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杏林春暖

之前看过一本小说《大医仙》,且不说小说怎么写的,有多红。至少我喜欢它。也是从这本小说中,我接触到了中医。

之后开始看很多历代名医的传记。从先秦的扁鹊,金元四大名医张继,到近代的张锡纯,90多位名医,大部分都懂,心里只有“佩服”二字。

这些著名的中医专家都有相同的特点,走的是医学道路。至于这种医疗方式是什么,每个行医的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如果真要定义的话,最贴切的就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

大医治病,必先平心静气,无欲无求,先显大悲,誓以灵救苦。如果一个生病的人来寻求帮助,不要问他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年轻还是年老,是温柔还是美丽,是友好的朋友,是无知还是聪明,是不是和别人平等。都如至亲之念,而他不应瞻前顾后,思虑吉凶,爱惜生命——《大医精诚》节选。

看到他的苦恼,如果有几个,他是深深难过的。不避山,日夜冷热,饥寒交迫,一心节省,无心做功夫。这可以是全世界的大医,反之亦然——摘自《大医精诚》。

这个节选的语言并不复杂,简单翻译一下。

一个被称为大医的人治病,首先要平复自己的心,心中无欲无求,然后在心中升起菩萨之心,发誓拯救生于世间的肉体之痛。这是成为一名伟大医生的第一步。

后来有个病人来看病求助,不管他是富是贫,是富是贱,是美是丑(考证:漂亮;艾:丑),朋友还是亲人,国内还是国外,聪明还是愚蠢,都应该一视同仁,都应该认为是自己的至亲。

“华夷”“华”就是“华夏”,当时指的是中原地区,也可以说是唐朝的疆域。“易”在很多书里都有提到,是对外国的一种称呼。

所谓“东夷西戎南蛮北地”,是很久以前对生活在中国四方的其他民族的称呼,也是一个代号,没有其他含义。

看病的时候不能来回看,心里想着治好了会得到什么奖励,没治好会受到什么惩罚,因为爱惜生命,不在乎病人。那可不行。

这是非常严重的。给别人治病是医生的本分,但给别人治病的前提可能会把自己的命搭进去。很多人都要考虑到这一点,只有开头提到的菩萨心肠才能做到。

看到病人身上的痛苦就像自己一样,心中要有慈悲心和爱心。如果有需要家访的患者,不要在意崎岖的山路,冷热,饥渴,全心全意去治疗。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你要真诚的去治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医生,帮助世界上所有的生物。相反,我们是偷窃世界上所有生物的生命的巨大窃贼。

我不是语文老师,很多生僻字我也不解释,比如xi,就是山缝里的。也可以看作是悬崖、山谷、沟壑等等。

第一次接触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看了一部电影。有一部电影叫《河间大师》,讲的是河间名医刘和寒门代表人物。

刘教弟子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把《大医精诚》背下来,就像祖训一样,牢记在心。

很多人都知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让他的弟子们熟记《大医精诚》,给他们一颗初心,让他们知道做医生一生的使命。

历代名医很多都成为一代名医,很多都得过病,不是亲人就是自己。

正是因为这种痛苦,我不希望别人经历同样的事情,我继续专攻医学,最终成为一代名医。而这些名医都有一个* * *特点,遵循医学之道。相反,很少有名医叫李成。

很多影视作品都有积极的价值,其中的一些台词也值得玩味。这要归功于一个称职的编剧,比如《河间大师》里的“大医精诚”。

另一部电影《医者童心》讲述了宋代名医钱乙的故事。钱乙是中医儿科的创始人,对儿科症状进行了系统总结。

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人,所以一提到“六味地黄丸”,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六味地黄丸的创始人。

治愈者童心中有一句台词,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在书中,“钱乙”说“医术是世界上最清白的职业”。

所谓“生意”的人,以前叫买卖,现在叫生意或生意,都是冲着钱去的。把医术作为谋生手段无可厚非。

当初高天志愿,第一志愿报临床医学。那时候没有拯救世界的心。一是医生工作体面,二是收入不错。第三,他非常感兴趣。

选专业不是事业,但很少有人去追求名利。我是其中之一。当初我也是把医术当生意。说白了就是一种赚钱的方式。这个初衷是对是错。

很多名词用多了就成了习惯。什么经济,什么道德,什么魔法,都不是本义。

所谓“经济”,就是“管理世界,拯救世界,拯救国家”。诸葛亮是经济大师,不知道什么时候和钱有关,所以会错。

至于“德”,“道”即道,“德”即德,道即体,德即用。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类似于“魔法”。

“法”是最基本最根本的,可以看作是一种理论。“技”是技术、手段、方法的总称,也可以说是实践经验。没有扎实的基础,再多的“本事”也是花里胡哨。

至于“大医精诚”,那是医道,很多名医都是以医道为基础,医术惊人。

钱乙把医术当成一门生意是有道理的。菩萨心肠不可或缺,医道不可违,但也要有慧眼应对。

学中医的都知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高,习惯叫他。他收了一个徒弟,叫洛天依。

这个洛天依出身贫寒,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饱受贫穷之苦,却有着不俗的医学天赋。

李东垣也很看重这个人的才华和人格,决定把他一生所学的都教给他,传给后代,帮助这个世界包容神灵,但他还是要进行考验。

李东垣当着徒弟的面问洛天依:“你跟我学医是为了济世还是为了赚钱?如果一个人身无分文,看病不起,又没钱买药,来找你治疗,你救还是不救?”

不管怎么看这个问题,都是一个命题。如果他说是为了天下众生,那人就要全心全意的对待,支付所有费用。

罗天一要是这么回答,李东垣肯定不会要他的,显然是口是心非,这种人一旦接受了,指不定以后会用医术来害人,来获取不义之财,毕竟穷怕了,怎么能不爱钱呢?

罗天一如果回答为了赚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虽然是真的,但是李东垣也不会要他,一个一心赚钱的医生,这种医生教人祸害百姓,初心是不对的,就算是换回来,那也会犯很多罪。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洛天依回答,该赚钱的时候,该救人的时候,那个人要救人。这个答案是可以的,但李东垣仍然不会要他。救人和省钱哪个更重要?

万一贪得无厌,身败名裂,这种徒弟很让人担心,也是最可怕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确实不合适,但是洛天依想了想,给了李东垣一个完美的答案,简单的说“钱还是要赚的”。

什么叫“钱还是要赚的”?洛天依家里穷,有一些人下顿饭都没去过。赚钱养家无可厚非,但前提是先救人,救人。能赚钱就赚。不赚钱就算了。

在治病救人的前提下,如果能赚钱,救人之后拿点开销养家糊口就更好了。毕竟洛天依的命不太好,但他的初心是救人。李东垣对这个答案也很满意。

接到洛天依后,李东垣给他安家费,让家人先过上好日子,让他安心学医,也解决了洛天依的后顾之忧。(说话用人都在这个故事里)

俗话说“医生不敲门”,但历史上很多名医都有一个通病。当他们听说这家人病了,长期治不好,就不请自来看病,有的还一直让病人吃药,直到病人康复。

这种人很傻,就像全国各地都有医疗队支援武汉,他们那么可爱,崇拜武汉,直到它康复。

当初看治愈者童心未泯的时候,我姐跟我说现在哪里有这种人,问我去医院要多少钱。

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很少去医院。小病自己治好了,还没大病。小时候生病去了农村诊所。进去后我就被治好了一半。不知道是错觉还是害怕打针。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乡村医生都是那么和蔼可亲,一脸的温柔,让我感觉好多了。

看了很多中医名医的事迹,第一感觉就是那些名医有点傻。明明不管自己的事情,没人请他,他却坚持看病,收了很多白眼,还一直让病人吃药。

最后那人好了,有的收了一点钱,有的什么都没带就走了,一顿没吃饱,一口热茶也没喝。

以三国时期的董枫为例。人们从未收到医疗费用。一棵杏树治好了小病,五棵治好了大病,最后种了一棵杏树。

还有张继(张仲景),被称为医学圣人。他是一名官员。他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官员。因为官不扰民,所以官员不能随便到百姓家里去,所以他每个月十五都要开大堂给百姓治病。(这就是医生称之为坐在教室里的原因。)

药王孙思邈出诊时把驴拴在了森林里。看到病驴后,被老虎吃了,但是驴的断骨卡在了老虎的喉咙里。孙思邈也治疗过老虎。后来,孙思邈在药王庙里坐过一次老虎。

朋友跟我说,金庸、古龙等人之后,他再也没看过好看的经典武侠小说,就让我试试写武侠小说。

不是没想过,只是很难写,写不出来。

“最伟大的侠客是国家”。侠客不是一统江湖,成为武林至尊,而是为国为民的义举。

“夏”这个词,我比较熟悉,应该是司马迁给的一个称号。《史记》中有一篇《游侠列传》,记载了荆轲等游侠的事迹。

说到“英雄”,我不禁想到“大医生”。这两种人做的事不一样,但心很像。

“伟人是国家;大医者,世间生灵也。”

孔子说“仁”,孟子说“义”。一个伟大的战士,或者一个伟大的医生,没有仁义二字,是不够这个称号的。

很多人说,一场疫情就像照一面魔镜,确实如此,好的坏的都显现出来了。以前我一直以为那些大医生只是历史上,小说里,实际上生活中有很多。

那些坚守岗位,站在疫情最前线,“不避大山,不熬夜,又饿又累,全身心投入抢救,无心做任何事”的医务工作者,不在“大医”之列。

很多东西,不是消逝,只是不显眼。医生要心地善良,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学医。他们挣钱了,还是要挣钱。

医学途径太大了。庄子说“大而无用”,但不要被庄子忽悠了。“无用则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