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员旁边的巴特尔:只会说“我宁愿不要”的员工
“我宁愿不要”这几个字就像从我嘴里冒泡,只有我说出来的时候才被注意到。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所包含的情绪是不被注意和察觉的。在这篇短篇小说中,赫尔曼·梅尔维尔将这三个词所涵盖的精神推向了最高点。他塑造了一个面对任何要求只会说“我宁愿不”的角色,就是巴特尔·坦。
小说前半部分幽默活泼,后半部分惊变多变。梅尔维尔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重要的东西永远不会出来;很多难过的感觉只是暗示,却没有表达出来。巴特尔和叙述者之间没什么好说的,但他们之间深不可测的东西值得探讨。”这是哈罗德·布鲁姆对梅尔维尔小说的评价。
在这本书里,我选择了“我”的视角,以“我”与巴特尔之间的一点点接触经历来叙述巴特尔的生与死。
生动的“我”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律师,没有名字,也没有描述。虽然他所从事的行业经常要和别人争论,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崇尚极简主义的安静的人。他在华尔街有一家公司,包括两个抄写员,火鸡和镊子,还有一个年轻的杂工,姜饼。后来,因为事务所的业务扩展,巴特尔被聘用了。
“我”回忆前三名员工时,措辞无奈又幽默。阅读时稍加夸张的想象,也能体会到王小波想象苏联伟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蓄着大胡子吐口水的快感。
当我读它时,我想象着一个脸上留着胡子的老人,带着孩子般的天真,向我解释和抱怨他的三个有着尴尬绰号的文士:一个敏捷但自我放纵的火鸡,一个体面但易怒的镊子,和一个勤奋热情但年轻的姜饼。
诡异有趣的画面,与我小时候看演周捉弄别人时露出的调皮笑容不谋而合,让人忍俊不禁。
有时一英尺可能证明是短的,而一英寸可能证明是长的——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
巴特尔进事务所前,“我”和员工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用一句不恰当的话来说,功过相抵。
火鸡又矮又邋遢,一张红润的脸是他来之不易的杰作。他脸上的颜色和他的工作精神有很大的关系。当他的脸变得像正午的太阳一样红时,他变得对工作充满热情。
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不安分的疲劳。写字的时候,墨水乱飞;把笔收起来的时候要发出声音。这对于一个偏爱安静的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折磨,以至于“我”都想对火鸡不屑一顾。
但是火鸡并不总是这样。太阳升起的时候,他的动作敏捷快速,身体有着少年镊子所没有的稳定性。是浓浓岁月里送给老人的特别礼物。在某种程度上,火鸡和“我”相似的年龄减少了解雇争论的频率,这些优势对“我”的公司也是有价值的。
镊子年轻,急躁,优雅得体,有很高的机械天赋。和土耳其早上的镇定相比,他就逊色多了。很多时候他都是靠啤酒和松脆的姜饼来打发无聊漫长的工作时间。
他经常抱怨桌子的高度,但是他不能把握准确性。无论怎么调,他都不满意,不是敲脖子就是腰酸背痛。虽然镊子有焦虑和怨恨的坏心情,但他在接待客户时的温柔和礼貌为事务赢得了很多好评。
镊子代表了一群总说“什么都不要”却又无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年轻人。在单调无聊的日子里,靠食物来消磨,一种虚无蚕食着镊子迷茫人生的焦点。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年轻时是海军部的公务员,也苦于工作枯燥。他在给老师傅·拜伦的信中,抱怨海军部的工作总是被琐事过度劳累,使他疲惫不堪,思想平庸,表达总是不尽人意。
如果说青年时代的镊子和莫泊桑是无聊环境下不良反应的雏形,那么巴特比一定是无聊环境下孕育出来的极端。
巴特尔比率
只会说“我宁愿不要”的员工
一个做死信的快递员,带着安静的气息转到了我的办公室。刚开始,他总是一言不发,埋头苦干。对于喜欢沉默的老板来说,这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员工。但是当“我”让巴特尔做一些简单的校对和送信的工作时,他却说“我宁愿不要”,拒绝的语气很平静,没有一点焦虑。
现实中,影视剧或者小说中,员工拒绝雇主的要求,只有在雇主提出粗暴的、侮辱性的要求时。因为在普通人眼里,完成雇主布置的小任务是天经地义的,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今,巴特尔奇怪的说法让我怀疑他为什么不这么做。
“我”发现他不吃肉也不吃蔬菜,唯一吃饱的食物是姜饼。他不用睡觉,不出门,甚至从来不谈自己。总是沉默不语,一动不动地盯着窗外。我观察巴托比越久,就越发现他的古怪。
平日里人头攒动的华尔街,到了周日就会像一座空城,静悄悄的,只有光怪陆离的巴托比还呆在办公室里。他不工作也不做别的,只是不想走出办公室。
“我”对巴托比的异常举动越来越惊讶,并下定决心要了解一些关于巴托比的私人信息,比如他的家在哪里,他以前做什么,他是否还有其他亲戚。问完这些问题后,巴特比什么都不做了,甚至连抄写都不做了,整天茫然地望着窗外。
与此同时,“我宁愿不要”的句式在火鸡、镊子和“我”之间悄然流传。
当“我”意识到这个现象,觉得他一文不值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要辞退他。老板辞退员工,是一个人性弱点的人最难过的事。
但对巴特尔来说,解雇意味着改变,离开熟悉的办公室和老板也是如此。“我”无法抗拒他的坚持,也无法像他一样淡定,只好忙着缓解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觉得巴特尔是上帝送来磨炼他心灵的礼物。
到了我的时候,“我”办公室的业务忙得不可开交,越来越多的来访者知道办公室里有一个人不复印也不帮忙拿文件。引起了很多议论,影响了事务所业务的正常运作。舆论的重量扼杀了我对巴特尔的最后一丝同情,却无法摆脱巴特尔。无奈之下,“我”只好搬了办公室。
后来,巴特尔仍然被困在一间空荡荡的办公室里,没有人能劝他或请他离开。最后被警察以流浪的名义拖走了。在狱中,巴特尔保持沉默,不吃不喝,很快就被活活饿死。
虚无与英雄
“与国王和王子共眠”是原文中对巴托比之死的描述。梅尔维尔视巴特尔为国王,一个自始至终主宰自己的人。
小说中的“我”想过简单的生活,却十年如一日地打理着复杂的事情,让自己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债券。“镊子”不清楚自己,在枯燥的工作中埋没了自己的机械天赋。
“我”和“镊子”都想要活得高所向往的状态,但都缺乏自我支配的热情。“我”太老了,不能放弃,但是镊子太年轻了,不能咄咄逼人。
巴特尔虽然以“宁可不要”的决心断绝了一切联系,却让生活没有了一丝色彩。但他背后的纯粹精神是讲出来的,他追求的是一个绝对的自我,一种忠于自己的意愿。
某种程度上,巴特尔是一种英雄主义。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厌倦饥饿的生理反应。他总是平静地说“我还是不要了”。
与莫尔索在《局外人》中追求真我的英雄主义不同,他似乎是一个没有需求的英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他身上无法得到验证。他所有的拒绝,都只是在呵护一种信仰,拒绝改变,就像这种无与伦比的虚无,成就了这个人物。
在倦怠社会里,2011年曼哈顿爆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中,举行了一场不可思议的读书活动。德国银行大厅里挤满了人,每个人都在逐字逐句地读《店员的巴特尔》。其意义在于用巴托比的无理虚无来反抗资本主义制度。
在不知情的人看来,阅读作为一种反抗手段似乎很可笑。一旦加上巴特尔的不上诉精神,你就会意识到,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保护自己不受侵犯的最好方式。
附言
当我合上书页,回忆起巴托比短暂的一生,我隐约意识到,巴特尔的固执和虚无的原因,就是那些永远无法被接受的信件。他们有说不完的遗憾,也有暖心的祝福,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收不到上天的回复。也许是过早的接触阴郁和窥探他想要什么的欲望,让他年轻的生命增添了平静,也让他的思想消极低沉。
人怕无趣,怕平凡。找不到什么有趣的东西。维持现状可能是巴特尔能做的最有趣的事情。很多人说,累了就多出去走走。其实有时候坚持做下去,不一定会累,或者事情可能会变得有趣。
很高兴认识你,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媒体:没有什么是永生的,多个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