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两首诗赏析

汉代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名为谢晗的故事,因其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它不仅赢得了普通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代文人经久不衰的创作主题。千百年来,有许多感人的民间传说,根据王昭君的故事改编的诗歌、小说、戏剧不计其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两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公元752年至753年(唐天宝十一年、二年),李白继游幽州之后又一次游漠北。他离开幽州南下到魏县,再沿太行路北上到云中县,再北上禅都湖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诗二首》。因为李白对昭君的离去充满了惋惜,所以全诗有一种悲凉悲凉的气氛。

首诗开头用“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悲情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辉跟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玉门关之路,就像去了世界的尽头,再也回不来了。这里的“月亮”代表了我家乡的月亮,也代表了我的家乡和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将这一切无情地阻挡。回头看看家乡的满月,我会永远消失在眼前。这种你将何去何从的感觉不禁又增添了些许惆怅。

然后诗人用“月”字伤心地叹了口气:韩家的月亮明天从东海升起,赵君嫁到西方,却一去不复返。这种分离使诗人感到无助和无望,因此增加了他的悲伤思想。诗人还提到了燕芝山。在诗人看来,匈奴的胭脂山常年寒冷,没有植被,只有落雪做花。于是,诗人想象着昭君嫁给匈奴,连曾经美丽的美人也憔悴衰老,被滚滚黄沙埋没在长城之外。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生前无后宫画师黄金,死后只留下一座绿坟,令后人哀叹。

有一个关于“废图”的传说。昭君曾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作为朝廷召见。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得宠,用黄金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得漂漂亮亮,被皇帝选中。王昭君是唯一一个觉得自己漂亮又不想行贿的人,于是毛延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昭君被贬到冷宫三年,没有机会见到他。将赵君所谓的“悲剧”与宫廷画师联系起来,虽然牵强,却能深化悲伤的主题。

第二首,赵君刷鞍落泪,策马西去。。“今”还是汉朝的宫人,“明”是匈奴单于的妻妾。据丁启祯先生说,诗人写第二首诗时,似乎已无所失,勉强能写完一首五言绝句,与第一首诗的五行十句不同。

赵军出堡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各种题材写的。李白的两首诗虽然走的是悲天悯人的路线,但读来依然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