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符合新媒体传播趋势的《我是粉丝苏遇》。为什么会被刷机?
一直被视为“弱势”的书面语,突然站到了舞台中央,从盛世蚂蚁到《资本的麻将》的《亲密接触》再到《我是范苏遇》。没有渲染,没有呐喊,没有加入流行的表情和抢眼的视觉画面,朴素素文字的力量一下子回来了。只说《我是粉丝苏遇》一诞生就颠覆了所谓内容创业和微信传播的三大趋势:
1.微信的标题越来越长,三行,文章的中心思想都在里面。
2.用户越来越不耐烦看文字,新媒体内容趋于短小精悍,没有人看长篇大论。
3.微信的文字要图文并茂,排版要有“呼吸感”。
虽然“我是范苏遇”的原文已经被删除,但凭借人类长于7秒的记忆,我们可能会记得文章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趋势。因为规则注定属于平庸,优秀的案例总是不断诞生,被彻底颠覆。不存在符合新媒体传播趋势的《我是粉丝苏遇》。到底凭借哪些点击,选出了“难调、口味越来越犀利、珍惜个人时间”的移动互联网用户?
范自己,她的丈夫,两个孩子,她的母亲,她的雇主,她的父亲,姐姐,大哥,小弟弟...这些活生生的人物,连同他们的命运,都不是作家刻意刻画的,而是范生活中经常来来往往的“人”。她用一种也是最常见的写作技巧讲述这些角色的故事:对比。
300元一个月的郊区出租屋VS雇主300平米包含各种健身器材的房子;晚上喂雇主的孩子VS在郊区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互相拥抱过夜;处境不好的孩子VS“我们的祖国是一座花园,花园里的花真鲜艳”...这些反差像“钩子”一样,把隐藏在角落里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农民工子女教育、农村土地问题、婚姻问题、赌博等一系列社会上经久不衰的热点话题,用平实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社交媒体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个关于社会痞子的荒诞故事,通过展现悲惨人生、利用网民好奇心的“苦难”也不在少数。《我是范》全文的态度是平静到近乎冷漠的,她似乎对任何愤怒、压抑、落魄、绝望的事情都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世态炎凉,小弟无友无亲。我小哥半夜在汉江二桥上翻来覆去的徘徊。”
还有文中常见的“反讽”意思。“三个孩子,每天给小女儿唱《我们的祖国像一座花园,花园里的花真鲜艳》,唱得欢天喜地,玩得不亦乐乎。”多么幸福快乐的人啊。孩子的天真衬托着现实,看着就忍不住。范是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是一个“冷漠懦弱”的人?文笔真的像我一样,只是淡然,淡定的叙述吗?看过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些几乎没有敌意,也没有哭喊手势的文字背后,有着“呵呵”一声的无奈,有着如梗在喉的苦涩。
不批评任何人,不抱怨任何事,置身事外,就能读得顺畅,没有“不适”。她没有说是你的错,她没有要求什么,她也没有抱怨社会弊病。这不就是当今网络文学的一股清流吗?
没有接受过专业文学写作训练的人,容易出丑,暴露自己的低俗。雅与俗,文艺与民间,都与作者的阶级和历史生活环境有关。想通过刻意的训练而不被人注意到字里行间是非常困难的。当然,《我是范苏遇》里面的文字并不优雅,但是里面的价值观是平衡的,是正义的,是朴素的,是根植于基本人性的。
内容网红,或者说内容创业者的最高目标,无非就是通过文字这个工具输出价值观。如果能影响受众的决策行为就更好了,离日常的进步也不远了。但观众受够了“做作”,本能地抵制那些尴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就算给他们灌输一千遍一万遍,“骄傲”的观众就是不买单。所以媒体得出的结论是,用户越来越难取悦,不得不改变方法和新的方式来支持“神”,接他们感兴趣和爱听的东西。
《我是粉丝》似乎推翻了网络名人的理论——这里的内容没意思,不轻松,不新鲜,毛为什么轻松获得65438+百万+?有一些老套的古典价值观在里面。比如老人和老人,孩子要平等的接受教育,给别人爱和尊严。如何让用户容易被感动?
这个无意创造的65438+百万+和那个精心创造的65438+百万+有什么区别?用户期待的是什么样的内容,或者说应该是早就忘了取悦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