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小说——好像和神雕侠侣的传说有关
黄继光在老家当民兵的时候,曾经机智勇敢的抓获了一个逃亡的地主,轰动了全村。从入伍的第一天起,他就要求杀敌立功。除了做好通讯员工作,他还经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的表扬。由于工作出色,聪明伶俐,营长封黄继光为营部通讯员。
1952、10、19日夜,黄继光跟随大队长指挥六连在上甘岭进行反击。当时,营长、连长、指导员都急得不得了。如果敌人的防线不能在黎明前被占领,一夜之间的收获将会付之东流。危急关头,黄继光挺身而出,与连里的两位通讯员(小、吴三阳)有据可查。很快,两名战友相继被击落,黄继光也受了伤。当他爬到离敌人中心火力点十几米的时候,用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碉堡只塌了一半,敌人的机枪还在喷吐火焰。黄继光此刻已经没有武器,仍然向前爬去。躺在后面的战友们,借着照明弹的光亮,突然看到了壮丽的一幕:黄继光摇晃着站起来,张开双臂,向敌人的机枪穿孔冲去...
战友们赶到“零”位,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体还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手还紧紧抓着身边的麻袋,宽阔的胸膛紧紧挡住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经断了,七处重伤,身后还有一条十几米长的血印。可想而知,在最后时刻,黄继光以坚强的毅力爬到了敌人碉堡前,拖着重伤的身体,又一次跳了起来。
遗憾的是,因为黄继光从小家境贫寒,所以从未拍过照片。虽然有人在祭祀后拍了尸体的照片,但图像非常惨烈,面部难以分辨。宣传英雄事迹时,因为找不到可用的照片,只好用素描来堵住漏洞。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作为代表参加了全国妇女代表大会。毛泽东还邀请邓去他在中南海的家做客,表达他对这位英雄的敬意。
董存瑞
抗日战争接近尾声,解放区的年轻人竞相加入八路军。青年民兵董存瑞和好友支振彪因年龄未到参军年龄,未被允许参军,深感失望。不久,在一次反“扫荡”运动中,该区党委书记王平牺牲。去世前,他把最后一笔党费委托给董存瑞,交给了组织。董存瑞和支振彪再次要求赵连长参军,终于如愿以偿。刚到部队的时候,董存瑞因为不懂得珍惜子弹,受到了战友的批评和帮助。抗战胜利后不久,内战又爆发了。经过战争考验的董存瑞,成为了真正的革命战士,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1948年5月,解放龙华战斗中,董存瑞被任命为爆破队长。为了配合总攻,他们接连轰炸了敌人的碉堡。这时总攻冲锋已经响起,突然他们发现迎面而来的桥是一个伪装的碉堡,从里面扫出来的子弹挡住了解放军前进的道路。为了减少战友的伤亡,董存瑞在找不到炸药包支撑点的情况下,在桥下高举炸药包为国捐躯。
这是一部根据战争英雄董存瑞的事迹改编的传记电影。影片真实细腻地展现了董存瑞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成长为不朽的革命军人的过程,突出了董存瑞足智多谋的勇敢精神和执着、机警、顽强的个性。影片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束缚,大胆地描写了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他们精神世界中的追求、苦恼、兴奋、喜悦,展现了他们思想的升华和人格的完成。影片也突破了只在对敌斗争中描写人物的单一形式,着眼于在日常生活中,在人格与心灵的碰撞与冲突中,揭示灵魂,抒发感情,完成人物的塑造。影片丰富了革命战争片的表现手段,为银幕贡献了鲜活的英雄形象,也为人们提供了鲜活的人物塑造经验,堪称革命战争片的阶段性代表作。
为纪念1948年5月25日在龙华解放中英勇牺牲的董存瑞烈士,龙华人民在1954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
1955年,经热河省政府批准,决定用专项资金修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是由热河省建筑工程局的孟设计的。1956开始施工,1957完工。原碑高14.5米,基座长1.4米,宽0.75米,高0.85米。纪念碑长3米,宽1米,厚0.35米。碑帽长1.3米,宽0.65米,高0.66米。占地面积360平方米,为钢筋砖混结构建筑。纪念碑的底座和主体由28根用灰绿色人造石板装饰的观察柱装饰。观察柱之间有上下铁管连接而成的护栏。碑体顶部为铜制镀金五角星,碑中心总长6。与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融为一体的六米长汉白玉上,镌刻着朱德主席为董存瑞烈士亲笔题字:“为国捐躯,永垂不朽”八个镀金大字。这八个字高度评价了董存瑞烈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57 10 6月18日,河北省民政厅、承德地区及隆化县领导、承德地区年轻干部代表350余人在纪念陵园最高纪念楼参加。这座纪念碑在苍桑经历了30年的风雨。上世纪50年代由于建筑水平的限制和陵园特殊的地质条件,碑身多处下沉开裂,碑身略向西倾斜,碑身和基座的牌匾部分剥落。地面和岗亭的人造大理石板部分松动脱落,台阶多处坍塌损坏。陵园三次向民政部和河北省民政厅反映上述情况,申请重修纪念碑。民政部、省民政厅领导于1986到陵园视察后,于1987下拨32万元,批准重建纪念碑。新纪念碑由张永鹏创作,由城建局易守斌具体设计。就是基于陵园建筑既有古风又有当代气息的原则。在碑的设计上,考虑到原碑虽无特色,但总体不落俗套,造型美观,社会反映实际情况较好,保留原样,增加高度1米。同时为了改变纪念碑的整体轮廓,增加层次,烘托主体。桥台由一层改为两层,上层平台为方形,下层平台为多边形,周围有40组栏杆。双层汉白玉栏杆由河北曲阳的白色石柱、栏杆、古宝、铺地组成,饰以花瓶、云纹、莲花纹。错落有致的白色栏杆和层层叠叠的花岗岩台阶,丰富了纪念碑的整体建筑轮廓,增强了节奏感。使纪念碑看起来更加挺拔雄伟。纪念碑基座为黑色花岗岩,白底,寓意英雄的鲜血洒在龙华之上,碑顶镶嵌一颗直径0.6米的五角星。纪念碑总高15.5米,一层底座宽22米,二层底座宽12米。为了重建纪念碑,县里成立了以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宋日义为首的基建队。作为纪念碑建筑,王守成工程团队,考虑到原碑体已压实30多年,不会再下沉,仍选定碑体地基。在交通局、城建局、县武装部和驻军52829工程营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次爆破,旧碑被成功拆除。1987年5月,隆化县委副书记张主持纪念碑重建开工仪式,承德地区行署副专员讲话,在县直各机关单位形成了为纪念碑重建献计献策、义务外出打工、运石下乡的热潮。存瑞墓园艺术家谢设计了墓前题词。为突出朱德主席题词的教育功能,天地距离比原碑缩小0.4米,原题词放大0.1米,并穿插题字。半个多月后,他和隆化县印刷厂的艺术家郝一起完成了纪念碑的雕刻和镀金任务。纪念碑顶部的五角星是由铜铸成钢的,并且镀了银。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5月1988占地440平方米,由1687块石料和从龙华陈家台、二道河、山嘴、汤泉沟四个采石场运来的300立方米花岗岩组成的纪念碑竣工。
1998年5月25日,董存瑞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日,董存瑞烈士纪念碑揭牌仪式举行。揭牌仪式由隆化县县长冯瑞芬主持。解放战争时期指挥解放和龙华战役的原十一纵队司令员、时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何金年,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周文渊,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毅为董存瑞纪念碑揭幕。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民政部顾问陈阳还在纪念碑前赠送了董存瑞烈士汉白玉雕像。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齐、董存瑞所在团副团长焦国庆、董存瑞曾经的战友雍顺义、董全忠、董存瑞的父亲、怀来县委副书记蔡天辰、隆化县委书记张振存、隆化县人大主任吴凤海、隆化县政协主席赵俊山、隆化县五大班子领导以及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和新建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的映衬下,更加雄伟庄严。朱德主席的“为国捐躯,万岁”八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纪念碑前2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是每年纪念董存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1998年,董存瑞烈士牺牲50周年纪念日,纪念碑停机坪加建,水泥板换成花岗岩。纪念碑前的广场用水泥砖铺成,纪念碑展现了董存瑞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士兵和群众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团、参军、入党等仪式,举行各种规模的纪念活动。在纪念碑前,人们都肃然起敬。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将永远是屹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