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破脸
书评人:兴安文学评论家
破脸,一个鬼女写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版,20.00元。
普通小说要么把恐怖归结为超自然的神灵,要么归结为人为的犯罪,让人觉得要么不可思议,要么不够恐怖。这两者在这部小说中的结合,灵异与犯罪,悬疑与恐惧,幻想与现实,让人在现实世界中感到可怕,在未知世界中感到迷茫。
看完《破脸》,是一部复杂的恐怖小说,看着很累很刺激。相对于很多国产恐怖小说来说,比较单薄。普通小说要么把恐怖归结为超自然的神灵,要么归结为人为的犯罪,让人觉得要么不可思议,要么不够恐怖。这两者在这部小说中的结合,灵异与犯罪,悬疑与恐惧,幻想与现实,让人在现实世界中感到可怕,在未知世界中感到迷茫。如果恐怖的根源只是鬼魂,往往显得虚无缥缈,甚至荒诞不经,而如果只是设置在人的因素上,比如犯罪,那就令人失望,你无法体验到真实的心跳。
《破碎的脸》中,故事的场景是一所医学院的女生宿舍。16年,12女学生跳楼自杀。奇怪的是,他们的死都与贝多芬的一首《月光》有关,还有一个神秘的白衣“破脸”女人——于是奇怪的事情接踵而至,比如解剖室的脚步声,太平间的鬼魂,镶着决定生死的珠宝的梳子等等。一环扣一环的悬念,一次又一次的暗示,将读者带入黑暗恐怖的氛围。女主角是一个偏执的病人,经常把现实中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当成真实经历,爱上一个早已死去的男生。这在某些小说中并不奇怪。关键是这种病的发作来源于人工神奇力量的暗示或催眠作用,让人不寒而栗。一方面是“月光”之歌,来自历史的一个阴魂不散,一方面是忽隐忽现的“破脸”,来自现实中一个可怕的暗示。作者可能没有想到,他是在不经意间以恐怖小说的形式,对那段噩梦般的历史进行了反思和思考。历史总是给人们留下许多痛苦的记忆和创伤,不断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就像鬼一样,它绝对存在,只是藏在我们内心某个阴暗的地方,挥之不去。很多人把恐怖小说归入娱乐或者通俗文学的范畴,我不否认,但是真正好的恐怖小说应该是有思想的边缘的,尤其是在目前“鬼鬼”当道的国内恐怖文学创作领域。《破碎的脸》的价值在于,它把我们历史上的“大灾难”当成了一场噩梦,深刻剖析了权力和欲望对人性的扭曲和破坏。
相比之下,另一部恐怖小说《19地狱之楼》(蔡骏著,接力出版社,2005年,1版)略显单薄,但构思巧妙,披着非常时尚华丽的外衣,受到了年轻读者的青睐。一个女大学生收到一条“你知道地狱的19层是什么吗?”我觉得这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但渐渐地她沉迷其中,陷入了寻找地狱真相的噩梦。“心理暗示”对人的控制作用在医学上已经得到证明。在这方面,地狱和破脸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美术老师高轩利用短信控制女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然后一步步引诱她进入占有的陷阱。虽然小说在很多地方有点牵强附会,但作家奇特的想象力让这部作品扑朔迷离,危机四伏。在小说的结尾,答案就在一幅关于19层地狱的壁画中,这显然是受到了美国流行小说《达芬奇密码》的影响。19地狱的终极答案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占有”,高轩一生所追求的无非是一场贪婪、嫉妒、自私和疯狂的悲剧。
许多作家一直在呼吁恐怖小说的本土化。比如李西闽的《血钱》、《呐喊》、《蛊女》,灵感来源于闽西农村的神奇传说,在很多平庸或模仿的恐怖小说中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今年年初《破脸与地狱》的推出,显示了本土恐怖小说的成熟。什么是本地化?我觉得不仅有对国家地域和民风的关心,还有对我们东方思维和历史积淀的关心。这是中国作家面对西方恐怖小说的强势传统必须面对的选择,就像中国电影面对好莱坞的尴尬一样。《破碎的脸》追溯了文革的特殊历史,显示了作家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意识。《地狱中的地狱》的中文解读,表现了作家对本土文化和思维的独特理解和梳理。就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法一样,《斯蒂芬·金》中的缅因已经成为美国恐怖小说乃至美国文化的象征。毫无疑问,几年后中国会出现一个能代表我们本土文化的恐怖文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