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彦的家庭背景
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恰逢资本商业的进入造成农业社会家庭结构变异的时代,父亲已转行做店员、服务员谋生。他自己也只是从私塾上的高中,15岁的时候去上海一家店铺当学徒。但他受到民主思想的启迪,不愿上进,走上了补习自学的“自学”之路。18岁加入北京“勤工俭学互助组”。在北大门口摆饭摊、洗衣服谋生的同时,他还旁听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讲座,自学了世界语。
20岁开始发表新诗集和译作,21岁开始发表短篇小说《秋夜》。随后,他的作品和翻译逐年增多,出版了不同时期的小说、散文和翻译集。除了在中学、师范院校教授汉语、文学、世界语,担任报刊文学副刊编辑外,主要从事写作和翻译工作。王鲁彦有浙东人的刚毅和倔强。高二的时候,学生尊敬的校长被校董会无理辞退,对很多学生发火,休学。后迁居北京,加入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创办的勤工俭学互助组,到北京大学旁听鲁迅《中国小说史》等课程。
东海被赋予了智慧和坚韧,澎湃的五四大潮经受了时代的洗礼。王鲁彦自学成才,20世纪20年代初进入文坛,并成为文学研究会会员。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65,438+065,438+0部短篇小说集,65,438+0部中篇小说,两部半长篇小说和四部散文集,也是通过世界语翻译的。1944年8月20日,在抗战胜利前夕最艰难的时刻,中华全国抗日文联桂林分会主席王鲁彦因病致贫在桂林逝世。因为战乱频繁,桂林文艺界打下的墓碑不知去向,连墓地都难找。这位为人民辛勤工作的作家没有被后人遗忘。他的家乡浙江宁波北仑区大碶镇开设了颜路文学生涯展览室。其作品已有新版出版,著名散文如《听潮的故事》等深受人们喜爱。《黄金》等小说成为文学史家称赞的经典作品,生动地描绘了王鲁彦朴素而深刻的漂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