妾,云里下雨。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作品相比,柳永的词不仅在内容和风格上有所不同,而且反映了思想观念的变化。作为当时特殊的社会群体,艺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和消费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柳永的词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命运,非常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但也有一些低俗的色情描写,这也是他在宋代经常受到文人指责的原因之一。

此外,柳永词还从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荣昌盛的城市生活和多姿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在城市生活了很长时间,有着丰富的城市生活经验。遍九陌,罗启祥有微风。十英里长的深红色树木。苏州,有着雄伟的山脉和响亮的笛声和鼓声(“迎春”)(“鹧鸪”),也让他惊叹不已。他用彩笔描绘了汴京、洛阳、益州、扬州、惠济、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当时市民的游乐场景。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看海的潮汐》,从自然成功和经济繁荣两个角度真实地描绘了杭州的美丽和人民的幸福。这幅城市山水画前所未有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祥和气氛,受到了文人的极大赞赏。刘基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的声调和词形,而且在词的审美趣味上向通俗化方向转变,在主题取向上向自我发展方向转变。晚唐五代词,除韦庄、李煜后期作品外,多表达离愁别绪、恩爱男女之情,柳永词则注重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心态。早年进士未中而作《何》一词,表明了这一创作方向:此词充分表达了他沦陷孙山后的愤懑之情,也表现了他的叛逆精神和狂放不羁的性格。

柳永几次进士考试失败后,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得不四处奔波谋生。南宋陈说柳永“尤擅游役”(《直斋本纪·解题》卷二十一),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个人感受。因为“名利”,所以要“争名逐利”,所以“游官成旅”,“知官游味”(安公子)。而且长期公务出国,而且“这么伤服务。”小姐更迷人,近在咫尺的钱珊分开了。都是深情亲密,不忍分离”(《六令》)。但“名利领服”,也不得不离开美女:“我们坐船到这里吧,大家争名逐利。我整天在外游荡,一直在争取从农村转学。“(丁凤波)《乐章集》共六十余字,全面展现了柳永一生中的追求、失意、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后来,苏轼沿着这种抒情的自我取向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3.词语表达的变化。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晚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不同,他只从书面语词汇上练习优雅优美的语言,而在现实生活中充分运用日常口语和俚语。如副词“有”、“如何”、“正”,代词“我”、“有”、“一”、“子嘉”、“阿谁”,动词“看成”、“都来”、“垂死”、“消灭”。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输入文字,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说话一样直接告诉人,让读者和听者感到亲切,容易理解和接受。当时“有井水喝,便可唱柳词”(叶梦得《夏日物语》)与柳词语言的普及不无关系。严友宜《艺苑黄茹》谓刘词“故传名者,以其言直,俗者易讨好,故也”(引自胡载《苕溪渔隐丛话》)。

词的风格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达方式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为了适应慢词长调风格和大众欣赏趣味的需要,柳永创造性地运用了描写和线描的手法。

由于篇幅较短,萧玲只适合用传统的比喻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和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感情。而慢词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传播和流传的,所以柳永把“说实话”的赋法移植到词中,或者直接把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层层刻画出来(如丁凤波、满江红);或者把描述事态发生发展的场景和过程铺陈出来,以此展现人物在不同时空场景下的情感心态变化。试比较两个杰作:

欧阳修的《踩沙》

待馆毁,溪桥薄。草暖摇曳。悲伤越来越远,远方如春水。一寸一寸,心如刀绞,眼里满是泪水。大楼的高度不在危险的围墙附近。平武处处春山,行人连外。

柳永的林玉灵

心寒心酸。亭子晚了,阵雨开始歇了。在京都城外设送别,却没有喝酒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船上的人一直催促着出发。手牵着手看着对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直到最后没有言语,千言万语哽在喉咙里说不出来。想到这一次回到南方,这旅程是另一条路,千里之外,一片迷蒙,夜空是一片茫茫的夜雾。

自古情伤离别。更何况这是一个寒冷的秋天的节日。今晚你在哪里醒来?杨柳岸,晨风和残月。这些年来,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所以风情万种,和谁说去。

这两个词都是关于爱情的。欧阳修的词运用了意象对比抒情的方法;柳永的词运用了传情达意的手法,把整个离别的情景、过程、离别前后的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动作、心情、心境都描写得细致入微。欧词以景为词,情由景而生;刘慈的诗是以事实和感情为基础的,是由事物引起的。歌词包含叙事的东西和模糊的情节。这也是柳永大部分文字的相同特征。

同时,他善于巧妙地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来叙述、设置和表达感情,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结构。词的一般结构是由过去和现在或未来的双重或三重时空组成的单线结构;而柳永则从现在扩展到思考过去和现在,想象未来要回到现在,具体体现在循环往复的多重时间结构中,如听马(凤枕结帘)、在沙中徘徊(梦)、慢卷(闲窗烛暗)。后来,周邦彦和吴文英都借鉴并发展了这种结构。在空间结构上,柳永还将人与我互写的二元结构发展为思念对方、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思美、梳妆、思念几回、知舟从天”(《赣州八音》);“算一个伊家的话,也要分一分,操心一下”(慢卷)。

与描写相符合,柳永也大量使用线描手法,不使用托辞写山水;浪漫叙事,没有对比和渲染,直接表达心意。比如《易地经》,不加任何修饰,生动地刻画了主角曲折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