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的怒火沉在宝箱里。百宝箱出现了多少次?
四次的
首先,“百宝箱”是连接故事的线索。在小说中,“百宝箱”出现了四次,构成了故事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当李向身边的夫人借钱赎回杜十娘的三百两银子,但没有着落时,杜十娘拿出一百五十二块“私房钱”(向他姐姐借的,但实际上是从“百宝箱”里拿出来的)要“放手”(此外还有二十二块作为“银行资本额”),最后打动了刘宇春向他们借。这是剧情发展的第一阶段。
第二次:杜十娘、李甲辞别刘宇春等姐妹,准备上路时,谢“命人取一件金信笺到前,封锁甚固。我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十娘没有拆开,也没有拒绝,只是殷勤地谢了他。”这个“黄金文具”就是一个“百宝箱”。有了这个“百宝箱”,夫妻俩就不用担心在五岳之间的山川漂流的费用了。这是剧情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三次:李家二十两银子用完后,因银行资金不足而“只是郁闷”。杜十娘从箱子里取出钥匙,取出五十两银子作为银行资金。这一次,虽然当面打开了“百宝箱”,但李佳却“羞于启齿,不敢窥视箱中真假”,让“百宝箱”再次陷入迷雾。这是剧情发展的第三阶段。
第四次:李甲受孙福唆使背叛杜十娘时,杜十娘悲愤交加,拿钥匙开锁,将箱中宝物一件件丢入江中。最后,她自己“抱着宝盒,跳进了河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一次,李甲、孙福和旁观者都能一览无余,让李甲“又羞又苦,又悔又泣”,但悔之晚矣。这是剧情发展的第四个阶段,也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作为故事线索的“宝箱”就像一根游丝。就像蜻蜓,如果你若即若离;就像一条游龙,忽明忽暗。“百宝箱”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出现了四次,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暗示和推动作用。读者前三次都不知道箱子里是什么(第一次是暗示),直到第四次才开始重视。这是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