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马克思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第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辛亥革命促成了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制度的建立,于是中国历史走出了政权更迭的旧轨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创造了中华民国的基石,袁世凯获得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职位,但是革命派并不满足于这个结果,袁世凯也不满足于这个结果,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清末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当中华民国失去了国会和临时约法,它只是一个空壳。护法之战结束了洪宪帝制。随着袁世凯的去世,他一生维护的专制和形式上的统一也随之终结。但是,推翻袁世凯的人并不能建立新的统一。在旧统一和新统一到来之际,出现了一个军阀割据时期。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具有不同寻常的特点:一是在军阀手中,军队成了私人的东西;第二,私人武装和军队分割地方,形成私人领地,没有军队和领地就没有军阀。所以军阀统治的本质是实力下的军事统治,比一般的封建统治更加动荡和黑暗。

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是封建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对内镇压革命;投靠帝国主义。军阀的专制统治和割据,纷争甚至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孙中山亲眼目睹。他说:“丈夫去了满洲专政,投胎到无数强盗的暴政中。比以前还毒,所以人民利益不好!”

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就是废除了两三千年的封建帝制,使得后来所有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失败了。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五十年演变史导论》中说“如果你像尧舜那样贤明,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暴戾,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诈,永远没有人会同意。”

2.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这个问题再次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后一代革命者的热情下降了。除了一些仍在孙中山身边、收效甚微的政治军事斗争外,大量的人是抑郁的。就连鲁迅自己也沉默了快十年,读佛经,拓碑文,抄嵇康打发时间。在这个拥挤闷热的黑暗王国里。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失望、沮丧和痛苦中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决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

陈独秀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5年从日本回到上海。

在他看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是因为缺少了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法国启蒙运动的过程。这个教训必须补上,没有这个教训,革命就不会成功;成功是无法巩固的。因此,他把这场运动称为人民的“最后觉醒”。他说,“虽然中国大部分人不反对* * *,但脑子里真的充满了帝国时代的旧观念”;“现在,为了巩固* * *和,我们必须首先洗去人民头脑中一切反对* * *的旧思想。”

由于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与民国初年中国的黑暗之间的巨大差距,巨大的差距引起了巨大的波澜,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二,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思潮

新文化是相对于旧文化而言的,是对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旧文化的超越。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

鸦片战争期间,地主阶级改革派向外国人学习控制他们。

洋务运动时期,中式用西式。

制度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 * *与制度。

文化(意识形态革命)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可见,第一步是科技进步;第二步,把科技进步和政治改革结合起来;第三步是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加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当初,陈独秀把自己的杂志命名为《青年》。可以看出他会改变

建设社会的责任落在年轻人身上。他认为年轻人不仅年轻力壮,而且是“有脑神经的人”,这样才能肩负起清新活泼的责任。

陈独秀对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和要求:“独立而不是奴隶”、“进步而不是保守”、“进取而不是闭关锁国”、“实干而不是空谈”、“科学而不是空想”。这激起了年轻人的热情。一时间,科学和民主成了年轻人最感兴趣的话题。

2.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所谓的“民主”和“科学”是由“科学”这两个名词的第一个音节的英文音译而来的。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第二种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

(2)主要武器:进化论和个性解放。

(3)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和盲从;倡导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五四运动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重点放在儒家这一封建正统思想上。所以排孔和反孔就成了思想革命的起点。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格格不入。但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却因为与皇权结合而被政治化,皇权在伦理上与儒家思想结合。儒家主张“封建时代的道德、伦理、生活、政治”,这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一个西方式的新国家”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也是他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向封建礼教开炮的第一支标枪。“我看了看历史,发现这段历史没有年代,每一页歪歪扭扭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反正我也睡不着。半夜仔细看了一遍,从缝里看到了字,‘吃人’这几个字写满了整本书。”

一时间,推翻“孔家店”成为年轻人最时髦的口号。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它给封建统治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批判和反儒学并不意味着它完全反传统、更不用说“西化”。陈独秀等人之所以强烈批判儒学,是因为有人企图延续封建王朝,用儒学统一中国人民。而且中国的传统不仅仅是儒家,还有儒家,还有百家争鸣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胡适,他一生没有说过一句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话。在美国留学的早期,我做了很多演讲,发表了很多论文,宣传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他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怎样才能最有效的吸收现代文化,使之与我们固有的文化相一致,相协调,继续发展?“这种想法在他一生中从未放弃过。因此,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中,他也主张中西两大哲学体系应该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中国哲学”。除了其他重要贡献外,他一生在文化事业中主持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整理国故,二是编纂西学书籍。前者旨在系统整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后者旨在系统介绍西方文化经典。这两项任务的根本目的是寻求中西文化的相互结合。总之,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领导者不是简单的西化派或彻底的反传统派,而是追求中西结合创造新文化的先驱。

广大知识分子通过洋夏之辩,大胆带入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思考中国式、西式。他们像野马一样闯进了死气沉沉的中国,整个中国都变了。2000年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人们敢于批判和反对,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与局限。

(1)意义: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这样评价它:“这个运动是活泼的,进步的,革命的。”"中国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大革命."

(2)局限性: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弱点。

在思想认识上,优先改造国民性,并没有揭示从根本上改造我国现有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事实上,没有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靠少数人的呐喊和有限的宣传手段,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造这种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思想及其所造成的国民性的。

在思维方式上,有一种用形式主义的方式看问题的偏向。看问题很片面,不好绝对不好,好绝对好。中西绝对对立,复杂现象简单化。这种形式主义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影响了这场运动后来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为什么会对当时西方资本主义的计划产生怀疑?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得到了更充分的暴露。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这对西方寄希望于中国未来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看到战后的欧洲和西方物质文明的退化,科技的进步不仅没有阻止战争,反而加剧了战争的危害性和残酷性,让环顾世界的中国人转而对资本主义文明产生深深的失望、彷徨和痛苦,西方人怀疑自己。

1918三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出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困惑,梁启超去欧洲考察。关于此行的目的,梁启超自己也说过,想学点东西,看看战后的欧洲。这次旅行让他看到了一战后欧洲所遭受的破败和贫穷,他们挤在一起,用的是半湿的柴火,用的是煤渣,以至于不得不靠体育锻炼来取暖,他们只够吃,谈不上富裕和美味。他也直接体会到了欧洲资产阶级的悲哀和失望。

梁启超:“整个社会的人都陷入了对怀疑的沉闷的恐惧之中,就像一艘失去了指南针的船。当它遇到风和雾的时候,知道以后怎么活就好了。”他们有句话叫“世纪末”,就是世界末日到了。

李大钊:“这场战争让人们对欧洲文明的权威产生了怀疑,欧洲人自己也不得不反思自己文明的真正价值。”

既然西方人对自己有怀疑,为什么中国人还会追随西方,跟风?

第三,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纲领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梦想。很奇怪,为什么王老师总是侵犯学生?中国人向西方学了很多,但行不通,理想永远无法实现。许多斗争,包括像辛亥革命这样的全国性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环境逼着人活下去。疑惑产生了,增加了,发展了。”(毛泽东)

“这个惨痛的经验,对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如果老路不通,他们会找到新的出路。”。(毛泽东)

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使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时,李大钊等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开始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救国救民之路。“东方文明在停滞中衰退,西方文明在物质下枯竭”,“世界必须有第三种文明崛起,这不足以跨越悬崖”。(李大钊)

这样,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成了两种趋势。有人(如李大钊)继承了它的科学民主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其他人(如胡适等。)走了资产阶级道路。

对西方的怀疑只说明转向的必然性。为什么要转向马克思主义?因为俄国十月革命。

第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约翰·里德写了《震惊世界的十天》,介绍了十月革命,使世界人民对俄罗斯刮目相看。

1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写的《生产党宣言》的发表,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坐标,从此全世界无产阶级都有了自己的斗争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在清末传入中国,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集中在经济学和公有制上,夹杂着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所以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最大:它为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即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先胜利”的理论。

十月革命让中国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让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发现了高于资本主义文明的第三种文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

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用大炮给我们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和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和反思自身问题的工具。走俄罗斯的路——这就是结论。”显然,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主要被中国人民接受为救国的武器。

2.十月革命是如何推动中国先进分子翻身的?(即十月革命的启蒙运动)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这让沮丧迷茫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

第二,新生的俄国呼吁反对帝国主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对社会主义的向往。

第三,十月革命用新的革命方法鼓舞了中国的先进分子。

例如,正如董所说,我们曾经和孙中山一起革命,但孙总是依靠军阀。革命发展起来,孙中山抓不住,结果别人也抓了。所以我们学习俄罗斯的方式,因为我们从俄罗斯的方式中看到了动员群众进行革命的力量。

1923 65438+2月,北京大学票选世界最伟大的人。在民意调查中,列宁获得了全部497张选票中的227张(46%),名列第一。世界知名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只得到51票。这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接受基础。于是,中国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

案例: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如何把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推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条件: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时,李大钊已经在资产阶级舞台上崭露头角。他热切向往资本主义民主和国家,热情欢呼资产阶级民主和国家的建立。在日本留学之前,他没有接触过社会主义。移居日本后,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他开始致力于研究并热情宣传十月革命。从十月革命开始,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

宣传: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法俄革命的比较观。“看未来的世界,一定是红旗的世界!”

中国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具有双向作用;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方案的怀疑和放弃;第二,更直接的影响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结果。

与此同时,中国先进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从内部看,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对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占使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复兴自强的前提。

第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是一个过程。

北京学术界宣言

示威者向天安门广场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