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年代出生的老一辈人的经验对我们年轻人现在的生活还有用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辈的人生经验,显然对晚辈具有指导意义。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人生的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就是智慧和财富。作为长辈,人生见识过太多的人和事,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晚辈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年纪与阅历并不会天然成正比。有些人,虽然年纪大,但生活的圈子很狭窄,见识过的人和事并不丰富。比如,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农民,一辈子就是生活在乡村,人生走过的地方,就在方圆百里之内,最远就是到过县城,一辈子与之打交道的人,也就是乡村亲戚四邻,所做的事,就是埋头种地,读书也只读过小学,看电视都感到有些吃力,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他的年纪虽然大,但人生阅历其实很有限,人生的经验,未必就能对20来岁的大学生有多大的指导意义。

当然,有些人的人生阅历虽然很有限,读书也不是很多,但脑子特别精明,能够有有限的人和事中提炼出独到的人生经验教训,这种情况也不能排除。但是,总体上来说,人生经验与一个人的阅历见识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范围过于狭窄,虽然年纪大,也不一定就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年纪大的人对年轻人进行人生指导,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在春节走亲访友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自以为人生经验丰富的长辈,会忍不住对晚辈进行教导。“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但是真正有这个清醒认识的人,其实少之又少。因为,极少有人会认为自己的人生见识极其限,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人们会产生自己见多识广的幻觉,更会不自觉地放大自己人生经验的重要意义。这就是所有的年长者愿意指教年轻人的原因所在。

年轻人在接受年长者的教导时,当然不能一味拒绝,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跟人们接受所有信息是一个道理。年轻人要善于倾听,就是要懂得分析别人话语的信息,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个是无用的信息,这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长辈的指导并无参考意义,作为晚辈,也不应该把不屑一顾写在脸上。毕竟,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不允许我们对长辈表现出轻慢的态度。东坡喜说鬼,妄言聊解醒。本来无所为,妙语乃环生。这是人生智慧。况且,长辈还是一片诚心希望能为你的人生成长助一臂之力呢。毕竟,对年轻人来说,在长辈面前,表现出谦虚与礼貌,是必要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