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即将来临:阅读《挪威的森林》

6月份买了很多书,但是大部分都没时间看。

来深圳行李应该不会太多。连冬天的衣服都没带,只带了一条绿色的军毯,两条夏天的短袖休闲裤,两双鞋,几双袜子,几条短裤,一个笔记本,一个台灯,一张可以折叠在床上的桌子。把这些放下,箱子里没有多少空间了。看看旁边刚买的那一堆书,只能放弃一部分。于是想了想,带了三本书,两三本《平凡的世界》,一本《挪威的森林》。

九月中旬看完了《平凡的世界》,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曾经想找个合适的人聊聊,后来就忘了。我还不如诉诸文字,把它变成几本日记。

双十一前夕,晚上11点50分左右,我盘腿坐在床上,在折叠桌上台灯的白炽灯光下,关上了《挪威的森林》。然后坐下来,在脑海中重现书中的人物。

故事讲的是第一人称“我”,渡边。当飞机降落在汉堡机场时,机舱天花板上的扬声器突然传来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开始回忆一段青春往事。高中最好的朋友木月自杀了,作为恋人的直子从此一个人生活。然后渡边上了大学,直子偶然相遇,开始约会。在一个庆祝直子20岁生日的雨夜,他们发生了关系,第二天直子就不见了。

渡边感到内疚,一直给直子的家乡写信,但没有消息。期间在一家小饭馆认识了吕子,因借课堂笔记开始频繁接触。相比直子的娴静羞涩,让人捉摸不透,而吕子活泼热情,敢爱敢恨。

几个月后,渡边收到直子的来信,说他正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休养。渡边去拜访,说要永远等直子。在此期间,我认识了直子的室友小早川怜子,一个看破红尘、热情爽朗的38岁女人。

在等待的过程中,渡边和绿子的友情也悄悄变成了爱情。就在那时,小早川怜子写道,直子的病情一次又一次恶化。一方面,直子是绿色的。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他进入了两难的境地。然而没过多久,直子就自杀了。

失去理智的渡边开始漫无目的地徒步旅行,最后,在小早川怜子的鼓励下,他开始探索自己未来的生活。

描述不尽如人意,但大体是这样的故事框架。这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但好的作品往往是隐含的。另外,在村上诗意的文字和细节的极致描写中,我一度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说实话,我不明白,也不理解里面很多人做了什么。似乎不合理。但后来我想了想,用我的思维逻辑踢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那样,这本身就没有意义。她就是这样的人,而且爱干。就是这样。不谈逻辑。

给我印象最深的人是绿孩子。毕竟她在书里的性格那么可爱,现实却不一定。好像很多小说里都有这样一个人物。他们只活自己,从不在乎周围的眼光,做别人不敢做的事,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们虽然饱受生活的艰辛,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如东方露出的日出。

最难忘的一句话是渡边由木月之死引发的思考: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永远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在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中,死和生不是对立的,即生不一定死,死不一定生。生与死之间应该还有其他的东西。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也是死亡的一部分。那是什么部分?是我,是你,是他死亡是一种静止的生命,它在生命中静止的一部分是永恒的。

书中最令人费解的是渡边和小早川怜子做爱的结尾段落,令人费解,和一个大了十八岁的女人,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后来百度发现了一句话,让我深信不疑:性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两个人的相互救赎。救别人就是救自己。

有道理。

最后,我以小早川怜子回复渡边的一句话结束:

即使我们听其自然,世界的长河依然会朝着它的方向流淌,即使我们竭尽全力,受伤的人也不能幸免。所谓人生就是这样。

风雨将至,什么也阻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