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巴金

虽然巴金早已被公认为20世纪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为了文学而文学,他甚至没有以作家或作家自居。他认为他的写作就是讲述事实和内心的呐喊。正如他所说:“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需要爱的,恨破坏爱的。”

■巴金的文学选择从一开始就是西方式的、自发的,充满了20世纪的科学和人道主义思想。半个多世纪以来,觉新、觉慧、鸣凤、梅表姐、王文轩等艺术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正是从这些艺术形象中,许多年轻读者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镜子,从而勇敢地走出了反叛、反抗和自身价值追求的一步,甚至投身革命。

《随想》是巴金晚年写的一篇思想散文,是一篇五卷本的自白,是对自己和周围问题的深刻分析和大胆揭示。虽然与他年轻时的信仰不同,但激情、率真、真诚、善良、自律以及对真理的探求和培养,仍然是巴金先生写作的目的。《随想录》的出版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坛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浪潮,“讲真话”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格品质。

套用托尔斯泰评论卢梭的话“十八世纪全世界的良心”来形容巴金先生,绝对没错。巴金的职业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是许多代年轻人的灯塔和动力。爱与恨、血泪、人性、良知和热情是巴金先生的不朽著作及其表演最鲜明的特点和基调。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寒夜,随想...这将永远代表着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巅峰,它必将像行星一样闪耀!

据专家考证,巴金的笔名来源于他年轻时对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俄国革命作家、思想家作品的热爱和追随他们的意向,所以这其中隐含着深意。这个研究总体是好的,但根据巴金自己的解读,意义略有不同。他以巴为姓,纪念一位留法的北方同学。这位曾经与巴金朝夕相处的同学,因为生活的压抑,在法国襄城溺水自杀。这个消息让巴金非常痛苦,这给了他永恒的爱。

无论他的笔名是如何得来的,全世界巴金的读者都知道,巴金在其重要的创作生涯中信奉人道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现在的人道主义没有太大区别,但无政府主义一直是有争议的,也是巴金在人生的某个时期遇到麻烦或受到批评的根源。“无政府主义”源于18、19世纪人文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哲学思想,常被翻译为无政府主义。事实上,巴金所信奉的无政府主义,远非今天常用的贬义词。无政府主义的本意是反对封建权力和专制的禁锢,倡导一种平等、自由、博爱、只有科学知识的理想人际关系和生活。巴金步入文学之路为什么会找到无政府主义的道路?正是因为他生长在封建专制社会和古老的家族,在沉闷黑暗的精神压迫中渴望身心的解放和完善,所以第一个选择将他引入文学殿堂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充满理想和激情,俄国大革命时期自省奉献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罗曼·罗兰、卢梭、福楼拜、赫尔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托斯托夫斯基都是巴金崇敬的大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也对他“人类至上”的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唯美主义传统学派对巴金不利,甚至被他抛弃。原因是他的创作时代有一股反抗的洪流。比如他说,“我现在的信条是爱需要爱的,恨破坏爱的。”(《海上杂记》)

虽然巴金早已被公认为20世纪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之一,但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为了文学而文学,他甚至没有以作家或作家自居。他认为他的写作就是讲述事实和内心的呐喊。(“我的每一部小说都是我对光明的呼号”)。他的第一部小说《死亡》是为他哥哥写的。当时他大哥深陷封建家庭,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做了不必要的牺牲。巴金希望大哥勇敢地走出自己的“家”,做封建家庭的叛徒。这些话用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希望能感动人,用情感触动哥哥的心。结果小说无意间被朋友带回国内出版了。虽然感动了很多读者,但大哥无力回天,最后在家中自杀。这给巴金的不朽杰作《家》带来了直接的动力。

巴金的创作心情一直是压抑的,甚至是抑郁的。虽然他努力克服自己,消除脆弱,甚至从法国悲剧革命家丹东口中叫出了“大胆,大胆,永远大胆”的名句来激励自己,但他无法摆脱封建社会和家庭所投下的沉重阴影,也无法廉价的乐观和浪漫,所以他的作品近乎悲剧,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黑色的阴影笼罩了我们。”于是忧郁在我们心中诞生。阴影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东西。一击加一秒。眼泪,呻吟,哭泣,挣扎,最后是悲惨的结局。一个年轻的生命被摧毁了。有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给别人留下了一些悲伤的回忆,有的被打倒在泥坑里无法自拔..."(《回忆》),这既是巴金心灵日历上的痛苦历史,也是巴金作品的主基调。

事实上,巴金很早就离开了家乡四川成都。19岁那年,他离家去上海读书,然后去了法国。之后,巴金几乎生活在东方之都上海,一生从事文学写作和编辑工作。而在家乡生活十几年的经历和无数的人脉,成为巴金人生创作中最重要的核心素材和情感波澜。

雷,雨,电,家,春,秋,憩园,寒夜,记忆等。,巴金的代表作小说和杂文几乎都是描写封建家庭悲剧以及其中的殉难、挣扎和反抗。半个多世纪以来,觉新、觉慧、鸣凤、梅表姐、王文轩等艺术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正是从这些艺术形象中,许多年轻读者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镜子,从而勇敢地走出了反叛、反抗、追求自身价值乃至参与革命的一步。巴金文学已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活力的文化景观和瑰宝之一。可以说,一个没有读过巴金的读者,是不可能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旧中国城市家庭的伦理习俗的。

虽然巴金的《家》主题与古典白话小说《红楼梦》极为相似,但在风格上几乎看不出后者的影响,因为如前所述,巴金创作的标准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欧洲革命文学而不是传统的古典文学。尽管巴金从他母亲那里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从他的兄弟姐妹那里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但他的文学选择从一开始就是西方式的、自发的,充满了20世纪科学和人道主义思想的风格。这种选择虽然使巴金的文学话语少了传统的背诵、成熟和回味,但却给现代文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风格和优雅的春风。正如四十年代的法国学者明·李猩所指出的那样:“巴金小说的价值不仅在现在这个时代,而且在将来尤其应该保存下来。因为他的小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这就像一部电影,里面有无数中国人上演的悲剧,叙述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引起了很多年轻人的心。为什么家会有这样的效果?唯一的原因就是她代表了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的自传。”(参见明·李猩的生平和巴金的著作)

这是一个非常中肯的分析。他其实是在说明,巴金先生的文学选择从一开始就与他的哲学人生思想选择是一致的,那就是抛弃和背叛旧的贵族利益,用博大的精神和爱心去献身和拥抱普通人,用血泪去彻底唤醒他们。从而追求一个纯洁美好的平等世界。虽然这样的努力后来被批评为“暧昧的爱情和人类至上”,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坚持让巴金扮演导师的角色来“指路”,是不现实的。文学最初的目的是揭示问题,弘扬人性,不可能要求每个作家都充当思想领袖的有力人物。巴金的作品描绘了旧中国家庭的深刻悲剧,完美地表达了他作为作家的才华和良知。当时同时代的鲁迅对巴金给予了非常好的评价:“巴金是一个充满激情和进步的作家,是为数不多的好作家之一。”

巴金是一位一生勤奋、多产的作家。但到了后半生,他的小说创作基本停止了,这可能是要适应社会变化的原因,创作高峰期过后的休整期超过了。虽然创作生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但巴金奉行的“忠实地活着,爱别人,帮助别人”的原则从未改变。他不仅以读者的身份用不朽的作品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且还无私地关心和帮助祖国的社会改革和文化教育事业。近二十年来,他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在世界文坛享有广泛而崇高的声誉。晚年写的《随想》是一部五卷本的自白,是对自己和周围问题的深刻剖析和大胆揭示。虽然与年轻人的信仰不同,但仍有法国大革命和俄国革命思想家的强烈影响。激情、坦率、真诚、善良、自律、对真理的探索和发展。仍然是巴金先生写作的目的。《随想录》的出版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坛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浪潮,“讲真话”成为整个社会的人格品质。

巴金先生是中国现代为数不多的文学大师和思想家。他以丰富的文学成就和圣贤般的高尚品格,向世人证明了爱情的可贵,真诚的伟大,天才的光辉。他的名字一定会像鲁迅先生等人一样留在历史上,像北斗一样闪耀在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