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岁了练武合适吗
当然合适,当今社会,练武可以说是强身健体的一种好办法。如果练散打还不晚, 只是如果是练套路晚了点。我认为练武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武术道德,即是武德!但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术,刻苦练功,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文武双全,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练拳四年,我到现在应该挑明我习武的目的,这已在我心中酝酿许久。在《霍元甲》中,李连杰表明了自己习武最终的心迹——止戈。也许本质上,我现在还做不到那么仁慈,但终究,我不是为了打打杀杀而去练拳,更不会是单纯的为了强身健体这种低级目标。在我眼里,练武、求证大道是一体的。我疯狂的追求着与自然相溶,感触天地的玄机,与周围环境脉息相通。这个过程应该是很自然的,但现在,确实,我还在一味地追求。高中时疯狂的迷上了物理,一如对自己当年暗恋一样。大学时不改初衷,依然选择了物理专业。大三开始对物理失去信心,转向实用技术。大一下学期开始练梅花桩,虽有辍,但也算是勤练。至现在,只算小小成。但在这其中所贯穿不变的,是我对整个世界本质的不变的好奇。我不能把自己奉为原先信仰的牺牲,也一如我不愿坚持毫无结果的暗恋一样,就换之以实用技术的济世。而同时,练武给我了另一条求证大道的方式,让我无缺憾的继续走下去。练武有两个目的,健身搏击。健身是阳搏击是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单纯追求某一面都是错的,都不是练武。我以为,武学其实是平衡学,是一门调节各种矛盾的学问。身体左右、上下、前后、里外都要平衡,动静都要协调。精神和身体也要平衡,精神意识的和身体上的修炼都要并重,光重精神意识修炼轻一点是志大才疏,重一点是走火入魔;只知道傻练身体,痴迷于各类打斗,身体迟早出毛病。必须阴阳相长,互补不足,完善自己才是最终目标。练武最重要的就要先找出自己身体上不平衡的地方,比如身体:成年人身体发育定型已久,早已习惯于以前养成的动作习惯,但这些习惯中基本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要从身体上体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可能你意识里知道,但是身体上没体会。也可能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如何找到?方法有很多,有人从实战运动中领悟,有人通过基本功的训练,有人通过师父朋友的指点等等。练武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所谓“学以致用”。学武也要用,那用在哪里?仅仅是用于打斗吗?那未免太简单了点。我以为学武真正用的地方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坐卧行立,工作学习。通过修正自己身体和思维方面的缺点,来总结经验举一反三,在生活中学习中也能运用这些通过习武得来的经验,让自己能越来越完善,能力越来越强,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中游刃有余。练武的基本目的也是为了防身。但现在几乎所有武术流派都没有真打练习,同门之间的对打练习与其说是搏斗,不如说是表演。同门如此,更不用说不同门派了。的确,现在社会大环境和古时完全不同,所谓的武术招法和套路都是前人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冷兵器时代,山高皇帝远,社会动荡,江湖险恶,很多时候都需要靠拳头说话,人们在不断的本能搏斗中悟出并创立了一些武功套路,并在新的搏斗中检验修正。而当下文明社会,基本的法制环境使得武术的实战意义消失殆尽。练武更多是为了健身,但武术爱好者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而暗自想当然认为自己是在练习一种古老的武功绝技,不但能够防身(生活中确实也会遇到流氓痞子的挑衅和一些需要防身的突发事件),而且能够成为武林高手。那么,怎么检验功夫深浅呢?比赛。但现在任何武术比赛都制定很多很细的规则,有很多禁区和禁忌。这就使得武术比赛成为一种游戏表演,所谓的武术冠军实际上只是武术游戏的获胜者,和实际击技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人的搏斗和动物之间的搏斗是一样的,都是靠直觉和本能。你看《动物世界》中的野兽幼仔,吃饱之后便是互相追逐撕咬打斗。这就是生存猎杀技巧的本能训练,有时候幼兽缺少同胞练习,便拿父母兽当假想敌玩耍攻击。注意,野兽和现代人练习武术根本不同:它们很少自己单练,都是两兽或多兽对打撕咬练习。而我们练习武术之人则是将绝大多数时间用来单练套路,即便是对打练习也是同门之间按照规定程式对练,而且特别强调本门武功的正宗招法,绝不能乱打。然而比较严酷的事实是,真正的街头冲突打架都是乱打,情急之中,陡然对抗之时,即便是练过武术之人也是无法拆开常年累月练习过的套路。更重要的是,对手不见得练过武术,完全是凭着本能和力气生死搏斗。可怜的武术高手,脑子里早已是练过千百遍的武术程式,面对胡缠乱打,竟然不知所措,也同样乱打。这就是江湖中所说的乱砖破武术的核心秘密。这句话肯定是流氓痞子洋洋得意说的。因为流氓痞子从来不练武术(嫌太吃苦),但他们的活法决定了经常欺负人和打架。在无数次街头混战中,流氓痞子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对打的技巧。而绝大多数武术练习者可能终其一生都没打过任何架,所练非所用,所用又非所练,练用自然是脱节的。陶先生得出的武功练习结论很简单:打。不用练任何套路,不用练任何基本功,就是和不同的人对打,真正的打,如果你真是想练防身武功的话。所以,他独创一门武功:空拳。所谓空拳就是无任何招法套路,就是在无数次实战对打中挖掘自身的潜能,经过千百次对打,你自然成为真正的武林高手。练武的确可以强身健体,但很多活动都可以强身健体,就像跑步为什么,强身健体;游泳为什么,强身健体一样,为什么单单练武。有很多的活动和行为是单纯和纯粹性的,没有任何的指向性和功利性。如果把它们和练武放在一起,更具有说服力。所以在这里应该有一个更真切的符合本质的回答,中国是一个不尚武的文治国家,自古千年的封建社会整个的权利机构体制更多的带有文治的倾向,尊祖符礼的传统塑造了国人的性格,积淀了整个社会的风格、使我们是文化的巨人、身体的矮子。俗话说的“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一介武夫”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作为一个武者的缺失。权利和思想什么时候结合的很好,这个民族就会是一个强盛而不衰的民族。所以对于武力,我们有自己的一种态度和倾向。也许因为缺少,所以才要大力提倡,才要经常挂在嘴边,正因为缺少,才更加地希望得到,文化的征服没有效果,武力的征服会在短的时期上给人心理的满足,这种征服欲是人性的真实的写照。所有我说从事的活动和表现的行为,是内心的一种反映,应该是处于主观的喜好和感觉体验。我想不是每个练武的人最初的想法是抱着强身的目的而去的,可能更多的想法是不被人侵略或者侵略别人,更好的生存。练武首先是自己喜欢,或者满足一种心理的状态,具有这种强烈个性心理的倾向性才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实现自己,也才可能更好地诠释这个问题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我们喜欢把一些本来具有的功利赋予自我感觉以外的掩饰,忽视甚至歪曲它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喜欢和强身健体这两个答案代表了两种思维方式,当然在习武的过程中,可能发现它文化的内涵,它对于人类心智的一种挑战,对于自我潜力的发掘,这些都对习武者提出更大的要求,激励着他们自我的探索,很多习武者是在练武一段时间或者说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才感受到它的魅力的,才逐渐地喜欢上的,而最初进入的时候并不知道武代表着什么。孔子在讲到学习的时候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许不拘一格,自性挥发的时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潜移默化吧,也许达到那样一种状态的教育才会有它真正的实效和意义吧。希望你做一个能真正维护人民利益的人,这是武术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