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有哪些名人?
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地图
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在纸窗竹影对面,摊开笔墨画着自己喜欢的竹子。"昨夜秋风掠过窗前."他看到微风穿过竹叶,竹子摇曳着。板桥以“胸中无计可施”为理论画竹。他画竹子没有老师的传承,更多的是从纸窗粉墙上的阳光和月影中获取,所以直接采取了自然的方法。针对苏东坡说自己胸有成竹,板桥强调自己要胸有成竹。这两种理论看似矛盾,但本质相似。同时,他们强调构思与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应该是“似电闪雷鸣,草木皆怒”。板桥的《竹石图》显示,竹子挺拔挺拔,拔地而起。他的叶子,每一片都有不同的表情,又黑又水,浓淡分明,生动地表现了竹子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把竹石的位置关系和诗词的用词处理得非常和谐。竹子的纤细幽静之美,衬托出石头的另一种风格。这种丛生的植物成了板桥的理想幻境。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和他们的画比起来,他画的竹子还不如板桥雅致。
2.高
它的花鸟部分是用手指创作的。高指画一扇,双鸟之形潇洒,而《牡丹花上》诗曰:“亦似胭脂画牡丹,画时日出三极。原来花是扶桑国的,不准人花月看。”这首诗很有趣。令人惊讶的是,画面突然呈现出一朵艳丽的牡丹,美极了。反而有着它美丽的风景后的自暴自弃,有着它不忍看到的凋零的气息。茶园里盛开的牡丹散发着春风的颓废美。高(1672-1734),本名,魏三,又名园、南村、舒、道士。祖上从山东迁到辽宁铁岭,李汉军挂黄旗,曾任刑部侍郎。他是扬州八怪罗聘的老师。高擅长用手指作画,他的“指画”已成为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到了晚年,高的指画名声在朝鲜远播,但他还是画出了“一个指甲残废得要吸血,蜡烛天天烧得勤”的样子。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请他在圆明园如意阁作画三年,创作了《万里长江图》等精美的丝绸工笔画。根据高冰的指画理论,高曾为兵部尚书吕顺图画像,画了一个人像,和真人一样高。画完了,旅顺的弟子们喜出望外,说:“好本事!入道!”
3.金农
金农(1487-1764),本名寿门,本名东信,杭州人,人称八怪之首。他博览群书,多才多艺,50岁后开始画画,一生清贫。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尤以水墨、梅花见长。他的画造型古朴简约,布局典雅,构思新颖。作品有《迷因图》《月亮花图》等。他创作了一种隶书,自称“漆书”,另有情趣。黄慎(1687—1768),福建宁化人。小时候家里穷,学怀素书法受益匪浅。他以草书作画,自创风格,擅长写意,人物画造诣最高。作品多以神仙佛道为主,也有不少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作品。作品有《醉眠》、《苏武牧歌》等。李玉kg-* 6]丹(1686—1762),本名,江苏兴化人。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十六岁时就成名了。曾任山东滕州知府。他受徐渭、石涛的影响很大,画风粗放,不拘一格,泼墨淋漓,色彩淡雅,以至于“水墨交融成趣”。作品有《秋葵图》、《松柏青玉图》等。李(1695—1755),江苏南通人。曾任县令、知府约20年。与金农、郑燮为友,善画松、竹、梅、兰。晚年,他画梅子作为比喻。他在题诗中写道:“此梅花普普通通,无笔可阅。画师随时不了解风俗,怒不可遏。”作品有《鱼游图》、《潇湘风竹图》等。高翔(1688—1753),扬州人,西塘人。高翔过着艰苦的生活,为人孤傲。他钦佩石涛一生。他擅长画山水、花鸟,喜欢画枝头稀疏的梅花。作品有《弹指亭》。王(1685—1759),安徽休宁人。小时候家里很穷。我住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我穷并快乐着,学艺术,擅长画梅子。他与金农、高翔、并称为“画梅四大家”,其作品有《梅梅图》等。罗聘(1733—1799),本名荀福,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他是金农的弟子。他是“八怪”中最年轻的,但学识水平很高,文笔不凡。他做了一辈子官,以卖画为生,一生落魄。作品有《鬼趣图》《醉钟馗图》。郑燮(1693—1765),江苏兴化人。他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秀才,他是乾隆的秀才。曾任山东省范县、魏县知县。他因为开仓库救助灾民得罪了老板,愤然辞职,住在扬州卖画为生。他思想特别活跃,颇有创见,诗画造诣很高,善画竹、兰、石。他还创造了集真迹、草书、隶书、篆书于一体的六部半书法风格。人们称之为“石头铺成的街道”。他是一个具有强烈人民性的画家。他在魏县任县令时,为知府画了一幅竹子图。碑文写道:“斋雅卧听潇潇竹,疑是民疾苦之声。曹州县的一些小官总是在意他们的感受。”
青木雅子在1922年春天来到中国。日本汉学家在逛西湖夜市时,发现了一张金东信《梅花图》拓本。在董欣先生的家乡杭州,青木在一个地摊上发现了一部董欣艺术的电影。青木说,这才是能通神的真诚。他用崇拜的激情记录了当时的场景(《江南春?;竹锯末”)。这幅《梅花图》上镌刻着青木吟诵已久的七句诗句:“野梅瘦如影,谢谢分享一首。这会儿关起门来忙不过来,只好吞几朵花,吞几根须。”关于金东信,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金东信》很好看,因为金东信的名句“斜阳照桃花渡,柳来片片红”,盐商程学门给了1200元的酬劳。而齐白石一一临摹的金东信的《梅花图》非常有名。青木杭州购买的梅花图的拓本和齐白石金东信临摹的梅花图现在摆在我们面前。这真的是收藏家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浪漫。
4.李珊
李姗(1686-1762),江苏兴化人。康熙五十年晋升,五十三年,绘画被称为朝廷的祭品。因为不想被正统画风束缚,所以被排挤。乾隆三年,被选为山东藤县知府,回到省政府。经过两次不同的封号和一次降职,他到扬州卖画为生。与郑燮关系最密切,故郑有“扬州卖画,与李旧”之说。早年随同乡魏学画山水,一路承袭黄,拜朝廷时随蒋庭学画。后来,他向指画大师高求教,提倡写意。在扬州,他受到石涛笔法的启发,于是用碎笔泼墨作画,画风大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中,笔墨交融成一种奇特的趣味。他喜画长文,文笔参差不齐,使画面非常丰富,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影响很大。
5.黄慎
黄慎(1687-1770后)福建宁化人。擅长写意人物,间作花鸟,山水,大胆设色。有一本胶湖诗集。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是一位全才画家。黄慎的写意人物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将草书入画的风格。怀素的草书到了黄慎,就变成了“破秃,绵不断合时断时续”,笔法更豪放,风格更豪放。如此狂放的笔法,笔法“迅捷如风”,气象磅礴,点画如风叶。黄慎的人物画,多以童话为题材,描绘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樵夫、渔夫、流浪乞讨等普通人的生活,给清代人物画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黄慎的写真集《美人赏花图》描绘了一个美人对花的痴迷。西山鹤图取材于苏轼的《飞鹤亭》。在这幅画的右边,有一只白鹤。老人好像在抬头看空中飞翔的鹤,男孩拿着花篮,却很开心。“一生梦见扬州路,空鹤归来”(黄慎《林逋训鹤图》),黄慎两次住扬州,在扬州度过了17年,成为他一生的眷恋。
6.李
李(1695-1755),本名清江,又名、一白山、一元,借景园主人,江苏南通人。雍正八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而被捕入狱,乾隆元年获释,官复原职。后来在安徽潜山、合肥任知县,仍因不讨好被定罪罢官。当官,有仁政,民德。去官后留在南京借园,常到扬州卖画。擅长画松、竹、兰、菊、梅、杂花虫鱼,也擅长画人物和山水,尤以梅子为佳。作品天马行空,笔墨饱满,粗枝大叶,不拘小节,意在常春藤、柏杨、朱涵之间。梅画以细硬、老茎新枝著称,侧面呈弧形。用偶尔印梅花的方法,著名的题写梅花诗,句子不令人沮丧,也不离奇。我也喜欢在大风中画松竹。作品《施能》,后人编《梅花居诗》,仅有26首,多散见于画中。
7.王
王(1686-1759),本名赤林,别名外氏,暮春老人,原籍安徽歙县,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花草,随意用笔,绚丽多彩。尤擅画梅,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梅花以梅密枝繁著称,淡雅秀丽,金农说;画梅的妙处在于广陵得二友,王超林画枝繁,高希堂画枝疏。(画梅题词)但从他画梅子的作品来看,并不都是枝繁叶茂,但往往会变细。不管多简单,多复杂,你都有时间包起香氛,享受雪和山。五十四岁时,他左眼失明,但仍能画梅花。他在展示作品时,刻着:他天生左眼失明,却依然留着一只眼睛看梅花。六十七岁,双目失明,却还能写野草字,还能注意心意。所谓的视而不见,并不是对自己的内心视而不见。好诗,《巢林诗选》作者。
8.罗聘
罗聘(1733-1799),清代著名画家。字大,号二峰,又称衣云、花殿、金牛山人、周渔父、石练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后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目前的国家自称为“曹铸·石林”。我是金农弟子,不是当官的,所以擅长游历。绘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能。文笔奇幻,孤傲,独特。是“扬州八怪”之一。他还擅长画鬼的滑稽画,描写各种丑陋的鬼,都极其精彩,以此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恶。他还擅长篆刻,著有《广印人传》。金农去世后,他收集手稿,投稿刻本,使金农的作品得以流传后世。他的妻子方畹仪,名叫白莲,也擅长画美兰竹石和诗歌。子和云雍都擅长画梅子,被称为“罗派”。代表作品有:《物外气象》(画册)、《两座覆花之峰》、《丹桂秋高》、《树荫下的日出》、《顾青的歌唱》、《有声画竹》等。著有《叶翔草堂集》。
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本真”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和发挥,用一生的时间试图创造一种新的画风。毫无疑问,他们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理念和众多的作品是我们学习和继承的宝贵遗产。
继“四僧画家”之后,一个创新的画派——“扬州八怪”崛起。事实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的重要画家不止八位,大概有十六七位,“八”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据最早的记载:金农、黄慎、郑燮、李(鱼榜)、李、、王、、高翔、。所以称之为怪,是因为他们作画时离经叛道、离经叛道、奇奇怪怪,而且大多性格刚烈、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故称“八怪”。
“扬州八怪”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分子阶层,有的一辈子不肯做官,有的经过科举考试,做了小官,却相继被革职或辞官,最后以卖画为生。他们生活比较清贫,深知官场的腐败,形成了蔑视权贵、行为放荡的性格,借助字画表达内心的愤懑。
他们的艺术大多以花鸟为主,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手法。他们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规范,具有一定的反传统意义。他们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他们还不能被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派”,受到“批判”。事实上,正是他们开创了绘画的新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编辑条目
开放分类:
艺术家,画家,清代,中国文化史,扬州名人。
扬州名人
鉴真
鉴真(688 ~ 763),唐朝僧人。常见的姓是春雨,扬州人。14岁入大云寺出家,由智满禅师出家。18岁,南山法宗,应邀扬州,发起人道岸律师,授菩萨戒。27岁那年,我回到扬州大明寺,在那里主持了年夏的大明寺法会。此后,在扬州兴佛坛,修道场,建寺庙,造佛像,造塔,释法,写经刻石,广施医药,利益众生,戒教四万余人。是继道安和菅义伟之后的党首。唐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者荣睿和赵朴来到大明寺,向老师推荐《兴化之旅》。55岁的鉴真与斯托等人6次赴日旅行,但前5次都没有成功。鉴真在第五次旅行中失明了。天宝十二年,11月16日,鉴真第六次赴日,同行的有赵朴、法进、谭晶、思托、易经、法在等24人,历时1个多月。12月20日到达日本阿多县秋尾屋浦,被延庆师团介绍到太宰府。次年2月,鉴真一行入京(奈良),定居东大寺。他们把菩萨戒给了皇帝、皇太后、孝谦天皇、吴声皇太子,后来又给了米沙成秀等440多人,给了老和尚伏苓、道元、仁济等80多人放弃旧戒后的脚戒。是日本佛教徒进入神坛受戒的开始。唐二年(759),鉴真带领弟子赵朴、师陀在奈良建赵体寺,后从东大寺迁来。鉴真不仅弘扬了戒律,还将中国的建筑、雕塑和医药介绍给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秦少游
秦少游(1049 ~ 1100),宋代诗人。名观,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元丰八年(1085)为进士,授海主簿,调蔡周教授。经苏轼、范纯仁等人推荐,参加制度考试,被授予宣德郎博士、太学博士,校正秘书书籍。不久后担任省正字书记、国史馆编辑。在此期间,秦少游发表了许多一针见血的言论,希望朝廷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分清亲信,任用人才。因此受到旧党攻击,屡遭贬谪。邵圣元(1094)调任杭州总判。钦差大臣刘正指责他增删记录,降职为州酒监税。因其罪被贬至郴州,后撤名贬谪衡州。第二年傅园迁到雷州(1099)。惠宗即位,是大赦党成员。却说复为玄德郎,亦放归衡州。他途经滕州,游览了华光亭(一部叫华光亭的作品),在梦里为朋友背诵短句“好事近”,要水喝,水到了,笑死了。秦少游善辩,文采精深,诗、词、文、书多才多艺,尤其是北宋婉约词派。著作有《淮海纪》、《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反游纪》等40卷。还编著了《扬州诗词》、《高邮诗词》。?
镇板桥
郑板桥(1693 ~ 1765),清代画家、书法家、诗人。本名谢,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市原籍扬州。“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17岁,就读于周振毛家桥(今仪征)。20岁时,他从农村土地园学会了填词。23岁时,他在该乡和周振江村教书。当时他是个秀才,教书不是他的心愿,30岁左右去了扬州谋生。30岁到40岁之间,父亲、儿子、妻子相继去世,家里处境艰难,靠卖字画为生。40岁,在南京考的。44岁去北京赶考,是中国第88届进士。乾隆七年(1742)春,任山东范县(今河南省)县令。十一年(1746),调任山东魏县。次年,县里受灾,他开仓向百姓借粮,并让富户分粮。他在位的时候处理民政,多帮助穷人,不帮助富商。结果得罪了士绅,十八年被罢官(1753)。回到扬州后,以卖字画为生,晚年回到兴化。郑板桥擅长绘画,尤其是写朱兰。他还擅长书法。他结合了三个角色:凯、兴和李。他用笔法,用李入楷,自成一家,称为“六书半”,后称“乱石铺街”。他还擅长诗歌和散文,作品清晰流畅,不为神韵风格所束缚。其中《凶官》、《私刑作恶》、《孤儿之旅》、《逃离饥荒》等作品描写人民疾苦;家书、道情等作品,自然坦诚,为世人所称道。据说郑板桥的诗、书、画都很优秀。?
罗聘
罗聘(1733 ~ 1799),清代画家。字敦夫,号二峰。祖籍安徽歙县,祖籍扬州。“扬州八怪”中最年轻的。24岁拜为师,学习诗画,30岁在扬州画坛崭露头角。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罗聘携画进京祭奠名士,其中八幅有趣的鬼画最受瞩目。次年返南,被天津大雪所阻,整理金农诗文,作后记。三十八年(1773)路过泰安,见了几个朋友,住了几个月,次年回到李。42岁到46岁之间,去过山东,山西,河南,湖北。47岁那年,我第二次去北京。其间画过蜈蚣、观音、杜甫、韩愈,还做过指画。在外漂泊近10年,后因缺钱而返乡。回到李后,仍以卖字画为生。乾隆四十九年(1784),应地方要求,为崇宁寺制作大型壁画。画中的仙人佛像栩栩如生,并作为名胜古迹流传下来,如今已不复存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罗聘带着小儿子云作三进京。他的书画不仅受到达官贵人的追捧,在北京的韩国人也花重金购买。当时他赚了很多钱,但由于他的慷慨和奢侈,他能够回到家乡。8年后,他需要别人补贴旅费。回国后,我做了一幅梅花图。嘉庆四年(1799)卒。?
王念孙
王念孙(1744 ~ 1832),清代学者。字怀祖,号石。扬州高邮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中选进士,被选为国子监庶吉士。博物馆关闭后,他担任工部水司司长,潜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了《导河》第一、二部。后历官道有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道、西川道、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在职业学校,它以公正和正直而闻名。10年,《广雅疏证》第一、二卷(32卷)完成。指示他编了一本书《河源略》,还写了82卷《读书杂志》和1卷《师达》。其子王(1766 ~ 1834),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景宜·文淑》共有32卷,都是用引文来解释的。完成《荆词》10卷,* * *收词160字,为清代第一。道光八年(1828),还参与了《康熙字典》的修订工作,纠正了原版本中的2588处错误,编纂了12卷考据。还有王文剑公文集4卷,附录1卷。?
王中
王中(1745 ~ 1794),清代学者。原名钟兵,字傅蓉,号颂父。扬州人。七岁时,他失去了父亲,家里很穷,上不了学。他的母亲邹授予他“小学”和“四书”。14岁时,迫于生计,在一家书店当学徒,读了上百部经典。所以扬州有“不读书不成王中”的传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考“射雁”,扬州府第一名,补生。三十三年(1768)农村考砸了,就不再考了,专心学习。四十二年(1777),侍郎谢勇为江苏巡抚,在释文、谋略、赋、诗等方面均居第一。四十八年(1783),在南京协助编《南巡祭》。五十五年(1790)申请查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五十九年(1794)去杭州温岚阁查四库全书求助。那年冬天,他积劳成疾,死在了西湖歌苓园的寺院里。王中擅长诗歌,久负盛名。乾隆三十五年(1770),仪征盐船失火,著名儒者认为“惊心动魄,一言以蔽之,价值千金”,郑、等著名儒者称王琦才。50年来,他写了3000多字的《广陵对》,被誉为“天地间的一绝”。王中涉猎广泛,知识面广,善于融会贯通。他研究过经史、哲史、文学史、哲学、文字、音韵、训诂、校勘、金石学、地理学、书法、篆刻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蜀学内外篇》、《春秋之义》、《春秋传》、《广陵通典》、《荀卿子传》、《荀卿子传》等。?
焦循
焦循(1763 ~ 1820),清代学者。字唐力,唐力。扬州市邗江县人。清嘉庆六年(1801)考的,最后来了之后就没去考了。我喜欢教书和写作。终其一生,在经典、历史、历法计算、音韵、训诂、诗歌、医学、戏剧等方面都有“学经读经”的创作。他的作品近20种300卷,收藏在《雕楼集》中。阮元说自己学识渊博,被世人誉为“博学之士”,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阮元
阮元(1764 ~ 1849),清代官员、学者。“袁波”这个词叫云台,也叫唐磊教堂。扬州市邗江县人。因其祖父应武举出生于仪征,故史称仪征,长期居住在扬州老城区的宣楼巷(今育贤街8号)。李灌学鲁浙政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兵部侍郎,住工部侍郎,浙、豫、赣总督,漕运总督,湖广、两广、滇总督,少保亲王,体仁阁大学士。清道光十五年(1835),先后主持刑部、兵部,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他担任了宴会的官员、宫廷考试阅卷的官员,并教庶吉士。十八年(1838),因旧病隐退,加太保亲王爵位。在任期间,阮元努力办学,培养人才,帮助后进生。作为助理考官,很多有学问的人因为严谨认真而出类拔萃。博学通融,经典、小学、历算、地理、金石学、校勘等都有涉及。,尤其是在经学方面。他做官50多年了。他虽然忙于政务,但也在不停地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著有《左山石刻》、《两浙石刻》、《鸡骨寨钟鼎彝器注》、《十三经校勘记》、《广陵诗》等。?
李
李(1873 ~ 1923)清末民初作家。名应张,字含秋,号韵花。不要签“秦湘馆主人”。扬州人。20岁的秀才。29 ~ 48岁,先后在安庆、武昌当过家教。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回到扬州。宣彤第二年(1910)在两淮高等小学任文史教师,后任江苏第五师范学校语文教师。1921年去上海做《小时》主编,也给《小说时报》、《快活林》写过小说。次年秋,辞官回扬州。他一生作品颇多,包括36部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5卷诗集、5篇杂文和20篇笔记。相继问世的小说《双生花记》和《雌蝶影》广受读者欢迎。代表作《过渡镜》(后改名为《广陵潮》)以扬州社会为背景,以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从中法战争到五四时期的各种社会状况。它布局巧妙,幽默通俗,受到当时文艺界的称赞。?
王绍棠
王绍棠(1889 ~ 1968)是评书艺人。明德庄,又名西河,艺名少堂。祖籍江都,扬州安乐巷人。姑父、父玉堂都是扬州评书艺人,擅长讲吴(宋)、宋(江)、石(秀)、陆(俊逸)四个“十时”。王绍棠7岁随父学艺,9岁走上舞台。65,438+02岁时,以家传武学(宋)十回正式出道,在扬州书坛崭露头角。20岁时成为扬州四大名评家之一。评书生动传神,赢得了“看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绍棠”的赞誉。1949后,王绍棠先后当选为扬州人民代表、苏北文联常委、扬州市曲艺工作者协会会长、江苏省曲艺研究会会长、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4年,人民政府指派专人记录了宋武、宋江、石秀、卢俊义的全部书目,并抄录成500万字。1958年,政府组织力量,先后出版了他的《扬州评话宋武》和《宋江》。?
圣白沙
盛白沙(1894 ~ 1923)革命烈士。闫妍,颜齐,字白沙。扬州仪征人。清元年(1909),考入南京两江商业学堂,次年入南洋水师学堂,后赴烟台、吴淞、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历时8年。其间,于宣彤三年(1911)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策动南京下关海军起义。1915参加中国革命党人发动的反袁世凯起义,夺取“赵贺”舰,炮轰上海江南制造局。1922年4月,受孙中山之命,配合文树德整肃水师,整编护国舰队。孙中山任命他为赵贺舰的副舰长。1922年6月,粤军司令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炮轰总统府。盛白沙等人冒着生命危险将孙中山接上“楚玉号”船,登上“永丰号”船。当时的海军舰队司令文树德,暗中通敌。孙中山任命盛白沙为水师右都督,率舰痛歼叛军。1923年3月,温树德与驻汕头的海军军官一起,因投靠北洋军阀而被揭发。4月15日上午,文树德假传孙中山大元帅命令,将“海旗”舰、“海臣”舰驶往汕头,胁迫“赵贺”舰北上吴傅沛。下午6时438+0分左右,“赵贺”舰上的文树德亲信以讨要报账为名,唆使山东水兵吵闹闹事,并开枪打死副舰长江泽树。在这种情况下,盛白沙登上“赵贺”舰甲板,告诉官兵,文树德的党羽突然在人群中开枪,甲板上顿时一片混乱。盛白沙站在高处说话。他在混乱中受不了,跳进了海里。他被叛军打了几枪,死了。次年,孙中山追授大元帅军衔,为海军中将。1985,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视为革命烈士。?
任钟敏
任(1897 ~ 1991)是一位教育家和学者。“民”字原名Ne,意为“二贝”、“半汤”。扬州人。1918考入北大中文系,得到大师吴梅的赏识,于是专攻词曲。1920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扬州、南京任教,后在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任教。65438年至0923年,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住在吴梅家里,读各种珍本。之后在镇江中学、江苏栖霞乡村师范学校任教。1951年四川大学文学教授。65438年至0980年调回扬州,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任一生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达500多万字。他的学术成就主要在唐代歌词和音乐文艺研究方面。他梳理了汉乐府、敦煌词、声乐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相关的各类艺术,创立了相关理论。《唐逗》一书获“首届全国戏曲理论作品奖”,《隋唐五代杂言歌集》获“第五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高等教育发展杰出贡献奖”。?
朱自清
朱自清(1898 ~ 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教育家。原名华子,字沛县,号实秋。生于江苏东海,浙江绍兴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定居扬州。1916毕业于江苏省第八中学,考入北京大学。1920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杭州第一师范、江苏省扬州市第八中学、上海中华公学等。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了生活》的代表作家。1922年与俞平伯、叶圣陶一起创办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份诗歌杂志《诗歌月刊》,倡导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引起广泛关注。然后写成《桨灯影下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艺术的典范,1924年出版诗集《痕迹》。1925被清华大学聘为中文系教授。他的写作从诗歌转向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后,其中的两篇《背影》和《荷塘月色》入选中学语文教材。1930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46听闻李公朴、闻一多遇难,他冒着生命危险出席追悼会并致辞;10年6月受学校委托编辑《闻一多全集》。与此同时,他签署了呼吁和平的宣言,并亲自前往各高校征集签名。后来,他领导发表了反对国民党当局任意抓人的抗议书,并为清华大学教授起草了“反饥饿、反迫害”宣言。后来,他签署了《关于抗议美国援日政策,拒绝接受美国面粉援助的声明》,警告家人在他胃病加重,体重只有45公斤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不要购买政府出售的美国面粉。1948八月12死于贫困。