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孩子写小说?我得劝你:别让孩子碰小说!
我佩服同事脸上还有一丝骄傲。
其他同事纷纷迎合:哦,以后就是作家的料了!
不是没听说过年轻时荒废学业最后写出名篇的人。就像计算机专家李想一样,只是放弃了学习,专心做网站,创业。现在他有一家市值上亿的公司。
这样的新闻一出,就成了迷惑孩子的噱头。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正是景M .郭和韩寒当政的时候,我把《三重门》放在一本物理书里上物理课。考砸了,就写些与学习无关的长词来解忧;我下定决心要写一些有名的东西——但读书一直是当时大多数人的期望。
于是就有了“我读书是为了父母”的想法——我也把这句话告诉了当时喜欢的男生。
他一脸惊讶——哦,那时候我们都盲目的喜欢上了那些嘻嘻哈哈和自己玩,成绩很好的男生,更何况他还戴着一副眼镜,长得不帅也可以想象的乖巧。
后来,我们渐行渐远:他在现实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我则在各种虚拟小说中跌宕起伏。
如果不是自己的经历,你不会发现自己在身心尚未成熟,三观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没有资格看小说。
它不仅让你怀念学业和爱情,还会把你引向虚无。
毛姆在他的随笔中提到:如果有必要,小说家会牺牲真实性和可信度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毛姆的阅读方法是:“从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转向作家的生活和人格,再从生活和人格转向关照作家的作品。”
那些举世闻名的小说都是谁写的?
我记得那时候我特别爱《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的第一部小说。书中,男人带着复仇计划回到别墅,爱上了女人。
在少年时代阅读这样一部暴虐扭曲的小说(当然,它确实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如果你还没有建立起强大而牢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你就无法从内容和意义上客观而清醒地去欣赏和辨析。
你只会被青春的荷尔蒙驱使着与小说中强烈的情感交融——那是作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创作需要,在其中倾注了极致的爱恨情仇的效果。
那么显然,会是真的吗?不。这有可能发生吗?也不会。
对我们的孩子有教育意义吗?甚至更少。
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沉迷在一种幻觉中,逃避学习中的困难和磨炼,梦想着有一天能遇到惊心动魄的爱情:我们不能“结婚”,但我们已经心碎地相爱了。
如果她喜欢的男生和其他朋友关系很好,她就会开始一场内心的戏码,把自己当成小说里悲剧的女主角,准备谈恋爱,杀了男朋友。他们认为真正的爱情就是这样。
他们相信小说的“皮毛”,却无法从中升华。
就因为我们的孩子没有资格看小说!
最近,他们邀请郭采洁参加吐槽大会。会上,郭采洁直言,每个人都无法从古力“挣脱”:我爱古力,但我们在一起呆得太久了。今晚,我单方面和古力分手了。她已经是过去式了。
为什么郭采洁对古力如此着迷?因为她真的很喜欢古力,而且她喜欢把古力带入自己的生活和后来的其他演绎角色。比如“喜宝”。
大多数人评价她说:郭采洁的喜宝,连讲台词都不比古力差。
一个成熟的演员是这样的,更不用说我们的孩子?
沉迷于看小说的结果就是总觉得自己以后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和故事,于是在没有任何理性思考的情况下,被作者的情绪传染而肆意夸赞。这个时候,孩子会觉得我需要这样低沉、阴郁、悲伤的情绪和感受,需要和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保持情感上的一致。只有这样,我才能写出同样深刻而精彩的文字。
殊不知,这样的心态会影响她的身心健康,最终成为一个敏感、情绪化、虚幻、抑郁的孩子。
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其实就是作者本人。灵魂深处被压抑已久又无处发泄的“性格”。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强大的意志力,她很容易“拥有”作品中的人物,甚至小说家本人,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他们,成就自己。
是不是很可笑很扭曲?我想你能意识到其中的可怕之处。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沉迷小说的孩子来到现实?
你可以直言不讳地向孩子解释你的担忧,告诉她上面说的看小说的“坏处”。而不是一味的告诉她:不要沉迷小说,什么都不做。毕竟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万个理由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你要抓住她的“痛点”,真正说服她。
另外,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爱读书,其实也是一件好事。你可以主动送书给她。你可以在筛选自己的同时考虑她的喜好,送一些有益于她身心发展的书籍,引导她阅读正能量的书籍。你不妨和她一起阅读,每天讨论书中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还能随时了解孩子的内心心理,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亲密。
最后,沉迷于“虚幻”世界的孩子,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缺乏关注和关爱的孩子。
首先,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经常忽略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如果是,就要行动起来,积极与孩子互动,多参加家庭活动,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外面的世界,给孩子适度减压。
鼓励孩子和正能量的同龄人交朋友,甚至找一个关心孩子的同性成年人给他输入正确光明的态度和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喜好,但只有在合适的阶段做合适的事情,才能自然而然的遇见最好的自己。
那时候你会发现,只有做好人生之初该做的事情,生活才会给你更多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